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都市 > 神医狂妻:国师大人,夫人又跑了 > 574.财权下放

神医狂妻:国师大人,夫人又跑了 574.财权下放

作者:萧七爷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11-06 14:37:30 来源:258中文

许多士林子弟认为,采取本地官制度,并不会像徐清所担忧的那样发生一些地方势力做大的事情,他们还举出了很多的例子,比如说古代汉唐时期,之所以会有藩镇割据,其主要原因便是主官钱权兵三者通吃,而这三项权利,都握在了一人的手中,自然会造成地方势力做大。

与其说是本地官制度让地方势力做大,倒不如说是权利集中才导致地方势力做大,毕竟有很多节度使,其实并不是本地人,但因为掌握着权利,所以最终成为了当地的大族,而如今宋朝采取三权分立的政策,当然,这三权不是现代的行政权、司法权和立法权,而是兵权、财权和政权,三权分立,既然如此,把主管行政的官员换成是本地官,其他两个官员全部用异地官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这三官中,行政官员最大,拥有节制其他两位官员的权利,而其他两位官员,也可以监视本地官的所作所为,但如果后两者想要为了政绩不达目的的话,那么本地官也可以进行节制,通过这种方法,地方势力虽然会做大,但不会达到割据的地步,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

官员们的这种说法,让徐清也有些动摇,但对于这套制度到底可不可行,徐清还是充满了犹豫,因为从他一路走来,尽管给宋朝做了很大的改变,但基本上都是参照现代的制度在进行着改变,所以在别人眼中,徐清做出了很多的改变,让这个社会越来越好,但只有徐清自己知道,他其实只是在复制粘贴而已,而如今这些官员所建议的这一套制度,在现代社会是不存在的。

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官员,全部都是流转制度,无论是文官也好,还是将军们也好,绝对不可能在一个地方长期执政,主要原因便是为了防止结党营私,中国一路以来也都是如此,从夏商周的封邦建国,到秦朝之后的君主集权,以及往后的时光,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权利越来越集中的历史,虽然到了现代,为了促进改革开放,所以给了地方上更大的权利,但也没有做出将当地市长规定必须由当地人来担任的情况。

这一点显然还做不到,所以徐清也不敢突兀的做出决定,在他的心中,他并不觉得自己比历代先贤更加的厉害,说到底,自己只是一个富二代而已,比普通人更能看得懂这个世界,接触过更加大的视野,但对于自己的智慧,徐清并没有绝对的把握,所以最终犹豫再三,他也没有做出这个决定,三位地方长官依旧由流官担任,但在三位长官之下的局级干部,也就是正八品以及之下的官员,则允许部分使用本地官,以此来抗衡流官,为当地争取更多的权益。

他终究是一个保守的人,让他去做那些大举动,除非有前世的经验做依托,不然他是决然不敢贸然行事的,尤其是到了这个位置上,一举一动便牵连天下苍生,这不是一盘游戏那么简单,若是当地因为他的政策而真的局势不可控,或者造成中央不稳,安禄山史思明之事在宋朝爆发,他可就真的是万死不辞了。

所以最终也只是在地方部门首脑这里放了权,如此一来,即便力有不逮,未来也好收拾,并且这些放权的部门,大抵还是集中在小范围,并没有推行全国,徐清在东部沿海地区找了几处地方,又在珠江三角洲找了几处地方,然后汴京周围和中部,西部地区也都各自找了一些地方,这些地区或者沿海,或者在内地,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多寡也多有不同,地形环境也各有差别,在这些地方实验本地官制度,或许等到制度成熟之后再行安排,这就是徐清最后和众人商讨出来的办法。

看上去确实是有些优柔寡断,但这确实才是治国经邦最好的办法。

治大国如烹小鲜,锅子里面若是一块块的五花肉,那么怎么翻炒都行,但若是一条鲫鱼,那就只能慢慢伺候了,不然若是想伺候五花肉那样肆意翻炒,最后整条鱼也就面目全非了,治理国家也是如此,若是动的太快,那么整个国家就会像那条鱼一样,变得面目全非了。

流官制度与本地官制度的争论只不过是官制最为基本的争执而已,在放权上,更多的还是集中在权力上面,所谓权力,无外乎行政、财权和兵权,其中兵权当然要归于朝廷指挥,地方是绝对不能调动的,这是从秦朝便传下来的规矩,任何五十人以上的调动,都必须要知会兵部及枢密院,如果是一千人的调动,则必须要有皇帝的圣旨才可以,这个权利自从唐朝五代十国混战之后,便一直得到了保留,任何人都不可以违背的。

对于这一点,徐清也没有任何的意见,军队实在太重要了,地方上能够拥有宪兵已经是最大程度的开放了,若是再拥有军队,这可就真的了不得了,如今宋朝的军队系统,主要分为三块,其中第一块就是国防军,也就是原来的禁军,数量非常巨大,一共有一百五十万人左右,其中一百二十万陆军,三十万海军,是整个大宋最为精锐的部队,负责保卫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以及租界的永久和平。

在此之后便是宪兵,相当于原来的县兵、乡勇,跟现代的武警差不多,属于军队体系之中,但并不由朝廷直接管辖,而是由当地衙门里的都尉直接控制,人数有着严格的限制,一般府一级的城市保持在两千人左右,道一级的行政区保持在五千人左右,县为八百人,乡为两百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行政区域内的稳定和安全,主要处理恐怖袭击事件和地区范围内的剿匪行动。

相比起禁军来说,他们的装备要差得多,首先就是没有重型武器,比如说扫射机关枪,然后就是六十毫米以上的大炮也不允许这些宪兵装备,属于轻型武装,但力量也非常强悍,全国人数在八十万左右,属于军队的第二梯队,战斗能力非常强,接受军队训练,属于战争阶段可以直接拉上战场的部队,主要行动范围在本土地区。

第三梯队就是捕快了,相当于现在的警察,负责城市内部的交通、安全、防卫、消防等各种各样的工作,可以说什么都干,他们的人数也最为庞大,大概在一百八十万左右,他们的上级领导为捕快局,隶属于知府、县令、道台控制,属于行政系统,而宪兵则是属于都尉控制,都尉隶属于枢密院、兵部,属于朝廷直接控制的部队,但地方都尉有权调动,而禁军,则是皇帝的部队,这就是如今宋朝军事的体制。

而如今大概只有捕快是完全听命于地方的,但他们的能力非常的弱,许多甚至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听上去一百八十万非常多,但里面很多都已经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了,还有许多是从事各种不一样的工作类型,论及战斗能力是非常低下的,至于宪兵和禁军,则都由朝廷控制,一个归于政事堂,另一个则是属于皇帝,双方个掌握一半,维持着整个宋朝的平衡。

也正是因为军队握在朝廷的手中,所以整个国家才能始终维持中央集权制度,若是像唐朝一样,采取藩镇制度,最后将国家的兵权全部交给藩镇去控制,自然中央的力量就减弱,单单依靠威望是不可能治理国家的,一个国家除了需要道德和威望,更加需要的还是强大的威慑力,而军队是其中必须的一环,所以这一点自然不能让。

唯一能让的就是行政权和财权,其中财权是必须要让渡出一部分的,根据宋朝以往的管理,一个县一年的税收,其中百分之六十以上要上缴给朝廷,然后由朝廷进行再分配,这个分配过程基本上是富的地方少分点,穷的地方多分点,然后更多的钱则是建立全国基础设施,比如修建运河、赤道之类的工程,又或者是去打仗,然后给朝廷官员发工资,当然,更多的钱就是被各级官员们拿到了自己的口袋私吞了,总之这笔钱主要就是为了维持帝国的运转的。

而如今再让地方上缴这个钱,显然就不太对了,首先就是中央财政如今并不是那么紧缺了,随着一大批由国家注资的企业诞生,再加上殖民地的扩展,如今的宋朝朝廷并不缺钱,远远不需要让地方上缴这么大一笔钱的地步,其中很多钱都可以退掉的,只需要上缴一部分钱,来支援其他贫困地区就够了。

所以财权进行一定程度的下放是十分有必要的,毕竟朝廷对于地方上的认识终究是不如地方官员的,若是胡乱制定政策,只会让地方进入混乱,如今已经是工业时代了,不再像田园时代那样,一个地方官只需要关注自己管辖的地区,老百姓有没有饭吃,土地有没有得到开垦,人口有没有增加就行了,如今的城市发展是多层次的,所以就需要执政团队更加细致的去处理这些城市的角角落落,朝廷只需要进行一些大项目的规划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则交给地方官自己来处理就是了。

所以这就需要进行财权下放,不然地方官连修建一条路的钱都没有,也就别想干成什么事情了,对于这一点,其他几位宰相也跟徐清保持了相同的意见,虽然三司使还是有些不满意,毕竟他是管钱的,如今钱少了,自然是不开心的,但下放财权这是大势所趋的事情,所以他也无法阻挡,只不过他也找到了一些理由,来暂缓下放的速度。

比如说如今宋朝的福利越来越好,而开支自然就越来越大,财权下放是可以的,但也不能下放太多,不然朝廷中央国库空虚,这对于国家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对此徐清还是十分同意的,所以第一次财权下放,便从上缴百分之六十变成了百分之五十五,百分之五别看只有这么点,但对于宋朝这庞大的财政收入来说,百分之五,相当于是数十亿贯的财富了,这么多的钱,交给地方去执行,绝对能够做许多的事情了。

财权的问题解决,但政权的问题则纠结了一票人,原本对于地方官员,朝廷的限制其实是非常少的,基本属于土皇帝,只要不造反属于想怎么治理就怎么治理的状态,但随着工业化开始,许多官员为了自己的绩效,经常会胡乱发布一些建设命令,比如说给一些地区进行免税,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地方竞争力,又或者是花许多的经历引进一些高污染的产业,对地方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之后,朝廷便严禁各地胡乱发展了。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朝廷又逐步开放这些禁止的东西,但效果并不是特别的好,毕竟朝廷的心中还是有顾虑的,如果随便开放,会不会给地方上带来恶性竞争,最后便宜了资本家却让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失了,这个问题十分严重,容不得徐清去马虎,二来则是开放了之后,到底要到哪一步才算是到头了,这也很难划分的清楚,而对于官员们来说,心中的顾虑也很重。

虽然已经开放了一部分权利,比如说对于农业用地的使用,这一部分已经全部交给了地方衙门,朝廷是不管的,只要各地保留最基础的生产用地就可以了,至于其余的用地到底是封山还林,还是变成城市群,这都是由当地来支配,但地方官员却不敢动了,毕竟上一次动的那一批,如今可还有不少在牢里带着呢,还有一些则是成了平头老百姓,现在让这些官员来做,自然是投鼠忌器,没有人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了。

这也需要朝廷进行鼓励,但最终该怎么做,依旧需要朝廷去探索,如今也只能慢慢摸索,让官员们适应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主了,这需要朝廷去进行引导,同时也是一个极为缓慢的事情,不像财权这样只要下放就行了,终归还是要改变这些官员的思维模式,让他们更像一个现代官员那样去思考治理方法才行,光是权利的下放是远远不够的。

与先进的制度相比,徐清永远更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任何制度,都有空子可以钻,发达国家,民主国家一概如此,最为关键的还是人的把握,这一点十分重要,就像在万恶的封建社会,也照样会出现包拯、海瑞这样的清官,所以人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没到那个程度,即便再先进的制度,也很难让官员们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些什么。

(本章完)还在为找不到小说的最新章节苦恼?安利一个公众号:r/d/w/w444 或搜索 热/度/网/文 《搜索的时候记得去掉“/”不然搜不到哦》,这里有小姐姐帮你找书,陪你尬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