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九关 > 915

九关 915

作者:艮屾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1-20 14:39:51 来源:258中文

在如今的宋朝,毛笔字并没有因为钢笔和铅笔的发明而被淘汰,官员们日常处理事务,也依旧是使用毛笔的比较多,这或许也是一种习惯的原因,在现代,因为中国识字人口非常的少,而毛笔字又非常的难写,因此开始普及使用圆珠笔和水笔,以及铅笔,但在宋朝,这显然不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不过毛笔写字也确实慢的很,高级官员可以这么干,没什么问题,毕竟他们只需要处理大政方针就可以了,但底下真正做事的官员显然不能每天拿一支笔就这么写。

因此在宋朝也出现了一批改良的毛笔,这些毛笔相比起正常尺寸的毛笔来说要小得多,同时笔尖的从毛也要短很多,非常适合手臂靠在桌子上写,大家都知道,毛笔是需要悬臂的,这样写时间一长,往往就会非常的酸,古代官员处理的事务比较少,这么写也没什么问题,但如今的官员,处理的事情可谓十分繁杂,若是还这么写,一天五六个小时下来,手臂都会废掉,因此发明出了这种可以靠着写的笔,让许多官吏到也减轻了不少的压力。

除此之外,就是炭笔在吏员里大规模的使用,官员因为士族的身份,依旧保持着毛笔写字的习惯,但底层的吏员显然不能这么做,他们的工作相对来说要更加的繁杂,一天写字多的能够到上万字,少的也得有个一两千字,拿毛笔写,光是墨水就是一个大问题,另外毛笔字也非常的难,需要从小练,才能写的非常漂亮和工整,而许多吏员是没有这个水平的,用毛笔写字,时间一长,字就开始歪七扭八,不像是个人写的,倒像是用鸡爪写的。

这无疑是在难为他们,也是在难为看资料的上官,所以为了方便双方,在基层工作的吏员则都使用炭笔来写字,同时为了让大家写字方便,记录起来更加迅速,在官僚系统中,也慢慢开始改变,从原先的繁体字开始变成简体字。

这在如今的宋朝无疑是一个大话题,士族们对于简体字有着很深的仇恨,但徐清却执意如此推动,原因也很简单,繁体字太难了,想要普及文字,自然是越简单越好,简体字更加方便书写,也更加方便记录,相比起繁体字来说,笔画要少得多,正好适合于平民阶级。

这就有点像是古代的日本,上流社会使用汉字,而市民阶层则使用日本自己的文字,也就是平假片假,相对于汉字来说,平假名和片假名要简单的多,自然也方便普及,这也是日本人能够在江户时代,最终识字率达到四成以上的原因,男性更是能够超过五成,简化的日本文字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也是如此,建国之后大力推广简体字,使得中国识字的人数量开始大幅度增加,相比起繁杂的繁体字来说,简体字确实有利于传播,第二点便是白话文的普及,让一个现代的大学生去看古代的文言文,大部分时候也是看不懂的,而如今的人们,虽然平常用语习惯白话,但在书写的时候,却习惯性的使用文言文,而这对于知识的传播来说,无疑是十分困难的。

就像如今的四大名著,放到现在,大家说他们辞藻优美,语言华丽,但在古代,四大名著几乎都是通俗读物,是唱戏的,讲评书的人才会选择的段落,尤其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他们在文学性上,其实并不是那么的高,当然故事很精彩,而这种古代的通俗读物,我们如今的人看上去还是会觉得有些绕口,但在古代,这其实已经相当白话文了,而在当时的上流社会,这些东西显然是不看的,《红楼梦》的文学性则要高很多,因此现代看红楼梦的人往往也是最少的,大部分人或许听说过,但并没有真正了解过。

知道大观园,知道贵妃省亲,知道贾宝玉,知道石头记,但却很少能够将整个故事了然于胸,对其中的角色人物历程感到熟悉,就是因为他的文学性太高,很少有人看的缘故,大部分人都喜欢看一些通俗的读物,就像在现代,网络文学无疑在年轻人中是最受欢迎的,因为他很容易就能被大家所接受,而世界名著,看得人就很少,即便看,也大多都是被老师和家长逼迫,真正用心去看,将其中的故事看透,恐怕许多一点年纪和历练才可以。

而如今的宋朝,许多报纸的书写方式依旧是用文言文的方式,尤其是一些文学读物,更是通篇的文言文,即便是初中毕业的学生,你也很难看懂,因为在文言文里,就会出现很多平常生活中不太用到的词语,这对于知识的传播,文化的普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不信拿出一张旧中国的报纸看看,你就会知道,这其中所记载的东西到底有多么的难懂。

因此普及简体字和白话文,是徐清在文化界力推的两件事情,尤其是在传播性的报纸上,不能像文学报纸一样,尽讲一些老百姓听不懂的话,这实在是难以阅读,就像在古代,大部分人都知道三国,水浒等名著,但他们可不是通过阅读文章知道这些故事的,毕竟在古代中国,即便是文化高峰的宋朝,识字率也不过才三成而已,大部分人是不识字的,这些人认识名著最重要的办法就是地方戏曲以及评书,还有小人画和布偶戏之类的传统艺术。

这也是为什么《红楼梦》在民间的传播度和影响力远远不如另外三者的缘故,因为文学性太高,同时故事发生在一个世家大族的世界里,普通百姓很难引起共鸣,之所以如今我们觉得红楼梦要比其他三者好,一来是如今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生活水平也有所提升,自然看懂红楼梦的人也越来越多,对于其中的故事也越来越感兴趣。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红楼梦》在它诞生之后,大部分看得人是那些文人雅士,而他们掌握着一个国家的话语权,普通老百姓对三国,水浒,西游的褒奖是很难被记录下来,为人们所传颂的,但《红楼梦》不一样,这些知识分子对于红楼的赞誉,都会通过各种笔记和文章记录下来,流传后世,在话语权的推波助澜下,《红楼梦》无疑是脱离民众的文学,但最终他却能够成为四大名著之首,不得不说是有一定原因的。

但这些东西在民间是很难传播的,文言文的存在,确实是极大的阻碍了民间知识的传播,这无疑是一个事实,中国之所以会诞生文言文,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尚且还没有纸,人们只能把自己想要书写的内容写在动物的甲壳上,字数当然不能太多,所以一句话就只能写的非常简单。

到后来开始有了竹简和丝帛,但竹简非常沉重,若是带的太多,就必须要用牛马才能拉动,而一片竹简上最多也就只能写二十个左右的字,一卷竹简顶多两三百字也就是最大的极限了,而想想看一本道德经就是五千字,也就是需要二十个竹简,一个竹简大约半斤左右,一卷道德经也就是十千克,这还只是一本书,若是把他变成白话文,那起码得十几万字了,这还是按照最少的来讲,也就是单纯的把道德经翻译成白话文而已,里面语言的内涵,注解都没有,若是加上,则恐怕达到上百万字,这得是几吨重的竹简。

至于丝帛,在古代是十分昂贵的,大概只有王室或者是封君才能够做得到,且也只能是偶尔用这些丝帛来写,想想看即便是秦始皇,每天批阅奏章也照样是用竹简,而不是丝帛,就知道在那个年代,丝帛到底有多么的珍贵,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人们写字自然只能越写越少,以期待在同样的地方,可以记载更多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化可以尽可能的传播。

在当时,文言文的出现,无疑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方便,这是因为载体的缘故,就像后世的电报机一样,刚刚出现的时候,每一个字都需要很高的价格才能发送,民间为了用最少的字传递更多的信息,就只能使用文言文的方式来打电报,有的时候六七个字就是一个一件事,比如母亲生重病,希望远方的家人赶快回来,就会打“母危速归”这四个字来代表大致的内容。

这在现代看来,自然是限制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但在那个年代,电报的出现无疑是大范围的扩展了信息的传播,文言文也是如此,在当时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纸张的出现,文言文显然必要性就不再那么足了,但因为此时借助知识的出现而诞生了一个专门的阶级,他们垄断知识,将那些知识变成自己的私藏,这个阶级便是士族阶级。

他们想要垄断官位,自然需要让民众不能够接触到知识和文化,因此文言文并没有被放弃,而是成为了中国古代上流社会的书写方式,虽然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反古文的运动,也因此看语文课本,几乎越古代的文章越能看懂,而越是现代的文章就越能看懂的原因,尤其是到了清朝之后,朴学盛行,人们不再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将文章变得更加质朴和容易理解。

但即便如此,文言文依旧是十分难以理解的文章,即便是现代的年轻人,受过基础的教育想要看懂文言文依旧很困难,你难道还指望那些古代只读过几年私塾,认识几百个字的人去看懂这些文章么,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普及白话文,减少人们接触知识的困难,便是这几年徐清着重【m.】在做的事情。

首先便是规定所有的大众报纸,在报道文章时,尽量要始终通用的一千两百个字,不要出现生僻字,能够用简单的文字就尽量用简单的文字来报道,不要卖弄辞藻,比如说马匹,青色的马就说青色的马,白色的马就叫白色的马,不要黑色的马非得称呼为骊,千里马称呼为骥,良马称呼为骅骝,这种词语对于大众来说是十分生僻的,也没有人愿意一边看着报纸,一边放一本字典一个个字的去查,大部分人看报纸是要获取信息,而不是学习知识。

在这方面卖弄辞藻显然是十分没有必要的事情,因此这些文字都不允许使用,在通常报道中,要用日常使用的一千两百个字,一篇文章里生僻字最多不能超过五个,若是超过则不能进行刊发,之所以会允许生僻字的上限,主要是地名,人名有的时候就是生僻字,若是不允许的话,就很可能根本无法报道,另外一方面也是文章的作者,有的时候很难立刻更改文风,要让他全面通俗易懂还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设置一个过渡期,也让他们可以慢慢适应这种新的写法。

通过这种方式人民就能够看懂报纸,然后再慢慢将白话文的使用开始涉及到通俗文学去,让民众可以看得懂一些小说,散文,提高民众的文学素养,毕竟你让他们去看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短篇,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折磨,而通俗文学要的就是简单易懂,人们可以很轻松的了解这是个什么故事,人们在其中是做什么的,这就足够了。

这也是为什么宋朝的通俗读物销量要远远超过一些诗集,散文集,就是因为这些书籍的包容性很广,人们可以很轻松的理解其中的含义,可以说徐清这几年的推动着实是有着很大效果的,且通过这种推动,导致通俗读物的销量大涨,作为作者,他们的收入自然也与日俱增,相比起那些文学家的收入,他们的收入无疑要高出几十倍,甚至一百多倍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而这种收入的提高,自然就刺激更多的文学作者进入通俗读物的领域,其中的人才也就不停的出现,导致通俗读物的精彩程度也好,还是文笔都开始慢慢赶超原本的文学经典,从而让许多士族也纷纷加入进来,开始欣赏这些通俗的大众文学,从而使得大众文学慢慢登堂入室,这不得不说是徐清的功劳。

而要想让民众看到并且是抱着热爱的心去看,而不是附庸风雅的想法去看,普及白话文和简体字自然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对于士族们,徐清则并不进行强烈的要求,他们可以继续使用繁体字和文言文,这种事情也会在文化的优势下,这些士族的下一代们,都是看着这些通俗读物长大的,自然也就会亲近简体字和白话文,从而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这些人的风格慢慢改变,从而真正达到整个国家的改变,相比起徐安激烈的改革,通过这件事情就能看得出来,徐清为什么不能够接受徐安的改革。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