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九关 > 第701章

九关 第701章

作者:艮屾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1-20 14:39:51 来源:258中文

所以在这一点上,有必要退让一些,毕竟虽然宋朝的军队绝对能够保证各大城市的安全,但云贵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山川险要之地,这些山民们居住在各大崇山峻岭之中,虽然无法攻占城市或者是城镇,但阻断交通,拦截船只这样的事情,他们还是做得到的,这将会极大的阻碍城市的发展,和交通的运输。

在现代的贸易中,交通运输的流畅是商业贸易最为重要的一点,若是连道路之间都不相互连通,那么贸易自然也无从谈起,边民们纵然无法占领城市,可军队想要进入山林之中剿灭他们也非常的难,毕竟这是上百万人,不是几千人的小股土匪,面对这么大的一个族群,想要彻底消灭他们,没有几十年的时间是不可能的,所以最终还是要采用怀柔手段,拉拢一批,打掉一批,而为此牺牲掉一些教育机会,是完全可以容忍的。

再说了,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汉族上了重点中学还是边民上了重点中学,其实一点都不重要,以宋朝强大的教育能力和同化能力,便是殖民地的孩子来到宋朝读书,等大学毕业之后,也基本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宋朝爱国主义者了,更何况是这些本来就出生在宋朝的边民们了。

所以无论是培养边民,还是培养汉人,最终能够上重点中学的,都是各个族群中最为聪明的那一群,如此一来,即便他们未来成才了,对于整个国家也是有利的,并不会说汉族成才了,才会对宋朝有利,而边民成才了则会对国家有害,这是很少见的,如今宋朝的科学院中,院士一共一百七十名,其中有五十名来自于世界各个种族,而非汉族,他们都在为着宋朝的科学技术而发展,这与他们的种族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

而他们也不会因为他们的种族身份,就被汉族人所歧视,说到底,汉族歧视的只是那些底层的外族人罢了,对于那些顶层的外族人,他们一般都不会歧视的,更何况谁都知道,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最终都会作用在他们的身上,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让他们的身体更加健康长寿,如此一想,很少会有人会对这些科学家们咬牙切齿,对于这些边民自然也是如此。

唯一会有些接受不了的,应该就是云贵汉族子弟的父母们了,毕竟允许这些边民就读重点中学,就等于是让他们的升学率下降,要让他们让出位置来,这一点是十分不容易的,毕竟作为既得利益者,原本这一整个蛋糕都是他们自己分的,还因为人口的暴涨而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如今的宋朝,完全是处于人口增长率最为旺盛的阶段,强大的国力,化肥的发明,土地的广博,再加上工业化带来的物资极大丰富,当然是相比于农业时代的极大丰富,以及医疗条件的上升,让孩童的死亡率骤降,这一切都让宋朝的人口开始快速膨胀,在十八年前,宋朝的人口不过八千万到九千万左右,而十八年过去了,宋朝的人口不包括海外人口,就单单本土人口就已经达到了一亿五千万左右了,这还不包括殖民地劳工的数量,十八年时间人口翻一倍,若是算上海外的汉族人口,那更有可能达到一亿八千万左右,这样一个人口数量,当然带来了劳动力的提升,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以及民族的崛起。

但也给许多行业带来了压力,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教育业,如今现代的教育业,完全是十八年前才刚刚诞生的,其所培养出来的教师数量也并不多,而每年增加的人口数量却是不停的在增长,这两者之间完全是供不应求,别说是边民了,便是在大城市之中,优秀教师的数量还是十分缺乏的,其主要原因便是人口增长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有些小城镇甚至不得已还会招聘一些老的读书人来给孩子开蒙,其中也是有迫不得已的原因。

而也正因为如此,重点中学才这么重要,各个道,路的重点中学,都是倾尽一个行省所有的教育资源打造的,一个道一般来说,这样的中学也就三所到五所左右,其中的教师配备,教室条件,以及课外行程的安排都是最好的,这些重点中学的孩子,基本上有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性进入重点高中,然后在重点高中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直接进入全国的重点大学,成为人中龙凤,由此可见这些中学的教育能力有多么的强悍。

这样的学校,一个道一般来说一所也就一年招收一千名左右的学生罢了,云贵之地,更是因为才刚刚成立,所以仅仅只有两所重点中学,分别在贵阳和昆明,每年能够招收的学生也不过只有两千人罢了。

那么云贵之地每年的应是考生有多少呢?大概数量在十五万左右,之所以那么少,是因为云贵之地才刚刚开始开发,大量的家庭还处于十分贫穷的状态,即便是免费的教育,许多家庭也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去工作赚钱,而不是去读书,毕竟大多数的孩子是不可能上大学的,那么在父母眼里,便是只要读一个小学,认识一点字就得了,其余的书读了也是白读,在这种思想下,云贵的中学就读率在整个宋朝本土都是最低的。

但这也不能怪本地的官员,毕竟任何地方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云贵之地归顺不过才短短几年的时间,基础设施尚且建立不完善,便是连行政体系也才初具规模,更别提什么医疗,卫生和教育行业了,想象一下,十五万人追求两千个重点中学的名额,相当于七十五个人才能有一个人进入其中,这是多么小的几率啊,简直可以与现代的高考相提并论了。

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个数字必然会继续增大,因为云贵之地经过这几年的梳理,已经慢慢开始进入工业化转型了,公路的疏通让云贵之地成为了对东南亚内地输送物资的主要通道,许多沿海的厂家纷纷开始将自己的工厂搬迁到云贵之地来,在这里生产商品,可以很轻松的便卖到东南亚殖民地中去,中间的成本价自然是快速减少了,所以如今在云贵之地,工人这个阶级开始诞生,工业化在云贵开始慢慢形成。

这样一来,老百姓的日子势必会越来越好,到那个时候,自然孩子的生育率就会越来越高,原本生一个两个就够了,现在则是要生六七个才够,但在短时间内,云贵的教育资源是很难继续增加的,因为其他省份也在人口暴涨之中,而每年培养出来的教师数量增长是十分缓慢的,毕竟学校讲究的就是宁缺毋滥,自然不可能为了保证教育资源的稳定,便降低毕业的条件,如果真的这样做,那么培养出的孩子,就很难成才了。

而如今云贵之地的两所重点中学,全部都是朝廷直接拨款建设的,两所重点中学包括两所重点高中的老师,全部是从京都师范学院毕业的,这是全宋朝最好的师范学院,放到现在就是一本,也是如今师范类院校唯一的一所重点学院,其每年培养的老师,都是直接进入全国各个地区的重点学校工作的,而其余的院校则是进入那些普通中学,可以说,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老师,都是整个中国教育界最为顶尖的。

而云贵之地的这两所重点中学和重点高中的老师,全部都是由朝廷出资来修建的,费用自然是朝廷来拨付,而未来几年内,朝廷显然不会再拨钱来建造这些花费巨大的中学了,所以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重点中学的数量不会增加,而参加升学考试的人则会越来越多,这就是云贵的趋势。

毕竟重点中学可不仅仅只是基础教育,还有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以及一系列的社团活动,比如贵阳重点中学,便拥有数量众多的体育设备,甚至还有两个专用的健身房,这种器材即便是在现代,也只有在大学之中才有,同时还配备有讲礼堂,文化宫之类的建筑,一个重点中学学生在三千人左右,可占地面积却十分广博,大概接近零点三平方公里左右,这绝对称得上是庞大了。

也因此,一所重点中学的建设难度也是非常高的,硬件和软件都需要大量的研究经费砸下去,才有可能建立起来,不是简简单单的,像电视里面一样,几十万钱就可以建立起一座专业的中学了,那是希望学校,不是真正精英们读的学校。

而如今,张世昌决定让边民子弟也可以参与入学考试,虽然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要比自家孩子的弱上不少,但多一个人便是多一份竞争啊,对于边民的孩子们来说或许是公平了,但在这些既得利益者看来,显然就是不公平了,尤其是那些本来就在分数线上下徘徊的人,对于成绩优异的人来说,多上几万人竞争也不是什么大事,对于成绩差的人,就算没有这几万人,他们也考不上重点中学,所以最为难过的便是那群在录取分数线的人了,他们原本有希望进入重点中学,从此半只脚踏入重点大学的门槛,可因为张世昌的一道命令,让他们进入重点中学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这自然是引起了强烈的不满。

但这一次,张世昌并没有再纵容这种行为,而是立刻派出军队驱散了这些游行的群众,并且拿出法律来,告诉了所有人,边民有权利接受宋朝提供的教育,有权利参与全道的升学考试,这是朝廷所定下的规矩,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如今游行的人暂且不论,若是再发现有人敢于公然违抗衙门官府所颁布的政令,阻挠山寨学子进入中学读书,那么将会被扭送法院进行审判。

这样完全偏向于边民的命令,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一道命令在整个云贵之地也掀起了极大的反响,有人觉得这道命令完全是把边民提高到了汉民的程度,是数典忘祖的行为,而有的人则认为这样做可以加快民族融合,让双方的关系更加和睦,还有的人则认为这只不过是张世昌稳定边民的手段而已,等到战争结束,就会把这些边民重新赶出去,不让他们上学的。

总之,张世昌的这番言论和所下达的命令,在整个云贵之地吵的是沸沸扬扬,但总归张世昌的命令还是执行了下去,正好,如今这个时间段,就赶上了一次升学考试,张世昌让军队直接去一个个投诚与宋朝的村寨,将适龄儿童全部都接了出来,军队亲自护送他们来到就近的考场进行考试,谁敢打扰到他们的考试,若是家长则官入捕快房十日,以儆效尤,若是学生,则直接取消考试资格,等到来年再行考试。

通过这种手段,边民家的子孙们终于有机会第一次参与了全省的联考,参与考试的人并不多,因为投诚的边民还是占少数的,大多数的边民生活在大山之中,总计不过一万多人而已,但这对于边民们来说,也是一次不小的振奋了,在此之前,他们甚至连参与的可能性都没有,而考试的成绩在三天之后发布。

这一件事情,不仅仅被整个云贵的汉族和归顺的边民所共同关注,便是那些已经跟宋朝敌对的部落联盟,也都十分关注,毕竟这件事情涉及到整个边民的利益,谁不想送自己的孩子去大城市读书呢?没人不想,大多数人都十分的盼望能够有这个机会,若是真的可以,谁又愿意打仗呢。

可以说张世昌的这一步,让战争还没有开始,就勾走了许多敌对边民的心,也算得上是一步妙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