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灵异 > 我的怪物图鉴 > 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

我的怪物图鉴 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

作者:过路的红香蕉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4-10-02 12:45:18 来源:258中文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些酸儒的待遇不低,自然是不缺猪肉吃的,可他们却时不时的要表现出忧虑全天下穷人的襟怀,一听说穷人的日子好过了,总是要表现出非常欣慰的表情,这样才符合他们的身份,才会让别人觉得他们是合格的读书人。

而且,这件事情本身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猪肉的产量提高一倍还多,这天大的好事,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庆祝值得高兴的。

李安笑了笑,开口说道:“不值一提,不值一提,这些都是小事情,只要大唐的百姓都能吃上猪肉,那本官就的努力就没有白费,日后还会有更多实惠的研究面世的,诸位可要拭目以待哦。”

“一定,一定。”

“哎呀!虽然养猪种地一向都是雕虫小技,可干好了也是利国利民啊!”

“猪肉产量翻倍,价格必定要下跌,这对于生活在城内的贫民来说,是天大的好事啊!”

“李侍郎总是会给我们带来惊喜,我等总是自诩学富五车,可除了读书教学之外,倒是对这些关系民生的东西无能为力啊!”

“是啊!是啊!我等身为读书人,却不能拯救万民,心里有愧啊!”

众人开始恭维李安,但语气之中,大有抬高自己的意思,一张嘴总是把读书人抬出来,就好像读书人有多高贵一样,就好像李安一个小子都能这么厉害,而他们这些牛逼的人物却不能做到,真是有些不太好意思。

李安对此自然也是早就习以为常了,所以,并不会去计较这些事情,也毫无计较的必要,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根本就不值一提。

不论如何,通过李安举的例子,众人多多少少明白了专业教育的意义,虽然这些雕虫小技手把手也能教会,可好师傅教好徒弟,而垃圾的师傅只能教出垃圾的徒弟,因为不同的师傅技术标准各不相同,所以,造成了市面上的很多良莠不齐的商品,而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自然是很不利的,通过专业化的教育之后,情况就会大为不同了,因为知识是统一的,所以,教出来的人都是一样的,而且,都是最优秀的,这样可以让整个社会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李安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要通过各种专业教育,让所有百姓都能掌握一技之长,都能成为有用的人,至少不会因为啥也不会而沦为社会的废物,进而危害整个社会。

对于专业化的教育,李安还有很多细节的问题,要与这些博士仔细的探讨,这些细节的问题,只怕三天三夜也探讨不完,也只能捡要紧的说了。

关于究竟该如何设立这些专业化的教育机构,李安与博士们进行了非常深刻的讨论,众人对于专业的类别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但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基本上是达成了一致。

大体上把专业学堂分成了这么几类,农业种地是一个类别,也是博士们最为重视的一个专业,主要是培养一个人如何做一个好农民,如何能够种出更加高产的农作物,如何预防和治疗庄稼生病,如何了解市场行情,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所拥有土地的庄稼等等。

牧业是相对于农业来说,稍微次一等的专业,主要就是学习如何养殖,如何用最少的成本养出高产的牲畜,如何预防牲畜得病,如何对其进行治疗,另外,还有一些杂交方面的知识,鱼类水产自然也要包括在牧业里面,尽管这些不属于牧业,但若是专门为了培养养鱼,打鱼的人才而设立一个专门的鱼类学堂,博士们会觉得太浪费了,还有养鸡养鸭是家禽,但也归为牧业,这些养殖都是相通的,可以放在一个学堂里进行学习,还有打猎的知识也是这个牧业学堂要教的,如此一来,从这么样一个学堂毕业的学子,选择的事业就比较的宽广了,既可以养猪养羊,也可以养鱼养虾,还可以去市场上卖猪肉,总之,可以选择的职业真的是挺多的。

接下来的一个大类,自然就是工科方面的了,这个方面的技术太多,但也是可以放入一个学堂的,让学子们自己选几个学习就是了,比如,打铁,做农具的铁匠类,做豆腐,豆浆,酱油的食品类,还有织布,印染,做衣服的日常用品类,这些都属于工科,但因为种类实在太多,一个学堂若是教这么多的技术,那就有些不现实了,可以选择几个进行教学,而且,专业学校都是年纪较大的孩子,是可以住校的,如此,几个县城分别建立不同专业内容的学堂就可以了,实在不行,还可以去更远的地方去求学,只要不怕吃苦,多走远一些就是了,这个也是很好解决的。

这三个专业都是为男子量身定做的,并不会招收女子,而第四大类,就是女子的女工专业了,这个专业都是与女子有关的,缝缝补补,洗衣做饭,相夫教子,还有如何教育孩子,这些最基本的常识,若是由长辈来教育的话,效果不会那么好,而让技术好的专业人士来教育的话,效果会更好一些,而且,一大群人聚在一起,可以互相比较和切磋,生活也会更加的美好和快乐。

没有什么比童年的快乐更重要了,若是童年没有快乐的话,是会造成一辈子遗憾的,一群人在一起游乐玩耍,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快乐了,在学习的同时,还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这是多么一举两得的好事啊!

除了这四大专业之外,还有一些小的专业,不过肯定不会为了这些小的专业而特意开办学堂,都是很多相似的专业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学堂的,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堂的个数,避免学堂的个数太多太分散。

当然,还可以建立更大号的学堂,比如,把农业和牧业相关的所有专业都放在里面,形成一个超大的农牧业大学堂,这样综合性更强,而且,还能让学子们学习到更多的综合知识。

比如把农业和牧业这些全部综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新的种养殖循环模式,这样可以用更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

关于这个模式,后世运用的已经非常普遍了,而在大唐这个时代,自然不会有人这么聪明,他们还没有这种意识。

“种养殖循环方式?这是一种什么方式?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众博士顿时有些懵圈,他们从未听过这个词汇,所以,并不明白到底是咋回事。

李安只好开口解释,将自己所设想的种养殖大模式告诉这些博士。

“这个……所谓的种养殖循环方式,指的就是充分利用废弃物,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让整个过程不但能产生大量的产品,而且,不会产生无用的垃圾,也不需要从别处购买原料,是无本万利的一种方式。”

李安开口说道。

“哦,还有这等好事,愿闻其详。”

博士们都很感兴趣,但心里多少都有些觉得不太现实,毕竟,无本万利的事情是不太可能的,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不可能没有任何成本就做出一件事情的,而李安说的只是一种比喻,并不是真的没有成本,这些博士是误解了李安的意思了。

李安笑着开口道:“本官的意思,是很多成本都可以没有,不是完全不要花钱,只是花钱的地方更少,效益更高而已,具体的模式就是种养殖联合起来,比如有一块鱼塘,里面养上很多鱼,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在鱼塘里面还可以种上莲藕,有鱼粪做原料,莲藕一定能够长的很好,这些莲藕是可以卖钱的,到了冬季,可以将挖过莲藕的淤泥弄到庄稼地里,这些淤泥就是最好的肥料,有了这些淤泥,庄稼的长势一定很是不错,尤其是红薯这种庄稼,有了肥料之后会长得很快的,红薯的根是食物,而红薯的叶子太多太旺盛了,多余的这些叶子,是可以用来养猪的,猪很喜欢吃红薯藤,吃了红薯藤的猪会长大膘肥体健的,而猪吃了红薯藤之后,肯定会排泄粪便,这些粪便可以用来给土地施肥,也可以用来养鱼,猪粪营养丰富,倒入鱼塘之后,鱼塘里的水草就会疯长,这样水里的鱼儿就能有更多的食物了,猪粪之中没有完全消化的草料,也可以直接成为鱼儿的食物,促进鱼儿的生长,如此一来,种红薯,养猪,养鱼,种莲藕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养猪的废弃物猪粪,用来养鱼和种地,养鱼的废弃物鱼粪和淤泥,可以用来养活莲藕和庄稼,而庄稼的废弃物,多余的红薯藤可以用来养猪,地里的杂草可以用来养鱼,庄稼的秸秆可以用来烧火,而烧完活的灰烬又可以用来种地,如此循环一圈,得到的全是产品,就没有一样废弃物,诸位能说出一样废弃物?”

“还真是啊!真的找不出任何一样废弃无用的东西啊!”

“若是农户只是种植红薯,这多余的红薯藤,只怕就只能当成废物,与杂草一起扔掉了。”

“是啊!养鱼也是一样的,若是没有别的,鱼粪就是垃圾,到了冬季放水捕鱼之后,这些鱼粪和淤泥就要被堆在鱼塘的四周了,一点用处也没有啊!”

“还有养猪也是一样,没有庄稼地,猪粪就只能扔掉,不过,一般养猪的人家都是有地的,倒也不会浪费太多,只是循环的不够,不如李侍郎说的这么全面。”

一众博士都对李安的想法大为赞赏,不过,普通老百姓也是懂得这些道理的,只是一般的百姓都是各顾各的,能量比较的小,若是以一家几口人的力量,是没法实现这大规模的循环的,尤其是鱼塘这种配置,并不是每家都有的,另外,如此详尽的循环,若是只有几亩地,一亩鱼塘,三五头猪的话,那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综合效益根本就体现不出来,只有规模上去了,这种循环才具有更高的意义。

所以,这就要求普通的老百姓有合作的意识,要联合起来一起种植养殖,这样才能让利益最大化,才能让自己过上更好一些的生活,不过,要想搞合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面的利益分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若是利益分配不均,就容易出现各种矛盾。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一名豪强控制颇大的产业,然后,直接征召普通的贫民进来打工,并对这些贫民进行分组,从而完成这个循环。

当然,这只是种养殖的循环,在加工的作坊方面,也可以形成很多的循环,这种几乎不产生废弃物的循环方式,是非常合理的一种模式,值得在全国进行推广,也必将获得绝大多数人的认可。

随后,李安又与博士们探讨了基础教育方面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建设学堂,如何选聘教师,这些是最关键的。

其中,在建设学堂方面,京城,州城,县城都不是问题,在这些人口密集区域,随便建设几个大学堂就是了,一个学堂容纳千人都没啥压力,选聘先生也没有难度,哪个县城没有一大堆没考取功名的读书人。

而在一些偏远的乡村,学堂的问题就比较难解决了,人口稍多的乡镇一级倒还好些,这些地方的老百姓还比较多,随便建设一个学堂就能够招收几百名学子,规模和效益都还算不错,但一些偏远的山村,人口非常少,有的可能只有几十户人,孩子也不多,最关键的是交通特别闭塞,去一趟都很困难,就更别提教学了,估计没有哪个先生想去这些山村当教室,若是真的没有人愿意去的话,这个教学任务就玩不成了,李安所提出的全面普及教育就不能实现。

这是个很大的难题,也是最难啃的骨头,只要这个难题解决了,剩下的难题就不算什么事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