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我心自在 > 第四十八章 巡视

我心自在 第四十八章 巡视

作者:口袋空空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5-02 00:23:27 来源:258中文

等到崇祯一行人来到收拢难民的住所时,朱媺娖身边的护卫身上已经挂满了各色各样的物品,有各种吃食,有拨浪鼓、风车、泥人这般的玩具,甚至还有劣质的胭脂水粉,这是朱媺娖说要带回去给娘亲的,崇祯闻言不禁哈哈大笑,王承恩一个劲的夸小主人有孝心,朱慈烺不想打击妹妹,只能装作啥都没听到。

崇祯来到一处正在修建中的房舍前,背着手观看工匠施工;这是一所学校,在崇祯的计划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未来这所学校的形式,将更类似于后世的小学初中教育,虽然内容远远达不到后世的深度和广度,但这将是一所培育种子的基地,就像最优良的粮食种子一样,需要各种优劣品种无数次的杂交碰撞,才会最终孕育出更加高产优质的种子。至于学生吗,都是现成的,这批无依无靠的孤儿是最好的资源,崇祯不指望这里能培养出具备现代思想的人才,但至少要给这个已经腐朽政治环境带来一股清新之气,并且要让这股新风气持续下去,直到让大明快要腐烂的躯体重获新生。

至于这所学校的师资,崇祯心中已经有了人选,后世鼎鼎大名的方以智是首选,此时的方以智还在南京,与黄宗羲、吴应箕、陈贞慧、冒襄、侯方域、顾杲、沈昆铜、陈梁等所谓的名士交往。

方以智方以智接受西方科技知识,并非盲从,而是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消化,这在以大中华自居,排斥外来学说的官僚士绅为主的大明是很少见的,方以智其学博涉多通,自负要把古今中外的知识熔于一炉,虽然最终并未成功,但其广博的学识,开阔的眼界,都是崇祯所希望看到的,现在的方以智才二十几岁,正是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的时期,适合成为这些三观尚未形成的孩子的老师。

其实崇祯最看重的是文武全才、学贯中西的大学士徐光启,遗憾的是这位睁眼看世界的奇人在前年病逝了,其后代也没有惊才绝艳的人物,其最主要的鸿篇巨著《农政全书》,还是他的粉丝陈子龙整理完成的,一生郁郁不得志的陈子龙身具经世实用的才能,为以升官发财,替朋友圈谋取私利的大明官场所不容,后半生颠沛流离,最终被清兵抓获,在押往南京途中投水而死,尸体还被清兵残忍的凌迟斩首,弃于水中,门生王沄、轿夫吴酉等在毛竹港找到他的遗体,具棺埋葬。现在的陈子龙因为崇祯七年会试落榜而心灰意冷,正在老家的松江南园读书、写作,明年他就该来京师参加会试了,崇祯这次不会再让这位号称明代第一词人的才子落榜了,上次专门黜落复社成员的主考官是温体仁,到时换人主考便是,相信以陈子龙的才气考中毫无问题。

至于差点被遗忘,现在奉旨设厂铸炮的汤若望,因为公事繁忙,到时会让他定时来给孩子们上课,同时也给方以智们与汤若望有交流学术的机会。

匆匆赶来的刘朝来到崇祯近前,施礼后道:“黄老爷,小的已着人在庄里安排妥当,恭请黄老爷和几位小主人前往喝茶歇息。”

崇祯看着袍子靴子上沾满泥土的刘朝,笑道:“你这是打哪过来的?我就是来随便看看,已经吩咐过不要招呼你了,免得影响你的差事。”

刘朝躬身道:“小的刚才在田地里查看栽种的红薯,闻听黄老爷前来视察,所以匆忙干了过来。”

崇祯道:“薯苗长势如何?料理红薯的有几人?栽种几亩?”

刘朝回道:“回黄老爷,年初锦衣校尉从松江府带着种子过来,小的方知此物是故大学士徐阁老已经试种成功的,小的遂在宫内书库找到徐阁老著述的《甘薯疏》,认真翻看查阅后,又专门询问数个精于农事的老农后,方才放心栽种,目前共栽种了五十亩,日常有数名农户料理,薯苗出芽率九成以上,长势很好!”

崇祯道:“徐先生的甘薯疏中,对于红薯的栽培有无具体指导?”

刘朝回道:“回黄老爷,此书中记载非常之详,小的看的非常仔细,从育苗、种植、施肥、起畦直到收获,都记录在书中,据锦衣校尉讲,此物在徐阁老的家乡种植颇多,但据说口感不佳,且食用之后有胀气、泛酸,小的据实禀报,还请黄老爷恕罪。”

崇祯叹息道:“如果人饿到草根、树皮甚至吃土,乃至最后人吃人的时候,胀气、泛酸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松江府乃膏腴之地,民户不乏口粮,嫌弃此物是正常的,可陕西河南一带的百姓,只要能有口吃的,能活下去就已是邀天之幸了。”王承恩等人皆低头默然,有关大明西北连年大旱导致的人间惨剧,他们也都有所耳闻。

崇祯继续道:“我只希望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减少这种惨剧的发生,只盼上苍能给我眷顾,给我时间,红薯是其中重要一环,刘朝,你务必用心啊,等到夏收以后玉米也要选地栽种料理,此二物或许能活人无数,到时你刘朝便是大明的大功臣,会青史留名!”

刘朝语气坚定的回道:“黄老爷放心,小的定会尽心竭力完成黄老爷所托之事,小的不在意是不是留名,只盼着能解黄老爷之忧!”

崇祯点点头,赞许道:“文臣都言太监之祸,殊不知身体残缺之人中也不乏用心任事之辈啊!”

想到未来几年即将扩散到几乎大明全境的特大旱灾,崇祯心中沉重异常,自己现在所做的只是尽量减轻旱灾带来的影响,但处于历史上的小冰河时期,人类的力量在天灾面前是多么的渺小无力,再加上流贼肆虐,满洲犯境,首尾很难兼顾。当务之急便是剿贼安民,剿杀流贼的同时,安定地方和百姓,使高迎祥们失去兵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老百姓只要有一口吃的,哪怕吃不饱,能活下去就不会造反,所以,粮食是重中之重,看来除了大搞水利建设,推广红薯、玉米的栽种以外,必须要大量的进口粮食,郑芝龙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他的船队才能从南亚各国大量进口粮食,上个月郑氏船队数十艘三千料(相当于2吨大船,将十余万石的大米运到了修缮过的天津卫港口,朝廷动用大量的马车和人力,用时月余,才将这些粮食运到港口附近的官仓储存起来。但这一千余万斤粮食,对于即将到来的饥民潮来讲,属于杯水车薪,把这些粮食运到山西、河北一带,路上的消耗就十分惊人,但不运粮不行,总不能让难民大规模的往京师跑吧?那样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崇祯不敢尝试。

郑芝龙属于畏威不怀德一类的人,只有你展示出强大的实力之后,他才会乖巧听话;据锦衣卫得到的情报,此次随船而来的郑芝凤,携带了大量钱财,在京师买了一个大院落住了下来,看来是作为贿赂朝官,打探消息的据点之用,不管是官军,还是流贼建奴的消息,都可以第一时间打探到,然后遣人从天津卫乘船递送消息,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崇祯想到了后世各地的驻京办,原来现在已经存在了。

即将到来的建奴叩关之战,将成为崇祯向郑芝龙展示力量的绝佳机会,只要这一战将建奴打疼,打出官军的威风和士气,那相信郑芝龙的态度将会发生极大转变。不过,虽然郑氏武装海盗集团很有钱,但人家也是大明子民,毕竟没有在大明土地上为非作歹,人家是靠实力得来的财富,除非人家自愿,否则不能总想着从他身上巧取豪夺,作为一个后世过来的人,崇祯不想做这种抢劫的事,况且郑芝龙在泉州一地名声非常好,对当地百姓异常仁慈,不但不杀人,甚至救济贫苦,威望比官家还高,泉州知府写给福建巡抚的文书中曾提到:”有彻贫者,且以钱米与之。”

当务之急还是要解决钱的问题,国库已然空虚,户部尚书侯恂已经被漫天催要款项的文书弄的焦头烂额,天天请见圣驾,内帑存银也已消耗殆尽,如果再不想办法敛财,接下来的一系列大战将面临无钱可用的窘境,巩凡物晒盐目前还没有消息,看来只能对那帮人动手了。

想到这里,崇祯吩咐道:“传骆养性觐见!”还在为找不到小说的最新章节苦恼?安利一个公众号:r/d/w/w444 或搜索 热/度/网/文 《搜索的时候记得去掉“/”不然搜不到哦》,这里有小姐姐帮你找书,陪你尬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