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科幻 > 地府招待办 > 第二百一十九章:建文大典的构想

地府招待办 第二百一十九章:建文大典的构想

作者:深幻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11-06 12:11:44 来源:258中文

人头开道、宽政殿后。

朱允炆连续两道法令换回了民心、也削减了地方有实力地主豪强的抵触情绪,几千颗贪心之辈的脑袋,在浩浩荡荡的大势面前,也就显得不值一提了。

《谁砸百姓的饭碗,陛下就要谁的脑袋》

这个标题的刊文一看就知道出自许不忌这个马屁精的手。

文章结合了前因后果,先是把杜家这个已经凉凉的反派,拿出来当做典型鞭了一次尸,而后文的宽税和火耗政策自然又是对朱允炆一片歌功颂德,突出了地方上官吏的贪腐不仁与建文皇帝爱民如子,两者之间天壤之别的矛盾差距。

文章的最后,许不忌说了这一段‘发自肺腑’的感言。

“自中枢颁行废除免税田之后,地方上出现的百姓为躲避赋税选择将田产挂靠与功名士子、官僚胥吏名下的行为,以至于直接导致出现了像杜家这般钻大明律空子,趁机欺压百姓的不法行为,皇帝陛下知晓后非常难过。

陛下为此连续一个月的时间茶饭不思,彻夜难寐,既忧心与百姓此时之焦虑,又因百姓不通法理,避税欺瞒朝廷的行为而感到难过,常言‘朕视民如血亲,民何以视朝廷如寇仇?’

陛下慧眼如炬,看出来此番百姓之所为皆乃是受不法之徒的诱骗才有今时之祸事,陛下爱民如子,哪怕百姓有不法之行径,念及至此,自是不忍惩戒,一应罪责,自有那些不法之徒担承。

又思想起百姓投田一事,是否因朝廷征税过重,才有如此行径,于是降下宽仁新政,再减一应田亩之税,心心念念,皆为百姓可以果腹穿衣,不受冻饿之苦矣。”

挥挥洒洒几千字的锦绣文章出了手,南直隶、江西和浙江这三个受害群体数为最重的省份顿时是哭号声一片。

这番场景倒是真应了杨士奇那句万家生祠的猜想,家家户户请了朱允炆这位建文皇帝的长生牌位,供奉到正堂之上,日夜祭祀不辍。

许不忌可是天下马屁党的精神领袖,他一发声刊文,地方上附会的声音可就鼓噪起来,继而又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拍皇帝马屁活动,什么万民伞、万民书之类的玩意不停的涌现出来。

要不是地方府县拦着,怕是那些早已陷入对朱允炆这个皇帝无限崇奉的基层老百姓又能搞出第二次赴京运动来。

“这个马屁精,算他又立一功。”

随手将报纸扔到一旁,朱允炆现在可没精力关心这些外界吹吹捧捧的锦绣文章,现在人口和田亩的登记工作要重头开始,他得忙正事。

“老规矩,四川、云南、交趾、两广、贵州和台湾不在这一次清数之中。”

这些地方都有极多数的土民,像交趾和台湾那更是土民占了七八成,这些地方没有清查的必要,本来也不是什么赋税大省,就算多点出几万顷地和几十万丁口,又能给现在的大明带来什么肉眼可见的岁入?所以没必要为了这种地方破坏眼下稳定的大好局势。

内阁几人都人手一个小本本写的聚精会神,也使得这谨身殿中没有一丝杂音,除了朱允炆坐在上首在那喋喋不休。

正说着话呢,殿外进来一个小宦官,跪在门槛的位置:“陛下,通政司左通政胡嗣宗觐见。”

“哟,咱们大明的大管家来了?”

朱允炆饮口水润润发干的嗓子眼:“召进来吧。”

小宦官领命下去,不多时胡嗣宗的身形便出现在朱允炆的视线之内。

“参见陛下圣躬金安。”

胡嗣宗进来的时候手里还捏着一份奏本,拜见时便高举过顶:“乌斯三藏统带尚师、大乘法王、炽盛佛宝国师喃迦巴藏卜一行入京了,暂居礼部官驿落跸。”

一大串名衔说的朱允炆头晕眼花,半天也没明白到底是谁来了南京,气的他一瞪眼:“说简单点。”

胡嗣宗忙垂下脑袋:“算是乌斯藏一地的国王吧,叫喃迦巴藏卜。”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名字。

一向博学的解缙有心开口解释两句这喃迦巴藏卜的身份,也被朱允炆挥手打断:“朕没闲心听他的来历和他那一大串前缀的由来,胡嗣宗,你就直接跟朕说,这玩意来干什么的?”

乌斯藏这块朱允炆一直想拿下,还没想好由头,这边人倒是先跑来了。

“闻陛下圣名之威,献三藏地图与御前!并请陛下赐印正名。”

“等一下。”

看到胡嗣宗一副慷慨激昂的样子,朱允炆站起身就下了御阶,一路走到胡嗣宗面前接过这份题本,瞥了一眼就乱的脑仁疼,只好一把拍在胡嗣宗怀里。

“越说朕越糊涂,献三藏地图,你的意思就是这个什么南什么的玩意要投降?”

“陛下天威...”

胡嗣宗拍马屁的话还没说完,就看到朱允炆掉脸,马上吓得改口:“是,喃迦巴藏卜带着三藏的地图和户册来献,乞求我大明入三藏之地设都司卫所。”

前有草原两部,后有佛家三藏,不用说,肯定跟绿教的入侵是有关系的。

“想起来就来一次,拿咱们南京当什么了?”

朱允炆还在那美的冒泡呢,身背后解缙开了口:“陛下,早在洪武五年,这喃迦巴藏卜就来过一次,时向太祖觐献降表了。”

不等朱允炆发问,解缙忙解释道。

“洪武二年,天下大势已定,太祖手谕朵甘及逆元之宣政院辖地,督促时元故臣投降。

洪武三年,时逆元镇西王孛儿只斤-卜纳刺投降我大明,翌年,八思巴留下的宣政院三**王一盘散沙,并推大乘法王喃迦巴藏卜为三藏尚师,举其为领袖来南京向太祖投降,太祖封其为炽盛佛主国师,统领乌斯藏地区所有故逆元时所设之宣慰司、招讨司、元帅府、万户、千户等旧官署衙。

我大明虽设置乌斯藏都司,但因为水土不服,后裁撤,至今朝几十载都没有复设过,朝贡的事,除了洪武五年、八年有过两次之余,便再也没有过,朝中六部也从未设派过乌斯藏司,意为从未对乌斯藏行过统率之实。”

其实大家想知道大明历史上的国土在某一个时期有多大,完全可以参考大明户部的机构设立与裁汰,就知道大明的疆域变化了。

不要光看地图上那些五花八门的宣慰司衙门,大明的宣慰司设立不全是灭了别人的国家后设立的,而是所有向大明朝贡的藩属国,大明都会在那个地区设立一个宣慰司,更像是后世的大使馆。

像什么勐养、车里、八百大甸、旧港这些宣慰司都是这种性质,大明朝廷对这些地区的实际控制力等同于零,旧港宣慰司是因为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跟旧港当地的汉裔势力打过仗,而后任命当地的汉人为宣慰司官吏,那段时期,旧港地区才能勉强算得上是大明的疆土,等到停了海,旧港宣慰司就被当地的蛮夷灭掉了。

永乐年,户部加设过交趾司,并增设过专员用以统计瓦剌部和鞑靼部的岁贡,这个岁贡实际类似于大明疆域内各省的税收,而不是朝贡。

朝贡是一种态度,每年千儿八百头羊也能给,三千五千看心意。

但户部专人上门去要,那是定数,是必须要给多少的,跟各省每年交税是一个道理,哪里有地方想缴多少缴多少的道理?这个时期可以说草原算大明的疆域一部分,因为瓦剌和鞑靼认投,愿意老实缴税。

而等到埃米帖木儿暴毙之后,阿鲁台杀了大明派去催年贡的使者之后,这一块的业务就算停办了,这之后无论朱棣御驾亲征怎么跟草原打仗,草原都不能算大明的疆域。

交趾司随着交趾承宣布政使司闹独立,最后逼着朱棣放弃交趾布政使司而告终,这之后,安南国也就不能算大明的疆域。

人家向你进贡只能叫属国,年年定额缴税的才叫疆域。

放在现代,送点礼物、给点支援这种行为叫友邦。

而乌斯藏地区,连朝贡都难得见上一回,着实算不得大明的疆域,除了永乐朝初期这次外部侵袭的事,让乌斯藏入了南京,而后朱棣敕封了藏地八王,又大力推行僧官制度,也就是给乌斯藏的僧人开一份朝廷的俸禄,然后乌斯藏这群僧官每年从农奴那里收的税会给大明一部分。

这段时间内,乌斯藏算是大明的疆域,等到朱棣一伸腿,又独立出去成属国性质了。

听到解缙滔滔不绝的讲述完,朱允炆总算是明白过来这个喃迦巴藏卜是个什么玩意,心中那股子兴奋也就淡了不少。

零工业基础的年代,统治乌斯藏地区的可能性等同于零,藏地高原是那么容易征服的?

朱允炆想了想后说道:“行了,朕知道了,让那个谁谁谁先等着,等朕忙完再召见他。”

堂堂的大乘法王到了朱允炆的嘴里,连个名字都没有。

胡嗣宗领命退下,朱允炆轻皱眉头坐回自己的位置。

“咱们继续,朕刚才说到哪里了?”

几个人都忙翻起手里的小册子。

“陛下适才说到,此番清查田亩丁口之事,边地几个省要暂缓,不能破坏稳定,以免激化当地土民与我汉民合处的矛盾。”

杨士奇开口道:“尤其是新定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更是要慎重。”

“朕许给简定交趾十年自治,所以他交趾怎么治理朕不问。”

一拍脑门算是想了起来,朱允炆又借着话题说道:“交趾一年两熟,腹地更是一年三熟,是我大明一个现成的巨大粮仓,交趾稳下来,西南五个省闹灾都不用朝廷拨粮,所以广西跟交趾的通途,一定要在这两年内建好,军器局的火药多送些过去开山用。”

杨士奇坐在下首记录着,闻言抬起头:“劳工的数量不够,工部派人去测绘计算了一下,自忠明府修一条直通河内的国道出来,想要在明年完工,起码需要二十万人两边一起动工,现在广西那边只招募到了五万人,缺口很大。”

“要不,从交趾本地募一批?”

解缙开口提议道:“十五万人的缺数,眼下只有交趾拿得出来。”

“交趾刚打完仗,一时半会恐怕也补不齐啊。”

而且恢复交趾的民生关切到日后大明开海的国事,加上之前那一场大仗打下来,交趾现在活着的本就多是老孺病残,就靠着这批壮劳力在家耕地生娃呢,暂时不能动太多。

朱允炆蹙着眉头,这眼就瞄向了大案上那封胡嗣宗刚刚送来的奏本。

要么,把佛祖座下的那些农奴借来用用?

这到还真是个好机会,仔细操作一番,未必不能实现。

“行了,这事朕来想办法吧,下一项。”

殿里众人都相视一笑,心中便明白皇帝必是有了思路,跟着这样的皇帝干事倒也痛快,虽然皇帝经常干一些上不得台面的腌臜事,但中心思想都是为了大明朝廷。

“各省的省考要筹备举行,首当其冲的就是南直隶,应天府尹递了本子请示,选题考哪些?”

省考考政事,那考哪些政事?

以往考八股文、考典籍讲义的时候大家还好选题,截一些内在意义模棱两可之间的话放上去就行,让那些考生填注释和观感,贴合当朝治世的大致思路,又附和当时主考官的为人思想相近的便算过关,而现在皇帝要考政事,那选题就没谱了。

“省考的考题问中央做什么?”

朱允炆不满道:“此番南直隶省考,应天府尹负责整个南直隶各府、州的考定,他不知道南直隶缺什么吗?不知道他这些年做官遇到过哪些棘手的难题吗?还来问朕?”

顿了顿复又说道。

“山西这两年忙着挖煤、福建忙着盐运、浙江忙着养蚕、南直隶忙着织丝,各省的情况不一样,各省的主官眼瞎看不见吗?

前段时间闹地的事,朝廷砍了那么多人的脑袋,地方哪个衙门口缺人,他们心里没数?

为什么地的事闹成这个样子,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这就是朕的原话,通政司发出去,让他们自己来拟吧。”

台下几人互相咂摸一下滋味,都点点头,觉得朱允炆说的确有道理。

既然考政事,各省的政事不一,中央裁定统一考题,也不符合各省的情况。

其实在省考这一块,朱允炆是打算借鉴一下后世的公务员省考的。

也就是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两项。

参加过公务员考试的都知道,行测这玩意五花八门都有,考得目的是看一下考生的涉猎面和知识量,申论各省的差别就大了,很多都会引荐时下热门的舆论时事。

朱允炆打算过两年也定一套属于大明的行测题库。

什么道、法、儒、农、兵、纵横这些古典的内容都挑出来,筛选出其中跟治国、治民有关联的思想编一套完整的题库出来。

永乐大典这辈子肯定是没了,建文大典的话倒是可以考虑一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