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游戏 > 变身成虚拟美少女主播 > 第四百六十二章:战兵、正兵、辅兵

顾名思义,这所谓的战守辅三级兵士制度,便是从乡镇级别的地方开始一级一级向上,直到县城、州城和永平府城,每个地方都用崭新的战兵、正兵、辅兵来替代原本陈旧的卫所兵和军户。

卫所制度已是多年积弊,这在永平府的先行改革,便是崇祯皇帝想要用这个制度代替卫所军户制度的一步试水。

这场试水也不是说来就来,崇祯早有了相应的准备,

早在崇祯十七年,崇祯皇帝就已经下旨废除了延续近三百年的军户屯守制度,并且将罪己诏下发到军中、民间,提高兵士和百姓对此事的认知。

卫所不可能直接全部废除掉,必须找到一个可以替代的东西,所以这种改革就像吃饭一样,需要一口一口来,不能急于求成。

那次废除军户屯田以后,别处还没管,京畿一带是已经开始一场重编军户的行动,如今还在编内的军丁该是只管打仗,屯田的事全都交由他们家人来做。

现如今的军户,不再是世袭制度,只要你家有人是在编的官兵,本家老小就可以入籍,享受相应的屯田制度福利。

原本那些世袭的军户,若想从事其它行业,朝廷上也免除其全族的军户籍,只留一些在官军中当兵的本家为军户籍。

废除屯田制度,不仅仅是屯田二字,那是对方面杂项的统一废除和整改。

比如这卫所制度最基本的构成之一,便是沿袭了伪元的军户制度。

明初,朝廷军队由“从征”﹑“归附”﹑“谪发”﹑“垛集”四部分构成。

洪武二十一年,在元代旧籍册的基础上,由兵部改置军籍勘合,详细开列了军户从军来历,并依次调补卫所年月、在营丁口之数﹐从而建立起新的,较为完备的军户制度。

起初,朱元璋规定,非后世大明历朝皇帝特许,任何人都不得自行改籍,后来从嘉靖朝开始,逐渐改为兵部尚书和内阁也有权调该军籍。

至今,军籍早已是泛滥不堪,不少官吏可以利用这两个字欺压百姓,甚至可以达到连坐全族的效果。

户出一丁赴卫当兵,是为旗军,也称卫所兵。

旗军或操守或屯种,崇祯皇帝首先正式废除掉的,便是旗军耕种、屯田之事,专为主操战、守御。

崇祯皇帝连日以来,了解了许多关于这种陈旧制度的弊端,早是下定决心要将其取代、废除。

军籍一般都是世袭的,时人常说,祖上一人赴卫当兵,如今全族都要遭受累世遭受牵连,每代都须出丁当兵,不然必会遭受连坐罪惩。

起初兵部规定是军户每户出一余丁随正军到营,佐助正军,由营内供给军装,看起来还不错,这是已经考虑到了户无余丁的情况。

但是到了如今,早已演变成军户户下须以一丁供给在营正军或卫所,不然就要受到花样惩处的奇葩规定。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奇葩规定朝廷上其实一直都无陈墨定规,往往是各地酷吏和别有用心之人挥舞鸡毛的结果。

户下若无丁壮,按朝廷规定来说可暂免为丁之事,待有余丁再行添补,但如今各项杂乱,这也已经改为必须佥幼儿为“幼丁”。

从小便入籍,随时征召入军,以备成丁后勾补当差,这从那个幼儿的角度来考虑,显然是有些过分。

洪武、永乐年间,大明财政丰盈,国力雄厚,所以一般就地卫所、正营都可以给出丁军户相抵人丁的补偿和衣甲、军饷,就算不能,兵部的支援很快也会到位。

自万历朝三大征之后,这一政策开始悄然改变。

为使军户能自备服装盘费,减少各地卫所和兵营压力,明廷规定﹕

“军户耕种的田地(军田)在三顷以内者可免杂役﹔三顷以上者须与民户一起承担杂役﹔随营余丁和户下供应余丁亦可免当差﹔正役仍要承担。”

说实话,这些制度是考虑到军户不能自给自足,一户出丁受到各种苛捐杂税而所得不能相抵,继之牵连、拖累全族这种情况,是朝廷相应的措施。

不过很可惜,万历朝这种极好的措施,在实际执行中并未贯彻到底。

这个措施,自宰辅张居正死后便无人再提,军户的杂役负担并没有减轻,反而相应赋税越来越多。

朝廷上,虽然想极力的为下面减少负担,但是由于财政的逐年破产,尚且无法维系填补三大征对地方造成的损耗,对于地方军户的补偿更是供不应求。

万历一朝,由于前十几年张居正的全国性改革,为朝廷积累下了许多的财富和民心。

这也使得万历末年虽然明军在辽左、西北一带的流寇、贼虏、蒙古方面细节上常有失败,但总体上来看,朝廷仍是不可撼动。

到如今崇祯朝以后,对于军户出丁是根本就没了任何补偿,因为当时崇祯初年的朝廷,就连正兵和卫所的军饷、衣甲都已经不能凑齐,时常因此发生兵噪、炸营等事,更何况那些地位低下的军户。

士人常说粗鄙武夫,但是相较于那些真正的兵,这些基础庞大却四不像的军户,甚至不够格被称为“武夫”。

在出丁同时,社会地位上,军户亦低于一般民户和官兵。

就连民户对军户也时常鄙夷嫌弃,就像文人和兵伍的区别,民户若与军户通婚势必连累自己的子女和全族。

军户丁男仅许一人为生员,民户则无限制,正军户五丁以上方许充吏,民户二丁以上即可充吏。

民户有罪,往往以充军处罚,军户则不许将子侄过房与人,防止后代因此脱免军籍,钻了军户大家庭的漏子。

兵丁征戍远方,军装盘费数目很大,洪武、永乐时朝廷尚能充足保持军户们的军装盘费,但自万历末年以来,朝廷所给便是杯水车薪了。

就拿万里末年的萨尔浒之战来说,朝廷调动了自三大征以来人数最多的八万多人,想要直接将有些崛起势头的建州剿灭。

尚且不说成败等事,只说这八万多大军的组成成分,可战的精锐正兵实际上只占据了其中很少一部分。

当时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固原镇四处,发兵共约两万五千人,但是又分正兵、卫所兵和基本军户。

这大约两万五千的四镇兵马,真正吃饱穿暖,勉强能从朝廷那边拿到补偿有些战斗力的正兵,其实只有万人不到。

余下那些,一小部分是源自四镇各卫所调派来的卫所军,万历朝对卫所多多少少还有些补偿,算是个安慰。

那些人数杂多,在军中往往充当劳役而非主要战力的军户,打一次仗,他们不仅得不到任何好处,军功也完全不会分摊到他们头上。

更令人寒心的是,就连他们全部的出征盘费也是完完全全的自给自足。

崇祯皇帝此番在永平府的试水,实际上就是想看看会遇到什么阻力,若军户制度不有所改观,再怎么搞也只是一时之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