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都市 > 三生愿 > 第九章 济世之才

三生愿 第九章 济世之才

作者:夜月双子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01 22:11:12 来源:258中文

刘和看着几人,心中微起波澜。这些名门世族之后,各个出身不凡,英姿挺拔。袁绍每介绍一个人,刘和拱手见礼后,心中对大汉中这些门阀世族的认识更深了一层。

袁绍介绍完张范之后,对刘和淡淡一笑,说道:“其余两人此时还未遇到,其中陶君也是宗亲之后,与你父亲相交甚厚,以后你总有机会见面的。另外杨众杨文坤乃是弘农杨氏中人,听闻你母亲是杨氏族人,估计你们也总有相交之时。”

刘和点了点头,看向袁绍颇有倾慕之意。袁绍此人为人说话风度翩翩,从容淡然,给人如沐春风之感。便是刘和这等未及弱冠的少年郎都想倾心结交,更何况其他的士子豪侠了。

几个人与刘和见过礼之后,其中崔钧笑着对刘和说道:“我们都听闻过刘家公子和袁公路在虎贲禁卫军营前的事情,对你的胆识大家都是颇为赞赏的。”

刘和也没想到自己和袁术的事情传的这么多人都知道,颇为尴尬的笑了笑。袁绍也看出了刘和的尴尬,岔开话题向刘和问道:“今日来了许多经学大家,估计定然会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辨,小郎平日里学习了哪些经文?”

“自幼便读《春秋》而后学《诗》、《书》、《礼》、《易》皆有所涉,易学所及所解知之甚浅,其余从幼所学,略有所知,独《春秋》尚可。”

袁绍笑了笑,自知刘宽、刘虞等人从不轻易参与到经学之辨中,想来这刘和自幼家学所教,也不愿意提及今古文经学之间的冲突。

所有石经竖立之后,一众人等分席而坐,为首的几位经学大家先是客气寒暄几句,而后便开始了对各个经学的释义。

其中前排为首几人中,有一人身材高大,声音洪亮,率先发言,阐述了今文经学的各项弊端,尤其抨击了今文经学中鼓吹的谶纬之说。

刘和听其言语颇为倾心,向身旁的袁绍问道:“这位演讲者何人?学术之深令人钦佩。”

“此乃涿郡卢植,卢子干。现官拜尚书,文武兼备,经文大师。师从前太尉陈球,而后又向大儒马融研习经学。与马日磾、蔡伯喈一起校勘儒学典籍,之前蔡伯喈受诬陷被流放,这太学石经后面的校正便是卢尚书的功劳啊。”

刘和点点头,很是钦佩的说道:“原来是卢尚书,听闻其著作《尚书章句》和《三礼解诂》传颂天下,若有机会定要向其拜见。”

袁绍看了眼刘和,淡然的笑着说道:“这有何难,稍后辩经结束,小郎可随我去拜见卢尚书。而且卢尚书旁边还有其同门的郑玄郑康成、管宁管幼安、华歆华子鱼等人。到时候小郎可逐步拜见,若有经文难解之问,皆可询之。”

刘和刚刚谢过袁绍,只听卢植对面一人大声反驳,引经据典,气势惊人。刘和第一次见到这等规模的辩经,被这等场面所震撼愣在当场。

旁边的袁绍拍了拍刘和说道:“此人是杨阀中的杨奇,杨公挺。你口中洛阳八公子之一的杨文坤的从兄。杨文坤其生父早卒,少年时期与杨公挺共以刚烈之名享誉天下,与杨彪同称为杨氏三公子。”

这些弘农杨氏的事情刘和还是有所了解的,早年间杨氏曾祖杨震被誉为关西孔子,官至太尉,后被宦官诬陷而自杀。但是杨氏却没有因此衰败,而是更加昌盛,直至如今到其父辈杨赐已经是三世三公的世家豪门。那所谓的杨氏三公子中,现在年纪最大的杨彪已经继承家主之位,官至卫尉。年纪小的杨众尚未入仕,与袁绍相同,都是四处结交英豪,广布名望。面前这位杨奇已经入仕,前几日刚刚官拜侍中。

杨氏一门以今文经学为家学,家中诸子多为修习今文经学,现在听到卢植批判今文经学,当然要直言反驳,以确保今文经学的地位。这不仅是学术上的争夺,随着古文经学的兴盛,已经开始影响到了今文经学在官学的地位。这今古经学之争已经存在多年,一直以来都是今文经学为官学,垄断着天下士子入仕为官的途径。自从古文经学兴起后,民间私学兴盛,一度影响了官学的设立。

今文经学推崇孔子,命其为素王,认为六经皆为孔子所作。而古文经学推崇周公,视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尤其许慎的《说文解字》彻底奠定了古文经学正统优势。

刘和虽然也研习过五经之学,但是在经学深度上还是显得比较低浅,这等场合下也只有洗耳恭听的份。

经学辩述了许久,几位经学大师们先行辩述了之后,纷纷下场休息。而留在场内的其余学生依旧群情激昂,继续彼此争辩。场面一度有些混乱,幸好诸学生还相对克制,没有闹出混乱的冲突。

刘虞领着刘和前去拜见各位大儒,也算是让刘和增长点世面和眼界。一同相伴的还有袁绍几人,袁绍还很积极的给刘和介绍一些经学大儒。

其中自然少不了卢植、郑玄、管宁等人。卢植与刘虞相熟,看到刘和后倒是颇为上心,刘和见礼过后,把之前跟袁绍说的又向卢植说了一遍,卢植等人听到刘和对《春秋》颇有自得,便主动询问了起来。

“古人作《春秋》乃为何?”

“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卢植几人听刘和将孔子称之为圣人,略皱了皱眉头,接着问道:“修书《春秋》可称之为圣耶?”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刘和借用《左传》中的解释向卢植等人说明,又担心卢植等人误会自己属今文经学一派,便继续说道:“周公虽定礼,孔子乃修文。儒学传承数百年,乃孔子修文教书之功,故而孔子当称圣。吾等后人研习经文,其中亦有精进者,可追圣人。”

这几句话倒是勾起了卢植等人的兴趣,继续向刘和问道:“汝可知何人可追圣人焉。”

刘和笑着说道:“卢尚书学术通达,享誉海内。”停顿了一下后,向旁边的郑玄施了一礼后继续说道:“郑君今乃天下长者,名冠华夏,为世儒宗。夫以布衣雄世,斯岂徒然哉?”

郑玄淡然一笑,谦虚的说道:“刘家小郎过誉了。”

刘和摆摆手,颇为严肃的说道:“早年间何子有学海之称,面对郑君亦叹服道: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而且能对学生说出:《论语注》人间行久,义或宜然,故不复定,以遗后说。面对这等之言,足以说明郑君之学可追圣。”

这等恭维的话,郑玄等经学大儒们听过无数,但是却甚少像刘和这种直白的同时又极其具有说服力。卢植等人听完刘和的话之后,纷纷点头赞叹。不仅仅是因为刘和的言语是恭维之辞,更重要的是显示出了刘和对于经学的掌握,以及对应到实际世上的分析和理解。

卢植再问:“见解独特而又富含深意,伯安之子可谓俊彦。不知小郎读经所求为何?”

听罢卢植的询问,刘和先是稍一愣,不经意间扫视了周边众人,立即意识到此番应答的后果,而后朗声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卢植顿时为刘和的回答而惊叹,主动对旁边的许劭问道:“子将先生观此子如何?”

卢植询问过后,众人眼光同一时间全部看向许劭。仿佛一瞬间所有人都停止了交谈,都静静的等待着许劭的回答。刘和也是一愣神,之后瞬间明白了许劭这局答复所代表的意义将会是什么。

许劭脱口而出:“济世之才!”

刘和赶忙躬身施礼感谢许劭的点评。许劭此人乃是汝南许氏中在经学上的扛鼎之人,主持月旦评。民间只要由许劭点评过的人,都可以一飞冲天。当年曹操都是通过乔玄的指点,去主动寻找许劭点评,可见其人的名望之重。

刘和竟然能得许劭点评为济世之才,足以让刘和在未来的仕途和名声上一帆风顺了。多少人对许劭的点评梦寐以求,而又担心获得个中下等的评语。

刘虞也是略显激动,自己的儿子能让许劭这样评价,立刻就会身价百倍。虽然自己家世是宗室世族,自己儿子以后只要不是白痴,总会能步入仕途有所发展。但是若能在增加上许劭这样的评价,将来自己的儿子是非常有可能成为整个宗室的扛鼎人物的。

“小子谢长者评。”

许劭看了刘和许久,若有似无的轻叹了口气,对刘和说道:“大汉社稷,尔多担待。”

刘和只当是勉励之辞,赶忙应诺。

曹操在一旁鼓掌大贺,爽朗的笑着说道:“刘家小郎济世之才,将来必然不凡。”

在曹操说完之后,袁绍等人也是上前笑着恭贺。刘虞笑着与旁人寒暄。而刘和因为没想到许劭给自己的评价这么高,心中还稍微有些惶恐。

从太学往回走的路上,刘虞因为卢植等人的邀约,推辞了何苗的宴请,刘和因为还不够资格去往和卢植等大儒同坐饮宴,自然而然的就跟着何苗到了他的府邸。

其中袁绍和张范因为已经有安排,便没有同行。倒是曹操和许攸随着何苗一起回来,其中许攸还是非要来何苗府邸尝一尝袁术所说的皇宫内的陈年好酒。

于是刘和便与曹操、袁术几人行至何苗的府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