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都市 > 将门凰女:倾城替妃 > 新书感言 朝堂番外篇

将门凰女:倾城替妃 新书感言 朝堂番外篇

作者:烟重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5-01 22:04:46 来源:258中文

看到好友会元兄写了一篇新书感言,看过之后感慨不已,在下按捺不住,也写一篇,其实也算将近二十万字的总结。贰.五.八.中.文網

当然,读者大大们就当我是在卖一波萌好了,既然你们不愿意吐槽,那么只有我来吐了。。。

写书的艰辛与痛苦,只有自己亲自码子了才能深切体会,以往看别人的小说轻轻松松,感觉非常简单,其实只有当自己踏入了这一行,才明白内里的苦和泪,还有寂寞。

由于我是新人,虽然以前也写过很多东西,但还是不太明白现在网络小说的写法和构架。

所以,也不知道这本书中的爽点和特色究竟能否给大家带来欢乐,读者大大们又不肯拔冗指点一二,那么我只能凭着自己所思所想,慢慢去摸索了。

我在之前写的作品相关里曾今说过,本书的主角是要慢慢成为文武双全的英雄的,所以这本书里可能夹杂了太多武侠式的写法,不知道算不算得上别人口中所说的毒点。

但我在这里可以拍胸口说,这真的是我开书时始料不及的,记得不是有人说过人人都有一个武侠梦吗,所以我才在书中尽可能地穿插了这些内容,只是为了求大家一乐,为本书增加一点情怀。可是,万万没想到,这种方式也许并不能被大家所接受,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看着金庸和古龙长大的。

我算是大大失策了!

可惜,这本书的框架和设定基本已经定下来的,这时候要更改可就麻烦大了。

所以,我在此恳求读者大大们,如果你们喜欢书中涉及的武侠风的,那么我自然也是欣喜不已,如果你们看不惯这种风格的,请一眼带过就好,毕竟这本书的主线内容并不是打斗和江湖,而是朝堂和官道。

在我的设想中,主角只是开始学了一些武艺,以便在这乱世浊流中自保,然后凭借着所学的武艺击败了恶势力,由此得到了朝堂上权贵的欣赏,并由此进入朝廷,开启了仕途的艰难之旅,这也是我在简介中说的由武道入文道的原因所在。

其实,本书就是讲述一介书生从朝廷的低级官吏做起,一步步走向权利巅峰的。所以越是到了后面,主角亲自出手武力解决问题的机会将会越小,更多的是运用权谋和势力来做成事情。到了最后,基本不用主角出手,一句话就可以搞定很多事情了:)

写武斗的地方,也许会写得天马行空,天花乱坠,但作者保证,写文斗的地方,必定会文的一塌糊涂,尔虞我诈,权谋滔天。

主角也将经历明末的各大历史事件,比如奢安之乱(巡按),比如跨海开台(按察使),比如开读之变(兵部侍郎),比如宁锦之战(辽东经略),比如。。。

呵呵,你们懂得,再说又是剧透了,请容我保留一点点期待,也请大大们多多支持鼓励,因为没有你们的陪伴,孙越陵的成长之路就必定艰难重重,荆棘密布。

容我最后吐槽一句,在网上,在论坛,在贴吧,天天听说大家都看惯了爽文,看惯了种田文,看惯了正步走和排队枪毙,那么,我就尝试着稍微加一点点改变,加一点点创新,怎么就不能入大家的法眼了呢?

难道网文真的是意淫无敌和脑洞至上吗?

哎!

上面也已经说了,这本书的框架其实已经定下了,所以作者君可以脑补发生在将来的任何一段时间内的剧情,并且可以随时将这些内容给码了出来,下面奉上一章朝堂番外篇,求大家看在我辛苦码了一下午的份上,收藏和推荐一波吧!!!

————

朝堂番外篇:

今日是大朝会,所以孙越陵起了个大早,早早候在了午门外。贰.五.八.中.文網

他如今是从五品的兵部员外郎,头戴三梁冠,身着青袍银带赤罗裳,白袜黑履,手执象牙笏,朝服补子绣纹是一个白鹇,一身行头终于也随着他的品级而变化,不再像以前那么简单粗鄙了。

按照惯例,朝会为三日一小朝、五日一大朝,但从天启的爷爷辈开始就一直怠政免朝,所以大明的朝会制度也渐渐形同虚设,只在有重大事务、重要边情发生时才召开。天启本人更是个玩主,上朝的次数也少的可怜,能有今日如此规模的大朝会,简直就是经年不遇。

此刻,朝房内外已经站满了候朝的官员,朝鼓三通响后,文武百官依照左文右武、品秩高低陆续站定,从左、右掖门鱼贯而入,过皇极门往皇极殿而去。太监鸣鞭,天子仪仗衣甲鲜明、仪仗整齐地立于皇极殿内外,紧接着朝钟响起,立于大殿丹墀之下的文武官员依次进殿,朝见天子。

锦衣将军、校尉们身着铁甲盔胄,于御道两侧站定,与文武官班握刀相向。丹陛之下钟鼓司奏乐,锦衣力士张五伞盖、四团扇联翩自东西升立座后左右,内使二人一执伞盖立座上,一执“武备”立座后正中。

天启安坐大殿正中,再次鸣鞭之后,鸿胪寺唱“入班”,文武臣工行一拜三叩首礼后,接着便开始朝会奏事。

今日举行大朝会,其一是因为河北滦州地震,毁城垣、房舍无数,百姓遭灾伤亡,损失巨大,朝廷不得不商议赈灾抚民的办法;其二是因为荷兰人侵占澎湖,筑城自守,要求与明朝互市,又勾结沿海海盗,时而骚扰沿海郡县,由于这件事涉及外交方面,朝廷自然不能坐视不管。

孙越陵虽然能够跻身朝堂之内,但品秩仍旧不算高,所以立在文官队伍里面靠后的位置。

今日之朝会,表面上是朝议赈灾和剿寇两件大事,但他心里明白,东林党决定接着此番朝会之机,发动众御史、科道言官上折言事,重点针对将汪文言弹劾入狱的御史章允儒和傅櫆二人,挫其言论,辩其所指,极力将汪文言搭救出狱。

这件事也是得到了叶向高和**星的同意、在他们二人授意之下而为的。汪文言是东林的命脉所在,东林党岂会眼看着阉党为所欲为通过汪文言来构陷自己,所以,汪文言是不得不保,不得不救。

朝会开始,循着惯例问询了一些外国使节外交要求、离京官员谢恩陛辞之事后,便开始了今日的主要内容:赈灾和剿寇的事宜。

这是户部和兵部职责内的事情,自然有两部的官员出班向皇上陈述事况、建言以对,户、兵两科言官也就此事发表了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对于赈灾这件事,朝中众位官员的意见大多一致,都表示要尽快拨付赈灾米粮、安置受灾难民,于是天启命户部侍郎郑三俊为钦差,即可调配人手、装载米粮赴滦州总揽赈灾事宜。

至于荷兰人侵占澎湖一事则有点麻烦,原因是御史崔奇观弹劾漳南道副使程再伊,说他放任副将张嘉策接受荷兰“红夷”银三万两,许其在澎湖互市。

既然有御史弹劾,兼之海患严重,朝廷不得不察,一番商议之后,天启派都察院佥都御史朱世守会同兵部官员同往福建查处,并督促福建巡抚南居益严厉惩荷。

两件大事商议完毕后已经过了不少时候,不要说天启皇帝,就连站在后排的孙越陵也有些累了。

于是,在升殿太监高声唱诺“百官有事立奏,无事退朝”声中,孙越陵猛地惊醒过来,便想要冲出官班,高声来一句“臣有本奏”——这是叶向高早已安排已当的,由他这个扫平四川叛乱,为东林立下大功的新晋官员来打响疏救汪文言的第一炮,此时他又岂能违囿首辅之意?

可是,就在他有所行动之前,猛地里站在他前面的官班中突然冲出了一名官员,伏地拜曰:“皇上,臣兵科给事中郭允厚有本奏。”

孙越陵心中一惊,郭允厚是阉党成员,他在这个时候出班奏事,难道果真如叶向高所想,他们打算要弹劾锦衣卫都指挥骆思恭,以期能够撬开汪文言之口吗?

他心中有些懊恼,不由责怪自己刚才走了神,以至于让他人抢了先,也不知道首辅会不会怪责下来。

天启虽然有些不耐烦,但终究不好此时不让别人说话,只好说道:“你有何事要奏?”

郭允厚抬起头来,大声说道:“皇上,今日之大明,既有虏酋寇边抢掠,又有地震、决堤等内患为虐,兼之我大明百姓傜赋深重、难以维持,导致国库空虚。为天下计,臣奏请皇上对两淮、两浙富庶之地派遣盐监,诏收盐课。”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

两淮之地是大明产盐重地,所产之量居各地之首,大明收取的盐税银两,有一大半出自于两淮,且两淮多盐商巨贾,富不可言,大明朝廷每年从这些盐商手中征得的税款便不在少数。至于两浙之地,那就更不用说了,更是富足甲天下,光是每年上缴朝廷的税银,也是大明其它省份所望尘莫及的。

可是,两淮、两浙之地,是朝中东林党人的大本营,东林党中许多人便是出自两浙,身后有两浙商团的支撑和扶持,朝中的东林党,在某个程度来说,也代表着这些江南商贾的利益,是这些商贾们在庙堂之上的喉舌。

如今郭允厚提出来要派遣盐监,加收两地盐税,这可是又捅到了东林党人的要害处,让他们怒不可遏。

近年以来,就是因为三党中人的搅合打岔,导致东林党施政的策略有所偏差,天启皇帝更是调整了大明的税赋政策,不仅将早已取消的派往江南的矿监、茶监给重新放了出来,且还加重了江南一带的税赋。就因为这件事,他们早前就曾和天启皇帝力争过,双方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终于达成了初步的妥协一致,

可如今,郭允厚居然又将此事提了出来,不仅如此,他还要求唯独对两淮、两浙地加收盐税,这非是要逼得江南富绅吐尽囊中所得才善罢甘休么?

东林党人忍无可忍,吏部员外郎周顺昌第一个跳了出来,戟指郭允厚,斥道:“扰乱圣听,一派胡言,此心可诛!”

郭允厚转过脸来,看着满脸激愤的周顺昌,淡淡道:“周大人,这可是利国益民的事情,你何处此言呐?”

周顺昌一撩官袍,对着天启跪下,大声说道:“皇上,这派遣盐监、增收盐课一事万不可为啊,两淮、两浙之地固然富庶,可是他们所承担的税赋也是我大明诸省之中最重的,一直就疲于应对,难以为继,我大明富有天下,岂能做此涸泽而渔、与民争利之事啊?还望皇上明察啊!”

天启闻言微微蹙起了那道秀眉,如周顺昌所言,两淮、两浙地承受了大明最重的税赋不假,可是要说到他们疲于应付、难以为继,却也不免言过其实了,对着郭允厚说道:“郭给事,你既然上奏增加盐课,说出你的理由?”

郭允厚应声道:“臣遵旨。”顿了顿,续道,“皇上,我大明一年发出的盐引多达两百多万,盐税收入却只有区区白银一百万两,每引税课不过三、四钱银,我大明从每斤盐中抽税不过两文。盐课乃国之重器,税课如此之低,可谓史无前例,臣尝查史书中载,宋时,每斤盐抽税三十文,是本朝十五倍之多。”

说到这里,环目一扫对他怒目而视的东林党人,继续说道:“但在市井坊巷之中,每斤盐的售价为何呢?宋时,每斤盐售价为五十文;而本朝,每斤售价为三百文。我大明之盐业,朝廷税课如此之低,按常理,盐的售价也应该极低才是,可如今,纵然税赋低成这样,每斤盐的售价居然高的十分离谱,超过了宋朝售价的六倍不止……”

郭允厚说到激动之处,不禁立起身来,环目扫视朝中诸人,高声说道:“下官请问朝中诸位大人,这税赋如此低,售价如此高,两淮、两浙的盐商巨贾从中赚了多少我大明朝廷的银子?从中赚了多少我大明百姓的银子?我大明朝廷,该不该向两淮、两浙派遣盐监,该不该向这些商贾收取高额税赋?”

其言有理有据,就连孙越陵都感到无从辩驳,觉得理应如此,毕竟在朝廷法度政策下,这些商贩才能赚得盆满钵满,如今大明灾祸四起,他们没有理由不来反哺朝廷,为国出力。

天启皇帝听得连连点头,显然郭允厚的话也深深打动了他,正欲说话之时,却见周顺昌涨红了脸,兀自强辩道:“皇上,臣以为此言大不妥当,虽然宋时的盐课高于本朝,但事出有因,岂能一概而论,又岂能以前朝之政,度今日之法?今日国之户口已大大超过了宋朝,且盐业产量虽有增多,但终究比不上人口的扩张,故此,当需大于求之时,盐业售价之提升乃必然之理,又岂能以宋时较论?”

周顺昌理了理思绪,接着说道,“至于盐课如此之低,也是我大明朝恩泽天下、造福百姓之举,不与百姓争利、永定税赋于民,难道不是我大明洪武帝定下的万世章法么?岂能因为国库枯竭,就将所出转嫁于百姓头上,此举,当令天下商贾、庶民寒心呐!”对着天启长拜于地,喊道,“望吾皇深明其义,勿作伤财扰民之举啊!”

最后这句说的就有点激进了,天启一双淡眉已经拧成了结,满脸的不悦之色。学生妹、萝莉、空姐、网红,裸聊私播,激情交友,同城私密搭讪,千万妹子等你约爱,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 imiiyo 按住3秒即可复制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