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一剑斩破九重天 > 第五十八章 清安江寻影觅踪

一剑斩破九重天 第五十八章 清安江寻影觅踪

作者:流浪的蛤蟆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0-08 23:29:00 来源:258中文

林狄将笔和笔记本递到冬雪的手上,冬雪把一个号码写在笔记本上:“我男人姓裘,他是公社文教助理,这个号码是他办公室的电话号码。我这里里他办公的地方很近。”

冬雪坚持要留几个人吃饭,被赵子蒙婉言谢绝了。

冬雪把同志们送出小镇,看着四辆自行车上了乡间小路。

张峰把同志们送到渡口,看着大家上了渡船才回去。

五个人回到金山路的时候已经是十二点半。

赵子蒙想请刘二到饭店吃一顿饭,被刘二谢绝了:“赵队长,用不着吃饭,我就是陪你们到乡下走一趟,你们忙自己的事情去吧!”

“我们帮不上大忙。”刘二多少有些遗憾。

几个人告别刘二夫妻俩,回到旅社,叫上觉水,到旅社附近一家饭店吃了中饭。

吃过饭以后,赵子蒙、令狐云飞、马建平和林狄到静江市公安局;觉水留在了旅社休息。

接待三个人的是户籍管理处的李主任,赵子蒙说明来意之后,李主任将三个人领进户籍管理中心。

李主任喊来三个户籍管理员。

三个人打开三台电脑,打开居民身份证查询系统。将赵子蒙提供的有关信息输入系统。

赵子蒙提供的条件有五个:

一,女性;

二,姓臧(臧玉蓉可能会改名字,但不大会该姓);

三,年龄在48——51岁之间(这是一个很大的疏漏,当时,赵子蒙没有问臧满堂臧玉蓉的出生年月日,所以,现在只能提供一个模糊的数字了);

四,籍贯是京西市(臧玉蓉是不大会改籍贯的);

五,户籍所在地是静江市、清安江市、淮州市(臧玉蓉可能会在这三个地方落户。三台电脑,一台输入静江市,一台输入淮州市,一台输入清安江市)。

还要加上马建平绘制的阿玉的画像。

很快,第一台电脑的屏幕上显示,符合条件的有17人;第二台电脑上显示,符合条件的人是9人;第三台电脑上显示,符合条件的是11人。

三个户籍管理员都说,姓“臧”的人不多。这大概是诫诚和法正没有想到的。三个地方,符合条件的人只有37个人,这个范围小多了。

于是,大家围坐在第一台电脑跟前。

17个女人的照片依次在电脑屏幕上显现。

赵子蒙将马建平绘制的画像放在键盘的旁边,显示一个,比对一个。

很快,17张照片显示完毕,但没有和画像吻合的人。

李主任又将画像拿给第二个户籍管理员。大家坐在第二台电脑的前面仔细辨认。

两分钟以后,比对完毕,第二台电脑上也没有和画像吻合的人。

现在,就剩下清安江市了。

几个人的心里突然紧张起来,如果仍无结果,接下来的调查就没法再继续下去了。这是其一。

其二,种种迹象表明,诫诚在臧余蓉离开静江的时候,采用的可能也是金叉脱壳的绝技。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看,从诫诚病逝到法正离开冷月寺,从诫诚借尸还魂到臧玉蓉悄然失踪,应该都是诫诚一手策划的。

赵子蒙稍微平复一下忐忑不安的心情,将臧玉蓉的画像拿到第三台电脑跟前。然后坐在户籍管理员小武右边的椅子上。

李主任神情凝重地坐在户籍管理员的左边的椅子上。

其他人则站在三个人的身后,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的屏幕。

当户籍管理员点开第九个人的照片的时候。

“停!”赵子蒙和马建平同时大喊一声。

电脑屏幕上的照片竟然和臧玉蓉的画像一模一样。

大家的心情突然激动起来。

户籍管理员打开此人的身份证信息:

姓名,臧小容;

出生,1941年10月21日;

住址,清安江市青浦区黄岗路干校大院5幢103号。

林狄将上面的内容记在了笔记本上;小武还在旁边的复印机上打印了一张身份证复印件。

等林狄停下手中的笔以后,户籍员小武又点开了户口信息:

姓名、出生、住址和身份证上的内容是一致的。

赵子蒙和令狐云飞眼前一亮,在籍贯一栏里面,赫然写着“京西市”三个字。

普济禅师提供的情况非常重要。

虽然诫诚的口音是淮州口音,但淮州靠着清安江,既然靠着,在方言上应该有相通、相近的地方。清安江靠着淮州,诫诚应该算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选择在清安江落脚,很可能是防着什么。

“玉蓉”的小名叫“小蓉”;“蓉”和“容”同音。“小容”应该就是“小蓉”。

臧玉蓉在清安江落脚,诫诚和法正也应该在清安江落了脚。

赵子蒙不敢想,如果不是一九八五年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想寻觅到臧玉蓉的踪迹,几乎是不可能的。

告别李主任等人之后,五个人去了长途汽车站。

李主任很热情,他派人用汽车把几个人送到汽车站。

汽车绕道到旅社接上了觉水师傅。

半个小时以后,五个人坐上了长途汽车上。

赵子蒙看了看手表,时间是一点一刻,静江到清安江有两百多公里,长途汽车要走五六个小时。

一路无话,晚上八点钟左右,五个人走下汽车,走出车站。

车站对面有几家旅馆,五个人走进一家叫清安江宾馆的旅社。安排好房间以后,五个人走出宾馆,在一个面馆要了四碗牛肉面和一碗鸡蛋面。

鸡蛋面是觉水监事自己点的,他觉得吃一碗鸡蛋面已经很好了。

吃完面条之后,赵子蒙向店老板打听青浦区黄岗路怎么走。

面馆老板喊来了一辆三轮车,赵子蒙和令狐云飞上了三轮车。

马建平、林狄和觉水回旅社休息。

四十分钟左右的样子,三轮车停在一个十子路口。

车夫跳下车指着西边一条路道:“这条路就是黄岗路。”

“师傅,您对这里很熟悉嘛!”赵子蒙走下三轮车。

“我吃的就是这碗饭,不熟悉不行啊!”老人一边说,一边解开缠绕在左手腕上毛巾擦脖子上的汗。

车夫的年龄在六十五岁左右,在路灯微弱的灯光下,赵子蒙看到了老人鬓角上白发和额头上的汗珠。

“这条路上是不是有一个干校大院呢?”

“不错,是有一个干校大院,往前走几分钟就到了,不过,干校大院早就不在了。”

赵子蒙的脑袋突然“嗡”了一下,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大家风尘仆仆。从静江赶到清安江来,没有想到如此不顺:“干校大院早就不在了?是拆了吗?”

“那倒没有,干校大院里面原来是一些老旧的建筑,后来改造成了学校。几幢筒子楼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宿舍。”

“是什么时候变成学校的呢?”

“一九八几年吧——具体时间,我记不得了。”

臧玉蓉一九七七年离开静江,她在这里住了几年——或者说,她的户口在这里落了几年。

“住在大院里面的人都搬到什么地方去了?”

“自己找地方呗。”

“原来住在大院里面的都是一些什么人?”

“一小部分是干校里面的人,大部分是到这里来劳动改造的干部,有些干部还带来了家属——干校不仅是清安江市的五七干校,它还是省级五七干校。”

“到这里来劳动改造的人来自全省,这是刚开始,后来,有些干部落实政策,恢复工作,走了,因为院子里面的房子破旧的厉害,干校又解散了,一些没有房子住的居民就搬进去住了。”

“到后来,三教九牛,什么人都有。这里原来是郊区农村,一九八五年以后,静江开始向西发展,这里才和城区连成一片。”

“干校大院的产权单位是谁呢?”

“是干校呗。”

“干校的领导呢?”

“我刚才不是说了吗?那些劳动改造的干部落实政策以后,干校就散了。干校的领导陆续调走了,正是因为没人管,社会上一些没有房子住的人就打起了干校筒子楼的主意。”

诫诚把臧玉蓉的住址安排在这里,应该是有考虑的,这里的人员越混杂,就越有利于藏匿行迹。

筒子楼是旧时代的产物,又破旧的厉害,所以,迟早要淘汰的。一旦搬走,住在这里的人一旦离开这里想再找就难了。

一旦搬走,臧玉蓉身份证和户籍上的信息就变得豪无意义了。

赵子蒙甚至怀疑臧玉蓉根本就没有在干校大院住过,她只是利用这个地址落了一个户头。

臧玉蓉在静江的生意做得很好,店铺转让后,又得了一笔钱,她是不会住在这种筒子楼里的。

更重要的是,诫诚在冷月寺发了一笔大财,他会让臧玉蓉住在这么一个破败不堪的地方吗?

车夫让两个上车,又往前骑了一会。

三轮车在两扇大铁门前停了下来。

赵子蒙走下三轮车,抬头一看,大铁门的右边挂着一个木牌子,木牌子上写着“清安江市黄岗中学”,传达室里面亮着微弱的灯光。

校园里面只有路灯亮着,教学区一边黑暗;只有几幢筒子楼里亮着灯光。

“你们看,大铁门里面原来就是干校大院,一九八几年,市政府在干校大院的旧址上建了这所中学。亮着灯的就是你们说的筒子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