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九关 > 518.舆论的公平

九关 518.舆论的公平

作者:艮屾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1-20 14:39:51 来源:258中文

如今的宋朝,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小说王国,每年出版的小说数量达到上万部左右,其中《朝阳报》每年大概要出版小说一百部左右,其余还有各类报纸也会进行出版,包含各大门类,其数量远远超过了古典文学小说,占据了市场的主流,这也代表通俗小说正式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单单从这个贡献上,《朝阳报》的存在便是无可挑剔的。

毕竟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许多知识虽然记载的书上,但他是不愿意去看的,就像三国的那段历史,对于老百姓来说,如果没有《三国演义》的问世,或许大部分老百姓也不会把他那么重视的对待了,毕竟其实按照历史来记载,也根本没有什么三国时代,只不过是陈寿写了一本《三国志》的史书,这才有了三国这个时代的存在,根据正统历史,三国前期,曹丕还没有称帝的时候,这一段时间是被称为汉代,称帝之后则被称为魏国,至于吴国和蜀国,则是地方割据政权,在正统历史上是不被承认的。

这样一个时代,若不是有一本《三国演义》让人们了解了其中的人物,或许其中许多人都只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者会上层人物津津乐道,至于底层老百姓则是不大清楚的,但有了通俗文学之后,许多知识便可以通过通俗文学传递给众人,就算里面的知识非常粗糙,但起码你看过之后,总会有一些兴趣,若是一百个人中有一个人对这一丝兴趣起了心念,愿意去翻看专业的书籍,那也是提升了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不是吗。

文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实在不是一种很好的读物,因为他们太过于沉重了,试看古今中外所有的名著,大多数都是揭露社会悲惨,讽刺当局的,对于人性虽然有美好,但也是在痛苦中挣扎出来的美好,对于这样的小说,普通老百姓是不喜欢看的,毕竟他们的日子本来就过的很苦,看小说,为的就是暂时从痛苦中超脱出来,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有趣的,刺激的世界中去,幻想这个世界中的生活,用以躲避苦难的现实。

对于他们来说,看文学小说无异于是在折磨自己,也只有那些生活无忧,凡是都可以有人代劳的人会去看那些小说,或者是那些还没有踏入到社会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悲伤文学或许确实让人觉得很是美丽,但对于广大的劳苦大众,工薪阶层来说,还是一本刺激的探险小说更加让人热血澎湃。

不过尽管如此,托了宋朝普及教育的好处,现在的宋朝大学生数量也并不少,保守估计在一百万左右,在校的则有十万左右,还有大概一百万左右的高中生,以及一千左右的初中生,这些人也都是看文学经典的主力,对于他们来说,通俗和文学是没什么两样的,大多数学生是既看文学小说,偶尔伤春悲秋,也有看通俗小说,范范中二病什么的,这些人也是现在看书的主力。

毕竟工薪阶级,他们每天的工作就非常多了,看书对于他们来说,绝对是一件特别奢侈的事情,尤其是在这个世界还没有发现电,白天工作忙,如果晚上想要看书的话,就必须要点亮煤油灯了,这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再说工人工作一天,辛苦的很,明天又要很早上班,偶尔看看报纸已经是一件难得的事情了,又哪里来的时间去看小说呢,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

所以大部分看书的人都是白领阶级,中产阶级还有学生,当然还有上流社会的人们,但是他们的人数太少,构不成大部分,所以在这里就不说了,这些人他们都是从事脑力活动的人,不需要太过于消耗体力,并且也有的是时间和金钱去购买书本,尤其是学生,有的家庭或许穷困,但因为有学校这个集体,便可以每人买一本然后换着看,而有些富裕一点的学校也会专门出钱建立起一个图书馆,让孩子们课间的时候可以看一看书籍,增长见闻,娱乐身心。

这些人构成了买书的主要人群,也让书本开始真正深入了民间,在此之前,大部分老百姓是不看书的,毕竟对于他们来说,那些四书五经,还有春秋战国诸子的著作,以及历届文人留下来的典籍,诗词以及散文对于他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来说实在是太绕口了,当然这也不能怪古人。

看中国古代的文章,你可以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文章越接近现代,他的用词方法便也越接近现代,而越是往古代,文章往往都是言简意赅,且生僻字非常的多,让人很难可以看懂,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写字并不像现代一样,抽出一张纸,或者是在手机里面按一按就可以打出来了,而是要刻在竹简上的,这就让文字变得十分昂贵,因为每一片竹简光是把字刻上去就需要浪费不少的时间,而这样一来,自然是字越少越好,所以为了让字越来越少,古代人就创造了很多的人,用来代替三四个字,比如说囧这个字,在古代便是光明的意思,之所以不写光明,便是因为两个字便是占篇幅了,放到现在,除了变成一个表情包之外,是没人再用这个字了。

也正是为了方便书写,所以在那个年代,古代人创造了很多这种生僻字,而随着时代的变革,纸张的出现以及普及,等到宋代的时候,文章已经开始越来越长,也正是因为如此,散文这种长篇议论文开始在宋朝大行其道,其证据便是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个都是宋朝的,这些人的大家,说的就是散文家,之所以到宋朝才大行其道,这就跟纸张的应用有着很大的关系。

顺便说一下,也正是因为纸张的普及,宋代人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看懂文章,而不是越来越追究言简意赅,也就是把文字复杂化,还专门发起了古文运动,提倡效仿古人平白直意的书写方式,而放弃使用越来越复杂的文言文方式,这场运动的领导者,便是欧阳修,而这场运动,也跟西方的文艺复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在当时的宋代,今文的书写方式越来越复杂,到最后甚至连许多秀才都看不懂的地步,这样一来,自然就形成了文化垄断,而当文化被垄断的时候,便代表一个黑暗时代即将来临,就像欧洲的中世纪一样,教士和贵族牢牢掌握了知识,其中高端知识则由教会掌握,在这种状况下,老百姓就是愚昧的,因为他们无法通过书籍来了解这个世界,但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接触到了知识,从而改变了世界的命运,古文运动也是如此。

他其实在做的并不是真的把古文搬运到宋代来,毕竟其实古文也特别的复杂,完全用到现在,难度根本就不比今文来的低,之所以这样做,只不过是借着古文的名号来招揽人才,从而获得话语权而已,人类总是对古老的东西充满了好奇,这也是文物之所价格如此昂贵的缘故,毕竟那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回忆,对于祖先,人类总是十分敬畏的。

文艺复兴也是如此,他也并不是真的要把古代的那些典籍拿出来教导,这其实并没有什么用,中世纪虽然非常黑暗,但其实内部也在发展,论哲学文学,其丝毫不比古代希腊来的差,说到底也只不过是借着古代的名头来对抗基督教,反对贵族而已,最主要的便是把对神的关注放到对人本身上来,在中世纪,所有的艺术都是献给神明的,而文艺复兴则让人类开始关注到了人本身,从神性到人性,这才是文艺复兴最为重要的成果。

古文运动也是如此,他让文字书写变得越来越简单,也变得越来越可以让更多的人看懂,这就是他的贡献,所以从宋朝往后,每一代的文言文都是篇幅越来越长,等到清代末期的时候,那些文言文看起来,完全跟现代文字没有什么两样,是完全可以通读的,比如说曾国藩的家书,梁启超的少年中国,即便是现代没有怎么学过文言文的人,都可以很容易的看懂,这便是一个时代的潮流,就像中国文字从最开始的甲骨文到现在的简体字,其目的只有一个就让是让人可以更快的看懂。

而现在的小说便是如此,他的文字异常简洁,跟现代的小说基本没有任何的区别,只要上过初中大致都能够看得懂,而如今宋朝接受过基础初中教育的人数大致在四千万左右,这些人便是看书的主力,而因为没有渠道可以进行娱乐,所以这四千万人平均下来,每年买的书大致在十本左右,也就是每一年宋朝光是小说的销量就能够达到四亿册,这还不算其他工具书和专业书以及文学经典和传统文本,这些要是都算上,还有佛经、圣经之类的东西,整个宋朝一年的印刷出版物大致在十二亿册左右。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也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数字,毕竟正是通过这些文字,才让老百姓开始不再单单依靠道听途说去了解这个世界,而是通过书本,通过有学识人的眼睛去了解这个世界,再加上如今宋朝的出版业非常开放,只要不涉及到现在还活着的政治人物,就都可以写,百无禁忌,这就让创作有了更大的空间,也让文字更加激昂起来。

而小说市场的澎湃,也让许多人开始投身其中,原本许多小说大致都是剧情丰厚刺激,但文笔却非常的烂,但随着文学作者中的杰出者开始涌入其中,文笔这个缺憾也慢慢被填满,通俗小说也开始具有了文学性,文字也越来越优美,而这个时候的读者,经过几年通俗小说的熏陶,对于许多字都已经认识了,即便读文学作品,也慢慢开始有所了解了。

这也反过来刺激了文学市场的繁荣,毕竟作为通俗小说的作者,本身大多都没有什么文化,所以经常需要引用经典文学来证明自己小说的可信度,这虽然是一种装b行为,但也确实让普通读者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而读者们对于文学作品的了解,便让文学作者进入到通俗小说的作者行列,难度要小了许多。

毕竟文学作者用词早已经习惯了华丽的辞藻,深刻的寓意,甚至还有一些意识流作者,一般人看他的书,只会觉得云山雾绕,看了半天也很难看懂,但随着读者的文学水平越来越高,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起文学小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发展。

至于《外演报》则也分成了许多小报,大致的划分便是按照七大洲来分报,之所以会如此,也是因为近年来冒险者越来越多,在这些地方出土的文物数量也好,还是许多风土人情故事也好,也是越来越多,这就让报纸的内容开始变得越来越臃肿,自然而然的便要对他们进行分开处理,尤其是像亚洲和欧洲地区,更是人类文明最为活跃的地区,无论是古国还是璀璨的文明以及各种传奇、史诗,都值得大书特书,所以这两个洲大致有三份报纸,分别报道这些地方的故事,和如今正在发生的事情,也是最为畅销的。

但很可惜,这三份报纸属于朝廷控制,是属于徐清控制的势力,徐安想要动用这三份拥有最强影响力的报纸是万万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动用自己私人的报纸和支持皇帝的大臣们所创办的报纸和皇家报纸来进行宣传,对此徐安原本是惴惴不安的,毕竟他很清楚这三份报纸的威力,若是父亲用这三份报纸来进行宣传,无论是力度还是广度,都远远不是他们控制的小报可以比拟的。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