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其他 > EXO之遥望星空的碎影 > 第236章议大政

EXO之遥望星空的碎影 第236章议大政

作者:W亦鹿有晗L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10-08 23:52:29 来源:258中文

..,复国最新章节!

夜已深,楚州城一片黑暗,没有灯光跳动,没有夫妻呢喃,没有小孩哭闹,没有看门狗狂吠,只有零星的惨叫声、重伤军士的呻吟声、军营里此起彼伏的鼾声。

血腥、浓重得让人窒息的血腥,铺天盖地笼罩着楚州城。几匹快马在城中奔驰,马上是中军传令兵,他们一边奔跑,一边大呼:“屠城结束,各军回营。”

各、军、回、营,这几个字在血风中渐渐远去,隐隐约约又在城内回荡。

城南有一个干净整治的小院,为都监郑起业居所,林荣入城后,就暂时住于此。其实,城内最好的院落为防御使张彦卿府弟,只是张府人口颇多,大屋小厅血腥气太重,而郑起业是都监,家属均为人质在南唐主手中,府里只住了一个小妾和三个奴仆,人少,血腥气就稍稍少一些。军士们提水冲掉地上的血迹,燃起禅香,郑起业的院落就恢复了往日的雅致和干净。

在郑府的大厅里,摆了七八张桌子,每张桌子前都有一个烧锅,烧锅下面是做工精致的小铁炉,铁炉里燃烧着红通通的木炭,烧锅里盛着暗灰色的热汤,在炭火的烧炙之下不断地翻滚着,破裂气泡中散发出令人垂涎欲滴的羊肉香味。

林荣专心致志地吃着肥嫩的羊肉,似乎没有理睬众臣的激烈争论。

范质是老资格的宰臣,虽说大林朝实行的是首辅宰相轮换制,可是凭着其资历,他在几位宰相中说话仍然最为分量。

“契丹新主耶律述律年少执政,朝政颇为荒废,与耶律虎林相比大为不如。据传他每夜招来众臣酣饮。经常是通宵达旦,第二天白天才起床,契丹人称之为睡王。契丹之燕王牒蜡被杀以后,继燕王牒蜡镇守幽州的是南京留守萧思温,萧思温是公主驸马,为人不修边幅,最是怯懦无能,此时正是夺回幽云十六州的大好时机,正可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若错失良机,等到契丹人恢复了元气,则北伐定然难上十倍。”

范质所说之事,涉及在契丹国的内乱:内乱始于契丹太宗耶律虎林之死,耶律虎林攻灭极西之国,却在归路途中,病死在杀狐林。南院大王耶律吼、北院大王耶律翰共同拥立永康王兀欲为帝,是为契丹世宗。而契丹国述律太后喜爱幼子李胡,拟立为帝,太后、李胡率军与契丹世宗战于潢河,契丹世宗胜利。不过亦留下许多暗流和政争,最后契丹世宗也被谋杀,于是睡王耶律述律即位,他即位以后,又杀掉了密谋反叛的燕王牒蜡。

大林一向以契丹国为主要敌手,因此,众位大臣对敌方动态都知之甚深。不过,相同的事件因为不同人来解读,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结论。

侍卫军主帅李重进是皇亲,更是重将,他素知契丹军的战斗力,和范质两人意见完全相左:“契丹人朝政虽然有些乱,可是契丹军军威极盛,远非南唐、西蜀所能相比,我军如果要北伐成功,必须要动用最精税的人马,还有分兵防守南部边境。中原腹敌只怕空虚异常,若此时北汉军从泽州南下,直袭大梁,和契丹军形成夹击之势,则大林朝就十分危险了。”

李重进加重语气道:“我的意见仍是先南后北,趁着我军接连攻克楚州、扬州、濠州的威势,扫平南方,然后再攻打西蜀和北汉,等到中原大定,我军再和契丹人决战不迟。”

范质不以为然地道:“大林四面皆敌,不论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面,如终要面临两线作战甚至三线作战的困境,如将军所先南后北,在南线作战之时,若契丹军和北汉军南下中原,我军岂不是也会陷入两线作战?”

李重进向来心高气傲,只是此时有陛下在场,说话者又是老资格宰相,他才没有发出尖酸之语,不过,范质话音刚落,李重进似笑非笑道:“这四年,我军先和西蜀决战在凤州,然后三战南唐,怎么没有见到北汉军和契丹军南下?”他鼻子轻轻哼了一声,道:“北汉刘崇若没有契丹人支持,早就被我军灭掉,所以,北汉和契丹人也算得上唇齿相依,所以我敢肯定地说,我军若攻打契丹人,北汉必然出兵。但是,我军攻打南唐,和契丹人没有利害冲突,他们自然不会出兵相助。”

北汉是大林世仇,北汉主刘承均依靠契丹保护,占据了山西,就如一把长弓一样对准大林朝的软胁,随时都有可能制大林于死敌,因此,李重进的假设极有道理。

林荣登基之时年仅三十三岁,称帝后在高平打败了北汉和契丹的联军,由此信心大增,满怀雄心壮志,许下三十年帝王鸿图:“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为了达到十年拓天下的目标,林荣和范质、王朴等等心腹重臣多次探讨平定天下的战略,关于平定天下的战略,重臣们分为“先南后北”和“先北后南”两派,战略方向事关全局,重臣们互不让步,已经争论过数次,林荣鼓励双方争论,但是一直没有明确自己地主张。

范质是坚定的“先北后南”派,王朴、李重进、杨光义是坚定的“先南后北”派,王薄、张永德并无定见,时常在两派中游离。

范质和李重进激烈交锋之时,殿前司主帅张永德只顾低头吃菜,对战局不发一,张永德的夫人就是著名的寿安公主,与寿安公主性格相反,张永德性格颇为优柔寡断,因此,在前线地殿前司禁军实际上是由杨光义指挥,对于“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这种涉及全局的战略,他没有自己系统认识,听双方争论。一会认为范质有理,一会又认为李重进有理。

杨光义见张永德并不发,看到林荣的眼光扫向自己,道:“在下觉得统一天下还是先易后难为妥,契丹军战斗力甚强,如果我军不能迅速破敌,而与契丹军僵持不下,南唐、西蜀极有可能趁着中原空虚之际,出兵袭扰边境。我军分兵应付,局面难免就会糜烂。南唐、西蜀相对较弱,只要灭掉南唐、西蜀等南方势力,再掉头北上,此时可以利用南方充裕的钱财物质,为北伐提供军资,这样我军必然实力大增、势气如虹。破北汉也就顺理成章。”

侯云策以前没有参加讨论过这种事关全局的战略,没有急于发,只是静静地听。

林荣把目光转向了侯云策。道:“侯爱卿,你怎么看此事?”

侯云策虽是新任的宰相。但是在朝中时间极短,率军来到楚州以后,除了献计用火药破楚州城以外,基本上没有对国事发表意见,此时,林荣点名,侯云策也只有拿出自己的观点。

侯云策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吐出来,道:“总体上来讲,臣赞成先北后南的主张。”

范质是孤独的“先北后南派”,见侯云策开宗明义的支持自己,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高平之战时,李重进的地位远远高于侯云策,曾短暂地做过侯云策的上司,不过,侯云策很快就被林荣调到张永德手下,当时张永德和李重进矛盾极为尖锐,已经到了水火不容地地步,李重进颇为恼怒侯云策由侍卫军调至殿前司,曾经借故多次刁难过侯云策。

李重进万万没有想到,数年时间,当年地一名中级军官居然一跃而成为了皇亲国戚,官职也是一升再升,不过五年时间,就由黑雕军都指挥使变成了大林朝宰臣。此时,听到侯云策的表态,李重进英俊阴冷的脸颊轻轻抽动了数下,随即又平静了下来,此时的侯云策已非吴下阿蒙,轻易树强敌是极为愚蠢地。

“臣所说的先北后南,准确来说应是先北后南再北,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扫平长江以北的残敌,趁胜夺取舒州、蕲州、黄州等地,彻底将南唐势力赶到长江以南;

第二步,集中我军主力,夺取幽云十六州,只要能够夺取这十六州之地,以此为屏障,契丹人就难以轻易跃马中原,臣所说的向北,主要就是夺取十六州这个战略要地,而不是与契丹人决一死战;

第三步,稳住北方之后,就可以再次挥军南下,先攻稍弱地西蜀,次攻南唐、南汉等南方势力,南方大定之后,再返身向北;

第四步,统一天下之日,便与契丹人决战,此时挟全国之人力物力,大林军必将纵横大漠。”

侯云策说到这里,提高声音道:“不出十年,陛下必将扫平天下,建立不朽之功勋。”

林荣不动声色地听完侯云策的陈述,仍然没有表态,他自己动手,舀起一碗滚热的肉汤,随意道:“今天这羊肉汤还真香,大家别愣着,都喝一碗吧。”

林荣是马上帝王,多年军中生活让其形成自己动手的习惯。特别是在重臣议事之时,林荣特别不喜欢太监、宫女站在身后,总是把他们赶到屋外等候。

范质等众臣也依葫芦画瓢,舀起了肉汤,一时之间,屋内“呼哧”声不断。

林荣放下汤碗,这才询问范质,道:“范相。侯相之策你意下如何?”

范质身材瘦高,面貌清秀,穿着宽大的紫色官服,颇有些仙风道骨,“侯相之策甚合臣意。”

林荣又问,“李三郎,你意下如何?”

李重进是太祖外甥。林荣未称帝前,一直以“李三郎”称呼李重进,此时如此称呼,也是亲近之意。

李重进相貌和党项房当族鹰帅房当明有些相似,都有一只鹰钩之鼻。盯着人看时颇有威势,李重进把头稍稍扬起,道:“幽云十六州是战略要地,在此地地争夺战必定十分激烈。等同于和契丹军决战,我军必然要集中大量精税于此。若北汉军趁机南下泽州,或是南唐军趁机渡河而击,我军必定被动,这个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匆忙北上实在不智。”

侯云策走到大厅中间,取过一块黑木炭,几笔就画出一个简要的地形图,指着图道:“中原是否稳定关键在于北方是否稳定。北方不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中原失去靠山而芒刺在背,因而难以得到安宁。中原要统一,必须要拿夺回燕云十六州。”

侯云策拿起木炭,在地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圈,围住燕云十六州,道:“燕云十六州,是所有战略地重中之重,比西蜀、南唐重要十倍,失掉了燕云十六州,中原毫无屏嶂可,契丹铁骑可来去自如,而我们却要费尽脑汁耗费大批军队搞防守,被动不堪,这也是石敬塘最可恨的地方。”

侯云策在灵州带兵之时,养成了挥手习惯,这是大人物决定重大事项常用的手势,此时说到兴致处,右手不禁又抬了起来,可是立刻意识到坐在对面的是大林皇帝,就把右手放在腿边,道:“南方诸国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各自为政、互相牵制,根本不能对大林形成威胁,北方一平,南方自可传徼而定。至于北汉,臣也认为不足为惧,高平之败已让其税气顿时,这数年来,刘承均始终龟缩在太原,再也不敢南下,而延州军、灵州军等西北诸军在其侧翼,东南的潞州李筠部实力也是不俗,若北汉军当真敢于南下,诸军夹击之下,只怕北汉军占不到任何便宜,根本不用中央禁军出面。”

侯云策讲完,对林荣道:“臣愚昧,所说为抛砖引玉,请陛下明鉴。”

林荣长声大笑,道:“侯相之,句句都说到了朕的心窝里。”他对众臣道:“众爱卿所,均为金玉良,朕一直没有表明态度,今日侯相所献之策,就算是我的态度,先北后南是国策,就于今晚定下,不必再议了,至于具体执行,则由枢密院精心畴谋。”

李重进心中犹有不服,又见侯云策受到陛下的推崇,脸笑容就一点一点阴了下来。

杨光义爽快地笑道:“天下大定之时,楚州夜谈之盛事,必将流传千古。”

第三天,大林军开始南下,扫荡南唐在长江以北地残兵。

大林禁军尚槽运河道南下,三天后来到了扬州,然后向东到泰州,再到銮江口。

来到銮江口时,右武卫大将军李继勋率领着大林军舟师早已列阵于长江之上,正在等待着与南唐水师决战。

侯云策来到大林以后,长期在北方作战,还没有机会接触到水军,今日一见,不觉吃了一惊,大林水师规模之大,远远超过他的想象。

大林舟师共百余船,分为三种:

一种是巨型战船,名为玄龙船,是从隋代“五牙”战船演变而来,当年隋将杨素灭陈时动用的“五牙”楼船,就是无可置疑的巨舰了,隋之“五牙”楼船高达30米,有船楼5层,拥有800人的海量吞吐,上面安置抛石机用于远程攻击。隋朝水军在信州岸边与陈水师对阵之时,“五牙”船抛出地大石击碎陈舰十余艘,陈水师为之胆寒,遂大败。

另一种是体型稍小一些的战船,样式和和玄龙船相仿,名为玄蛟船,玄蛟船仿制于隋之黄龙船,可容纳士兵百人,在吃水较浅的河岸行驶,比玄龙船更为灵活,是大林水师的主力船舰。

另外还有各式各样地小型船支,比如平乘、蒙冲等等船。

李继勋水师阵形严整,六艘玄龙船一字排开,船上战旗随着江风发出“猎、猎”声响,战船前端、后端均设在投石机,就如近代战船上的前甲、后甲火炮一般,船舷站着一些身穿藤甲的弓弩手,这些弓弩手同时又是格斗兵。在玄龙船两侧,是五十多艘玄蛟船,玄蛟船的装备和玄龙船几乎一样,只是略小一些,在玄龙船、玄蛟船两种主力战舰周围,还有一些平乘、蒙冲等只能乘坐十数人的小船。

林荣性格认真,办事喜欢事必躬亲,到了銮江口,根本不休息,坚持上战船,众臣劝阻不了,只能看着威风凛凛的陛下上了战船。

大林水军纪律严明,主将、副将不能同时上一条战船,这条规距是林荣亲定,他自然要遵守此项规定,侯云策和杨光义等分别上了另外的玄龙船,而范质、李重进诸人没有上船,率军守卫在岸边。

范质小时候被落水,差一点丧命,从此不敢下水,此时,看着对岸的战船和滚滚长江水,不觉双腿发软。

侯云策上船之后,立刻由都指挥使邓铁陪着巡视整条战船,邓铁长于淮河,是大林水师元老,他所在的战船是大林水师第二大战船,最大容量在千人以上,不过为了保险起见,每条船限装八百人。

侯云策对大型战舰并不熟悉,在玄龙船巡视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马上向邓铁询问,邓铁是个语爽利的战船专家,又颇会比喻,往往几句话就把复杂的问题说清楚。

侯大利青年时代长期混迹将作营,对将作之事很熟悉,他很快就对大林战船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大林造船技术相当精良,船身普遍使用铁钉钉合,用石灰桐油添塞船缝,十分坚固和严密。此外,战船还广泛使用了轮桨、水密隔舱和水罗盘。轮桨的样子很像水车,安装在船舷两侧,每对为一车,以轴相连,水手踩动轴上地踏板,轴转带动轮桨划水,推进方式极为有效。水密隔舱技术,则利用彼此隔绝地船舱,使漏水的舱室不至轻易危及整条船地安全。

有了这个初步判断,对于马上开始的水战,侯云策多多少少增添了一些信心,他站在玄龙船顶部平台,观看李继勋率领水军出战。

长江下游水面宽阔,既是天堑,又是水军一决高下的良好战场,长江对岸,南唐船只也列阵等候,不过,南唐舰船显然准备不足,虽然有数十艘战舰,却没有大型舰船,最大一艘不过仅仅相当于玄蛟战船。

指挥船上战鼓大作,五色彩帜不断变化,一艘玄龙船、二十艘玄蛟船以及四十式各式小船在江面排成一列,缓缓向对岸攻去,玄龙船、玄蛟船上的投石机、床弩已全部准备就绪。

(第二百三十六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