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九关 > 485.租界情况

九关 485.租界情况

作者:艮屾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1-20 14:39:51 来源:258中文

当时的李德并没有提出什么要求,只是说要先到了地方上之后,再看看需要一些什么,徐清自然明白,原来李德所说的帮助,并不是指帮助自己的意思,而是在资源上倾斜东非,帮助他管理好地方的意思,徐清原本还以为李德是希望他能够好好安置好自己的妻儿呢,这么一想,倒也确实是徐清想错了。

对于李德的要求,徐清想了一下,立刻便答应了下来,如今的东非随着地中海贸易的盛行,尤其是随着苏伊士运河开通日期临近,东非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凸显出来,而如今的东非却因为战火和当地百姓互相之间的残杀而动荡不堪,并且这动荡甚至还牵连到了宋朝在东非的殖民地上,导致殖民地的许多工厂都因为没有原材料和足够的工人和出现了供货短缺的问题,可别小看东非这一个地方货物短缺的问题。

随着宋朝在全世界建立起越来越多的殖民地,世界经济也开始从局部自营的小规模经济开始向着全球经济迈进,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地方出了问题,立刻就会引发下一个环节也出现问题,生产链的诞生,让世界彼此之间相互连接了起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在这样一个背景,东非的货物短缺便会影响到它下游的那些产业,进而影响整个宋朝的贸易格局。

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而现在苏伊士运河即将开通,到时候东非租界中需要承载的货物数量将会远远超过现在的数额,从现在开始,港口就必须开始整修,人员也需要开始训练了,可是因为战争的缘故以及宋朝在当地暴力统治所带来的不信任,让招工任务根本无法完成,以这样一个旧租界的状态去迎接苏伊士运河的到来,必然会使东非租界的交通出现拥挤,海上丝路的不通,这样一来苏伊士运河的开凿也将变得非常没有意义。

既然是生产链,自然是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的,苏伊士运河让地中海诸国通往印度洋的距离减少了数千公里,货物量自然会大大增加,但若是后续港口的承载能力不足,那么这增长的货物量,纯粹是浪费而已,为此,宋朝付出一些代价是绝对可以的,李德的要求很合理,徐清没有拒绝的理由。

毕竟为了修建苏伊士运河,宋朝投资的钱财已经到了两千万贯左右,这还不算强征的壮丁,给周围国家带来的不好影响,这么一大笔投资下去,这才有了开通的影子,却还依旧没有开通,苏伊士运河的两旁将会修建十分宏伟的堤坝,然后为了防止泥沙沉降,还需要修建堰塞湖,总之整个港口的维护和运营,预计应该还要再花去一千万贯左右,这样的负担之下,宋朝必然要产生足够的利润才能收回成本,进而盈利,为东非花钱,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徐清都可以接受。

得到了徐清的这番话,李德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离开宰相府之后,回到汴京的临时住所中便跟自己的妻儿们说明了宰相的意思以及自己的意愿,妻儿子女自然是不愿意家里的顶梁柱去海外求官,但此时的李德却异常倔强,别看他平日里像是个老好人一样,属于逆来顺受的人,但只要机会出现了,李德便绝不会放手,这是他人生中绝无仅有的一次机会,他必须要抓住。

妻儿们见劝不动自己的丈夫,父亲,也只能无奈听从李德的话,开始替他收拾行李,如今时代之下,男女之间虽然要比以前平等的多,但是大多数女人在男人面前还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尤其是那些中年人家庭就更是如此,他们接受传统教育长大,听从丈夫的命令,在她们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李德的家中自然也是如此,更何况他还是官了,即便是现在的家庭,男人要是有钱有权,大多数妻子也是会比较听话的,当然,贫贱夫妻不算在内,自然女方若是很有钱,那男方也会被看不起。

李德的行囊并不丰厚,去往东非,他也只是带了几件衣服和最新出的几本新的书而已,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有关防虫的东西,东非相比较于宋朝要原始的多,天气环境也不尽相同,蚊虫非常的可怕,疾病肆虐也十分猖獗,在那样的地方,自然需要做好一些准备才行,等到了第三天,徐清派来的人到了汴京城李德下榻的驿馆找到了李德和他的家人,让他们坐上马车,一行人便离开了第十一区,一路纵横,直接就进入了西城区,也是汴京城中富贵人所居住的地方。

徐清给李德家人所找的住所,位置并不算差,甚至称得上好,虽然只是在西城区靠近外城区的地方,但是即便是这样的地方,在西城区,也是寸土寸金的,打个比方,你能说浦东的郊区比较烂吗?显然不能,这里的房子虽然没有到二十万一平米的地步,但也绝对要比很多地方要贵得多,李德只是一个州牧而已,并非总督,算是行政官员,而不是租界的合法主权代表,能够住在这里,已经是徐清抬高他了。

对此李德也是充满了意外,尤其是李德的家人,他们原本以为住在汴京城中就已经是福气了,相比起秦凤路那样的地方,即便是汴京城的角落,也远比秦州繁荣富庶的多,这里是整个大宋朝的心脏,住在这里的人,即便是普通老百姓也带着一股帝都百姓才有的骄傲,他们家老爷本就清贫出生,为官之后也是安贫乐道,并没有像许多官员那样长袖善舞,大把大把的往自己家捞钱,日子虽然不算过得多差,但也绝对不能说多好,起码在西城区买房的钱,李德是不可能有的,而现在他们竟然能够住进这群贤毕集,这对于李德的家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意外的惊喜,甚至连丈夫、父亲要远走的感伤都被冲淡了很多,盖因为这房子实在是非常的不错。

三进的院子,院落虽然不大,可装潢却非常的雅致,从里到外看不出半点富贵堂皇,却能够闻到阵阵的书香气,对于李德这样的读书人来说,再合适不过了,屋子虽然不是太多,但让李德妻子和小妾还有儿女们住,是绝对够了,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徐清的属下们还从人口市场上买了十个丫鬟、仆役送到了李德的府上,虽然都是殖民地人,但却会说一口流利的宋朝官话,比很多宋朝人甚至都要说得好,李德知道,这样的奴婢价格可是一点也不便宜,现在全部由宰相府付钱,他在过意不去的同时,也对徐清的知遇之恩铭感于心。

安顿好了自己的妻儿,众人又聚在一起吃了顿饭,过了两天,李德便离开了汴京城向着天津而去,在天津坐船,便离开了宋朝前往东非殖民地,途中大概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中间还停靠了不少的城市,这是李德第一次离开宋朝前往其他的国家,虽然说是殖民地,但毕竟是建立在其他人的国土上,租界里生活最多的也是殖民地上的本地人,所以或多或少还是会带有当地的一些特色,每一个租界也各有各的风俗,李德既然是要去其中一个任职,自然是要早一点熟悉这些殖民地之间不同的风俗了,所以他每到一处港口,便要下船去看一看当地的市场,和当地租界的管理情况。

在他的观察下,李德慢慢发现,越是靠近宋朝本土的租界,治理水平明显要好一些,租界之中的建筑物也非常的新,看上去跟宋朝的大城市相比没什么两样,比如德里或者是孟买,甚至要比秦凤路的不少大城市还要漂亮,这就跟当年上海租界甚至一度超越东京,是亚洲第一大金融市场是一个道理,而往往这些交通节点上,便也越发繁荣,而即便是那些比较偏僻的租界,其中的建设也丝毫不比国内一些大城市差,这也让李德对于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原本在他想来,租界应该是非常落后和野蛮的地方,可走了十几处租界之后,李德渐渐发现,事情并非自己想的那么单纯,宋朝挑选出来作为租界的地方,往往是交通要道或者是战略据点,就比如深圳、天津、上海在中国的地位一样,宋朝如今殖民他国,挑的也都是这些好位置,自然很快就能够发达起来,所以许多租界比起宋朝本土来,都要发达,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而对此,一般宋朝人是不太清楚的,在他们看来,既然是他们征服的地方,自然是非常落后而又贫穷的,怎么可能会建设出恢弘的大城市来呢。

他们想的倒也确实没错,可他们却忘记了一点,这些殖民地国家虽然十分落后且贫穷,但他们人多啊,一个租界大概几千平方公里,里面住着的汉人,即便是最多的租界也不过十万而已,而当地的土著居民却要达到百万左右,若是算上紧接着租界建设起来的城市,甚至会有三四百万也说不定,而这些租界之上的国家,人口则有数千万人,在这样一个规模下,即便每个人兜里只有十块钱,最终汇聚起来也是一个十分可怕的数字,这就是租界之所以发达的原因。

因为宋朝在租界投资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将他们建设的非常现代化,而那些殖民地上的王公贵族们,无论是为了自己的生活享受还是为了与宋朝拉近关系,他们都没有理由拒绝入住租界,这样一来,租界之中自然到处都是达官显贵了,所以租界之中,许多本地土著甚至要比许多宋朝人都要来的富贵,就是因为他们这些人把全国的财富全部捏在手中,成为了寡头或者是银行家,又或者是那些军阀和激进主义者,他们住在租界之中,自然让租界的繁荣程度要远远超过宋朝许多偏远城市了。

但李德也发现,这些租界之中,大多数情况下,当地的平民生活状况并不好,许多人沿街乞讨,还有许多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在这种地方,汉族虐待当地穷人的事情可谓是此起彼伏,每个月都要发生十几起,男主人骚扰女仆人,甚至是直接让幼女来贩卖身体,在租界之中都是非常常见的事情,这一点倒是早在李德的预料之内,宋朝人征服了这里,无论如何,这个事实是不会改变的,既然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那么无论宋朝人做什么,那都是合理的,当地人只要承受的份,丝毫没有反抗的权利。

可是这样做的危机显然也很大,那就是当地人对于宋朝人的看法无疑是在朝着越来越坏的方向去的,这一点可以很明显的体现在暗杀人数骤增上,如今宋朝许多租界内都开始施行治安条例,也就是只有拥有租界户籍的人才可以逗留在租界之中,至于那些没有租界户籍的人,就得到租界外头去,不允许进入租界之中。

这样的法令在以前是没有的,而现在许多的租界都开始执行这样的命令,而这样的命令无疑是非常伤筋动骨的,无论是对于宋朝,还是对于本地人而已,原本这些本地人大多都是从全国各地赶到租界来来工作的,为的就是一口饭,他们这些人又哪里买得起房子呢,大多数都是住在窝棚里,或者是企业安排的宿舍之中,而现在,他们却因为这样一道命令必须要搬出现在住的地方,到租界外头去,这无疑是一件要命的事情,但为了宋朝人的安全,当地的州牧也只能这么做。

至于那些需要工人的厂房,则也一并搬到外面去,整个租界之中只留下有钱的达官贵人和作坊主,这些人是有产业在租界之中的,所谓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他们不像那些讨生活的人,会为了自己的生活,生存不惜做出无法挽回的事情,而除了他们之外,大部分当地人被赶了出去,只留下了一小批负责城市的卫生以及码头货物的搬运。

而对于这些必要的人口,租界则制定了严格的条例来约束他们的生活。

搜索书旗吧,看的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