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九关 > 第797章

九关 第797章

作者:艮屾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1-20 14:39:51 来源:258中文

在徐清看来,教育始终是一个社会发展最为根本的动力,就像当年脾斯麦说,普鲁士的胜利是在中学老师的讲课台上奠定的一样,当全国每一个士兵,每一个工人都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之后,他们比起一个字都不认识的文盲来说,其工作的效率,作战的想法都会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会成为有自己信仰的战士,而不是任人驱使的傀儡。

而电力的发展,显然可以有这样的效果,打印机的更新换代,对于徐清来说,是梦寐以求的,而除此之外,电力还能使人类建造更多更加雄伟的建筑,现在宋朝的建筑,高度虽然有了,但广度却不够,很多建筑物内部,都被划分成一个个小格子,以避免光源太过昏暗,不方便办公,所以如今很多办公楼也好,购物商店也好,都是以小格子来搭建的,就是为了确保每一个空间都能够看得见,且大多数都是在白天营业,往上基本直接关门,因为到了晚上,对于光亮的需求就会特别的增大,这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成本,所以很多人是不愿意接受的。

而如今有了电,在晚上的时候,人们再也不用担心街边的超市会关门了,同时建筑物的内部空间也可以变大,这对于很多人来说,自然是一件好事,空间的狭隘会让人感到十分的压抑,而大规模的空间,却能够让人感到很舒畅,同时更多的东西也可以进入到建筑物中,而不是只能露天摆放。

同时通过电力来推动机器做功,虽然以如今的电力功力尚且还小,但这并不碍事,因为有些东西,就是电动的更加合适,首先便是印刷机,还有就是有轨电车,如今的公交车都是用柴油机推动的,首先污染大,二来噪音特别的吵,想想看一辆火车似得公交车在闹市区开来开去,发出震耳欲聋的“滴滴滴”声,这对于生活在周围的百姓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而电动的则没有这种问题,因为是在城市中开,通常也都是闹市区,所以对于速度没有太大的需求,这个时代的有轨电车,是跟老百姓的道路重合的,若是速度太快,是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的,所以不像是火车,在郊外开,自然是越快越好,在市中心的这些有轨电车,只需要保持每小时三十公里的速度就可以,而电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首先是速度上完全可以接受,如今做出来的电推机,推动这些载客量达到三十人左右的汽车,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而除此之外,就是安静。

用电推动不像是蒸汽机公交车一样,会发出十分响亮的噪音,他的噪音在郊外的发电厂就已经全部处理干净了,通过电网,运送来的是没有声音,无污染的方便能源,这也是电动公交的用处,可以说是为城市的交通系统提供了很高的便宜。

除此之外,电的出现还能让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电话自然是还没有诞生,这种东西对于电的使用已经到了电磁学的基础了,自然还不是现在的人能够掌握的,但用电来发电报,这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182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第一次发明了电动机,而在1837年,美国人和英国人就第一次发明了电报机,用一条十八公里长的电线连接两边,然后进行信息的传输,之间仅仅相差十六年的时间而已,这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方法。

主要利用的便是电的静电特质,利用静电从而在纸张上留下需要传递信息的记录,最后被总结为摩斯电码,全世界通用,以做信息的传递,想想看,如果在全国大范围铺设电线和电缆,如此一来,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相比起现在将会成百上千倍的增加,这速度将会远远超过现在人们所能想象的速度。

徐清对此自然十分期待,现在从广州一封信传递到汴京城,即便有火车,渡轮之类的交通工具,最起码也需要二十天左右的时间,这中间有多少事情被耽误了,有的时候,发生一次灾害情况,比如海啸,台风,当地已经是遍地狼藉了,而朝廷却对此一无所知,等到地方上的消息汇报上来的时候,最严重的灾难早已经结束,朝廷能够做的就是在事后对灾民进行安抚以及对当地进行重建,在最需要设定计划的时候,朝廷却根本对此一无所知,这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

从朝廷来说,这会让朝廷的公信力下降,当老百姓看到自己受灾而朝廷却无法帮他们抵御灾害的时候,心里自然会不满,从百姓来说,他们的财产损失也会十分的巨大,甚至会有生命危险,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而电报的存在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一切,信息的传递将会从二十天缩短到一天的时间,双方之间的信息传递将会加速。

同时对于一些偏远地区来说,这也将会是极大的刺激,之所以这些偏远地区发展不起来,除了地理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们接受讯息的速度很慢,当来自于中央的信息传递到他们的耳朵里时,往往这个消息已经滞后好几天了,而在当代社会,滞后不要说一个月,便是滞后超过一天的时间,你都有可能因此而错失良机,而电报的出现,则能让偏远地区的人民,也能在第一时间知道这个国家正在发生什么变化,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如此一来,诸大报社在各个地方设立的分院,便可以直接在当地发送全国性的报纸,报纸也就真的能从一星期一报,变成一天一报的全国报纸,而这件事到现在为止是不可能的,宋朝的报纸,城市报纸一天一份,主要服务于当地市民,全国报纸一个星期一份,且只有大城市才有,其他地区往往要等很久,偏离中心的则也需要很长时间,往往汴京的人再看五月份的报纸时,许多地方还在看上个月的报纸,至于其他大陆则有可能在看两个月前的报纸。

而现在,有了电报的出现,任何文稿都能在短时间内瞬间传遍全国,从而立刻打印,起码大城市之内,全国报纸可以实现同一天一起发报纸,所有大城市中的人一起看同一篇报纸,这是做得到的,至于小地方自然还是会有很大的困难,其他地方也是如此。

因为如今的电报是要靠电线的,而不是像现在一样,通过卫星或者是无线电就可以做到的,如今可还没有这么先进的设备,所有电报机之间的连接,都是需要有线来连接的,就跟古早时代的电话,电视是一样的,都是需要电线的,所以两个地方若想要使用电报机,就必须要牵一条长长的电线互相连接才可以,这一点也是非常的麻烦。

也正因为如此,小城市是不可能特意为他牵一条线的,唯有大城市才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毕竟这电线如今虽然生产出来了,可价格之昂贵简直令人发指,平均一下,一千米左右长度的电缆,其价格大概在三千七百贯左右,而从汴京到昆山之间的距离大约在八百公里左右,也就是说把这两座城市联通,光是电缆的花费就需要两百九十六万贯,这也难怪在民国的时候,发一封电报的价格可以贵到要两三个银元的地步,这成本费实在是太贵了,而这还仅仅是电缆的钱。

为了防止电缆出线故障,还需要搭建电线杆,以保证电缆不会被地上的人,或者是走兽,虫鸟伤害,平均每五公里需要一座电线塔,大概一座就是一万两千贯左右的费用,用钢筋打造,大概在三十多米左右的高度,中间还需要一些小的电线塔作为付出,就需要三百万贯左右的费用,同时两个地方需要电报机,电厂的电不算,光是这些东西加上人员,维持汴京到昆山一线的电报发送,就最起码需要八百万贯左右的财政支出。

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数字,也就只有大城市才能奢侈的享受这样的工具,地方想要用,是绝对无法承担的,至于殖民地,就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大概只有殖民地之间互相搭建电报网络,比如说新大陆的各个城市之间互相连接,但想要跨太平洋,这是不可能的。

要知道人类能够跨太平洋搭建光纤,也是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事情了,放到现在,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要在海里埋电缆,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英吉利海峡不过短短几十公里左右的路途,电缆相互连接也是在一八七七年,相比起电报出现的时间,足足晚了四十年,而这一个电缆,仅仅用了四天便宣布报废,因为海洋直接将电缆内部给腐蚀,而施工公司根本无法把电缆重新弄起来修好,最后只能报废,直到一六年,这才第一次完成了英国与法国之间电报互通,从而与整个欧洲互相连接,足足花费了七十多年的时间。

这仅仅是一道海峡,若是太平洋,那就更不用说,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面对太平洋的洋流,若想要安装电缆,就必须要有水下操作固定的能力,不然电缆放下去,就会被湍急的洋流带到其他地方,你想捞都不知道线在哪里,所以太平洋之间的交流,短时间内并不可以,但本土大城市之间,能够短时间内完成交流,这已经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

虽然这笔钱很贵,但这笔钱却绝对要出,因为电报机的出现,将会让信息的传递速度加倍,这对于整个国家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必须要去做,且如今虽然电缆的价格十分高昂,可这是因为还处于研究阶段而已,徐清相信再过几年,随着国家修建电缆资金不断的投入,必然会使得电缆的价格下降。

至于电线塔的搭建,虽然昂贵,但用途却十分多种多样,不仅仅可以用来放电缆,同时还可以放电线,从电厂发出来的电,是需要用电线运到全国各地的,这一点到现在也是如此,漫山遍野的电线塔是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线,虽然刚开始修建电线塔,价格会十分的昂贵,但只要大规模的输电设备开始运行,那么这些电塔的存在,就可以节省另外一套系统搭设所需要的钱财,完全可以两套系统,并用一个电线塔。

这绝对可以省掉一大笔钱,所以对于电力的发展,徐清是充满着期待的,平日里他也经常会召开学习会议,邀请一些电力学的专家,来汇报工作,以此来更加了解整个国家电力发展到底到了哪一步,最终由西京大学率先在发电厂领域取得了突破,通过以民间资本的合作,位于长安的西京大学,成功设计出了第一座功率达到十万瓦的发电站,由二十个发电机串联,燃烧煤炭来发电,为直流电,这一消息让整个天下都为之兴奋。

放到现在来或许没什么,如今中国的电站动辄上千万瓦的发电量,像三峡大坝更是达到两千两百四十万千瓦的发电量,在他的面前,十万瓦着实是一个小娃娃,但这对于这个时代的人类来说,绝对是震撼的发明,因为如今需要用电的地方真的很少,大概就只是照明而已,所以十万瓦的机器,是非常大的数字,平均一个白炽灯所需要消耗的瓦数大概在01左右,也就是说十万瓦可以照亮一百万个灯泡一天左右的时间,这可以说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日提供十万瓦的发电量,足以是几十万家庭充斥在光明之中。

因为这件事,徐清还特意做火车去了一趟长安,这是他在离开秦凤路之后,第一次来到这片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自然也受到了当地居民相当程度的欢迎,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他们就不被东部发达地区的人民所待见,虽然这种不待见在农业时代就已经存在,自从安史之乱,唐代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就从北方移到了南方,而长安这片地区,自从唐朝大乱以后,也就逐渐荒芜,最主要的还是大量的荒漠化,导致这片土地渐渐开始不适宜人们的生存,因此也就越来越穷,而如今,在这片土地上,竟然率先亮起了电力时代的标志,着实出乎徐清的意料之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