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都市 > 神医狂妻:国师大人,夫人又跑了 > 297.铁路规划

神医狂妻:国师大人,夫人又跑了 297.铁路规划

作者:萧七爷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11-06 14:37:30 来源:258中文

很快头号车厢便有了动静,不一会儿几个侍从从车厢中走了出来,他们身上都穿着十分贵重的衣服,周遭的官员一看到他们便纷纷鞠躬,这些人都是三司使门下官吏,即便是最小的官员也都得六品以上,而且还是京官,这可不是他们这些地方官可以比拟的,若是得罪了他们,那么只要他们随便动一动手脚,以后再想从中央拿到拨款无异于上青天了,所以一众官员都带着讨好的表情看着这些比自己品级还要低的官,仿佛这些人才是大官似得。

这些京官面对地方官的阿谀奉承却没有半点兴高采烈,甚至连个笑模样都没有,他们只是从车厢中走了出来,随后便站在了众多官员之中,静静的等待着徐清,等到徐清的身影出现在门口的时候,整个站台上数十名官员纷纷说道:“徐大人来啦。”

紧接着便向着徐清的方向蜂拥过来,不过这些人显然都很有分寸,挤过来让徐清感受到他们热情的同时,也没有让徐清感觉到一丝丝的不舒服,所有人都站在距离徐清大概有一个手臂左右的距离带着笑脸,不得不说这样的礼仪方式让徐清还是比较能够接受的,笑着跟所有人打了招呼之后,徐清便走到了站台上,看着这辆火车心中便更加开心了。

这火车虽然不如后世的高铁,甚至连一般的自行车都比他跑得快,可是当徐清乘坐这辆火车经过四天的时间,穿过十数个县城赶到真定府的时候,他还是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十一世纪的宋朝,经过他和所有人的努力,竟然真的让火车提前数百年的时间成为了现实,这种感觉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很有成就感。

跟众人一一聊了几句之后,徐清便被送到了站台之上临时搭建起来的演讲台上,显然,作为此地官位最高的人,也是整个改革的主导者,面对世界上第一辆客运火车,徐清当然是要讲一些话的,看着台下的众人,以及不远处汇聚起来的民众,徐清大声的说道:“此次火车开通,从此天堑变通途,其有赖于各地能工之巧匠,善治之官吏,也包括民众之支持,在此,我代表陛下,向各位道谢了。”

任何演讲的开头都得感谢一些人,徐清也不例外,等到掌声过去之后,徐清再说道:“这是天底下第一条铁路,而我朝绝不仅仅只有这一条,经过此次测试之后,火车的便利、快速以及重要性,想必乘坐之人已然知晓,在未来,我朝将会修建更多的铁路,将铁路网遍及整个天下,以方便人员之流走,物资之运输,让我朝真正做到天下无处不可去,今日真定明日东!”

徐清的这番话虽然没有多少的文采,不过却激发起了站台上众多民众的热情来,对于他们来说,即便是从自己的村子到周边的县城,就已经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了,而现在通过火车,原本要走二十多天才能从真定府到汴京,而现在只需要三天的时间,这对于百姓的出行来说无疑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而徐清的这番话则承诺他们未来将会在全国范围内修建这样的铁路,也就是说他们未来将可以乘坐铁路从自己的家乡去往这天底下任何一处地方,想一想北方的茫茫草原,西北的荒漠戈壁,南方的鸟语花香,东方的繁荣鼎盛,这怎么能让人不兴奋呢?

周遭跟着徐清从汴京来到真定府的记者们不停的拿着手中的石笔记录下徐清所说的每一句话,因为工作的原因,他们必须要快速记录下采访者所说的话,所以在记者行业中,为了方便携带和使用,大部分的记者都开始用炭笔来作为记录素菜的工具,毛笔则变成了正式稿件才会使用的文字,这对于知识的传播来说,也可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他们将会把徐清所讲的每一句话带回到汴京,然后变成报纸发往全国各地,而徐清的演讲其实也主要是对这些人讲的,毕竟站台上的人就算再多,能听见的也就只有几千个人而已,可通过这些报纸的编辑们,却能将自己的话讲给天下九千万人听,这对于徐清来说自然更重要了,当演讲完毕之后,徐清还专门让自己的随从把记者们带到真定府的酒楼里好吃好喝了一顿,自己虽然不陪着,可也让这些记者们受宠若惊。

此时的他们可不像后世那样掌握着除了司法、立法、行政之外的第四权力,监督权,对于宋朝来说,他们只是一群负责写些段子给老百姓逗趣的人而已,跟徐清这样的高官是根本不可能平行而论的,而徐清却愿意自己掏腰包请他们吃饭,这自然博取了这些笔杆子的好感,一回到京师之后,便给徐清的铁轨计划吹起了响亮的口号,全国上百家报纸,上到全国性报纸,下到地方性报纸,一夜之间所有的事情都围绕在了修建火车这件事情上。

而对于报纸上所描绘的壮丽景象,自然让百姓们的心中生出向往之情,谁不想去一去只在诗歌、散文中记录过的世界呢,谁不想从自己讨厌的地方去往别人讨厌的地方呢?谁都想,而铁路则能让你很安全的从自己的家,到别人的家,虽然不能朝发夕至,可也算是路迢迢,旬日可至了,这样如同神话一般的场景自然让许多人心生好奇,而这样的好奇之情,也推动着百姓们的思想从原本的保守状态慢慢变成了可以接受火车从自己家门前过的状态。

俗话说得好,三人成虎,徐清发动遍布天下的媒体不停的给火车造势长达一个月的时间,便是一个再保守的人,也慢慢会变得开始持怀疑态度了,而那些原本就摇摆不定的人更是很快就跟着徐清的思路走了,民情汹汹之下,徐清立刻顺手推舟,将众人想要修建铁路的想法上报到了朝廷之上,赵祯也早就见过火车的力量,对于修建这样的庞然大物,自然是二话不说便应允了。

作为一名皇帝,还有什么比开疆拓土、文治武功更重要的呢?显然是没有了,只要开通火车之后,天下物资流转便能飞速加快,织布厂、茶叶厂、钢铁厂也不用都修建在沿海地区,而是可以修建在内陆地区生产,然后通过铁路运往各地,这显然要比一窝蜂的堆积在沿海地区要好得多,而且等到铁路真的修通以后,自己也不用一直待在京城了,也可以搭乘铁路前往宋朝各地,这对于赵祯来说,也是十分渴望的事情。

古代的皇帝日子当然要比现代人过得好,可是在出行上面却非常的困难,除了庞大的人员队伍之外,交通的限制也让大多数皇帝都很难走出自己皇宫之外的一亩三分地,而对于外部的世界,只能通过文人的笔去了解,从这一点上看,赵祯显然是要比现代人可怜许多了。

而等火车开通以后,赵祯便也可以搭乘舒适的火车去往他任何想要去的地方了,,虽然出海还是非常的困难,可随着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以及造船业的快速发展,造出可以适应远洋航行的钢铁船来二十年之内也必然能够成功,到时候赵祯说不定都能去到北美也说不定,那或许就真的是人类史上的一项壮举了。

朝廷的同意、百姓的同意,这让修建铁路的计划几乎到了创痛无阻的地步,可对于徐清来说,却是麻烦来临的开端,虽然说修铁路是一件非常有用的事情,可对于现在的科技程度来说,要修建遍布全国的铁路实在是有些困难,而有些地方更是需要跨越大川大泽,这样的地方铁路就必须断开,用其他的方式去渡,比如长江南北、黄河南北,现在的科技根本无法在长江、黄河之上修建大桥,光是桥墩就造不出来,这些地方,便只能用船渡来进行,铁路也就必须要断开。

对此徐清也很是无奈,尽管因为他的存在,让宋朝的科技在短时间内产生了飞跃,可是他终究只是一个文科生而已,整个宋朝的科技若想再继续进步,就必须要依托这个时代原本的人去探索,这种事情显然急不得,徐清也没办法,所以在规划铁路时,徐清也只把他交给了科学院的人去研究,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把握去设计火车设立的草图。

徐清的决定对于工程师们来说并没有什么意外,经过汴真线的实践以后,对于铁路的设计和规划,显然他们要比徐清懂得多,在经过半年时间的反复磋商之后,一张全国铁路基础路线图便在这些工程师们的努力下设计完毕了。

徐清看着这张纵贯天下的路线图,看的非常仔细,也看的非常高兴,工程师们显然十分清醒自己所拥有的能力,对于那些不太好涉足的地方都留下了十分巨大的空白,所有铁路中大约三分之二左右都集中在汴京的周围,包括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河流处则用渡船连接,而其余铁路则大多负责连接一些大城市而已,比如杭州到昆山的铁路,扬州到昆山的铁路,设计思路都十分的巧妙,看过之后徐清大概能够预估到这些铁路的建设并不会出现什么太大的问题。

而且在铁路计划上,这些科学院的工程师们还自行设计出了一些中转站出来,比如说汴京、昆山、鄂州(武汉)、真定,这些地方都是铁路所交汇的地方,通过这些地方,搭乘不同铁路的人们可以转换其他的火车去往其他的地方,这样的设计徐清之前并没有设想过,而现在这些工程师们竟然自己想出了这些办法来,这让徐清实在是有些兴奋起来,真不知道凭借这些人,未来的长江、黄河之上,会不会立起一座座桥墩,变出一座座大桥来呢?徐清对于未来的期待,实在是很憧憬。

不过憧憬未来固然重要,更加重要的还是如何把这些铁路里程给建设完毕,那些工程师们在这巨大的地图上总共设计了超过一万公里以上的铁路,以宋朝的国力,没个二十年时间是根本不可能修建完成的,而徐清需要做的便是从中进行取舍,哪些要先建,哪些则后建,这其中的规则和诱惑,徐清可是看的清楚的很。

比如说把铁路修在沿海便能快速让商品进行流通,而若是修建在内陆,则能让内陆的物资快速通过漫长的道路前往海洋进行贸易,这样一来便会加速沿海的发展,可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沿海城市的人口压力,现在宋朝的城市可不是后世的城市,每一座都有着完成的城市建筑,有一些甚至连公共厕所都没有,在这样的地方,上百万人聚集在一起,无疑是在找死,到时候瘟疫一来便是一死一大片,这是徐清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先期修建铁路绝对不能让内陆和沿海联通,要保证沿海跟内陆有一定的距离,只有这样才可以腾出时间来让各大沿海城市进行改造,修建公共厕所、地下水道以及澡堂之类的公共设施,唯有拥有了这些公共设施,一座城市才算是拥有了可以容纳大量人口的能力,在此之前,徐清实在不太敢想象沿海被人口堵塞的场景。

所以铁路的建设,徐清打算先从局部开始建,分为华北、华东、西北,以期让北方的人口稠密区与北部边疆和西部边疆进行联通,以策应未来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而其余线路则是让百姓可以更快的集中到中部城市中去进行工作,以保证城市人口不会减少而是呈现增长的趋势,徐清这样的做法很快便开始执行了下去,一道道钢铁长城便在整个国家的动员下开始在大宋的版图上不停的勾勒出来,形成一幅壮丽的山水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