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n2295341"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琅瑙赞歌 ”查找最新章节
珠姆河解冻以前,兽族扫荡了一片珠姆河北岸,亚拉华帝国实际已经放弃北面,兽族烧掉临水城,那座帝国花大量铁件打造的桥梁保存完好。
开春化冻之前,兽族平丘八万大军就渡过珠姆河,在湘水西岸集结,亚拉华帝国帝都所有人悬着的心都放下。
湘水是恒河的支流,由北向南流入恒河。要侵入两河流域恒河一带,从西往东需渡过湘水,那里最适合渡河的就是沙镇,当年沙镇在帝都西部战略过程中被里齐偷袭,帝国处理了一部分人,实际现在沙镇最强的力量是治政厅和军部。
沙镇那座桥在多铎城失守的时候,军部就控制了沙桥进出。
平丘兽族一渡过珠姆河,亚拉华帝国没做任何抵抗,而是直接将湘水西岸的一点部队撤了回来,然后彻底的毁掉这座桥,防御兽族继续往东南进入两河流域上游核心区。
尹江洋率领他的新军西移到沙镇一线,这是一支按军部的方案组建的新军,通过改组贵族新军编练治安厅人员建立,兵员数量达到六万余人,战力如何大家都没底,毕竟成军仅一年。
整个西部军团约十五万人,尹江洋的六万,若延勇的六万,还有多蓝城三万多人。是军部和执政厅改组新军最成功的地方,这里的成功主要指人员。
西部是帝国最直面兽族的地方,军部大王子罗兰纳尔把皇家骑士团交给他弟弟罗兰加西以后,把皇家骑士团留驻西部,趁着兽族入关,西部贵族势力损失惨重,和左参政钟志坚配合相得益彰,任是组建起一支十五万的重兵步兵集团,纸面上西部不再那么难看。
皇家骑士团通过编组也集结起八千的骑兵集团,南撤在多蓝城一线,形成后排防御,支撑起整个西部防线。
帝都玛拉大公以皇家护卫部队和他的水军为班底,正在另外组建一支新军,大王子罗兰纳尔给所有皇族和贵族下令,召集效忠人员扩编皇家骑士团。
亚拉华帝国在帝都和西部一带还是感受到了兽族的威胁,加上这几个地方皇族、军部、执政厅势力强大,整个编组还是有效推进,对比两河流域中下游成果显著很多。
兽族度过珠姆河,兽族的战略意图明显,就是解决里齐王国,这是一个非常稳健的方案,兽族瞄准赵宋、里齐和亚拉华帝国西部大片区域,这片区域不是很富有,这再次暴露了兽族的核心战略,逐步蚕食琅瑙的人族大陆。
里齐王国压力倍增,它北面洛阳城还有兽族王族虎豹骑,更西的西秦王国根本没有实力东援。
里齐王国再次督促阿拉纳公国北援,阿拉纳公国是依附亚拉华帝国保持王族传承,战事起,集中了一点兵力北上到边境线,这段时间也就增加到三万人,实际能的援助聊胜于无。
水木晴子站在邯郸城头,瞭望西部,一脸严峻,她的王兄已经倒下,只剩下她勉力支撑,她不能透露出哪怕一点点。里齐王国借助北边丘陵小镇组织了一条残破的防线,去年已经打残。实际里齐王国根本没有力量阻击兽族从西部入侵。
李心佳和马闻顿就在身边,对于现在的状况一样束手无策,兵力上巨大的鸿沟不是谋略能够填补的。
李心佳说道“再向亚拉华帝国和阿拉纳公国求援唇亡齿寒”
马闻顿打断李心佳说“没用的亚拉华能放弃它的北国,就不会在这里和兽族决战。他们需要的时间,打造以两河流域错综复杂的河流为体系的防御。他们援助我们唯一的落脚点就是给他们争取时间。”
李心佳有些不忿“兽族蚕食策略非常明显,他们就不怕兽族扎根这块大陆”
马闻顿接着回答“要占据这块大陆非一朝一夕,也许亚拉华帝国就打算慢慢得和兽族耗下去。”
水木晴子收回远望的目光,转头看着他们两个,眼神越来越坚定。“现在我们能够依靠只有我们自己,不用太想援助的事情,置之死地而后生”
“传里齐王族命令弃守所有邯郸城北部西部的镇子,各镇居民自行南撤,各镇军人战士敢战之人全部收缩至邯郸城。”
水木晴子继续说“马闻顿,你带一只精锐死守邯郸西南部丘陵地带的宛城,只要那里能控制住,邯郸和阿拉纳公国的联系就不会断绝,西边西秦王国也能至少保持交通。”
“赵宋已经给人族做了一个表率,轮到我们里齐,不管将来如何沧桑变化,里齐王国就算玉石俱焚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要让大陆所有族群知道,这片大陆有个人族国度里齐,我们不曾屈服。”水木晴子下定决心。
临水城她就已经做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姿态,现在面对兽族,这个决心要下的更加轻松,更不会有心理负担。
李心佳和马闻顿看着水木晴子那坚毅的面容,知道无需劝阻,他们何尝不是准备随时战死沙场。
“诺”
马闻顿接着说“可以命令里齐所有贵族和平民坚壁清野,烧掉带不走的所有物品,我们在邯郸城和宛城与兽族一决雌雄。”
邯郸城墙高城坚,里齐王国积攒百年,这里有足够的粮草,只要坚定所有的人信念,未尝不会给予兽族重创。
宛城更是城池很小,位置独特,适合防守,只需确保宛城南边的河流控制在手中,保证对外交通和粮草物资供应,防御不被兽族偷袭,那那里更好防御。
“可以”水木晴子接着补充说“除去南撤的妇孺老人,留在邯郸的壮丁都武装起来。李心佳,你去和里齐王国的儒家工会沟通一下,把我们的决定通知他们,希望他们一起帮忙组织。另外,一些儒家典籍让他们赶紧南运,这座城就是一个大兵营,就是战区,里齐王国的国王和长公主会在这里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诺” 琅瑙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