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灵异 > 神鬼迷踪 > 第四百六十二章 花钱的学问

神鬼迷踪 第四百六十二章 花钱的学问

作者:来一碗面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4-10-08 21:54:31 来源:258中文

李渊在夏国看了几个月,积压了很多问题,就是想临行前,找于秋问个清楚。

虽然他现在改主意了,决定等夏国的阅兵仪式之后再回去,但好不容易和于秋在一个桌子上吃饭,他也不打算把自己的问题继续存着了。

两杯酒下肚之后,他便跟与自己左右而坐的于秋开门见山的道,“你觉得,朝廷治下想要学习夏国的话,应该怎么改,或者说,从什么地方先改起?”

于秋看了看李渊的眼睛之后笑了笑,心里虽然想说,‘当然是从你改起’,但是嘴上却是道,“可以先从通商口岸改起。”

“怎么个改法?”李渊继续问道。

于秋再度答道,“设立经济特区,比照夏国,实行全新的制度。”

“设立经济特区?像苇泽关这样的通商关口位置,我都设立成经济特区么?”李渊似有所悟的道。

于秋点头道,“苇泽关现在应该算是朝廷治下最接近经济特区的位置,它可以作为一个向北的经济特区,还有向南,向西,向东,和中部的经济特区,都要设立。

先在特区改革制度,再慢慢的延伸发展到全国,可能就会轻松一些了。

当然,管理这些经济特区的官员,必须得有改革创新意识,能够接受各种新鲜事物,有新潮的思维模式。”

“那又如何得到一批这样的官员呢?”李渊再度追问道。

于秋想了想之后答道,“可以开培训,针对性的教育,然后,选出学的最快,最有悟性的人当官。”

“开培训班?”李渊有些懵逼的看向于秋道。

培训班培训官员,这可是个新鲜创意,在这个时代,虽然科举已经开始有雏形了,但其实实行的还是举荐制,一些有才,想出仕的读书人,通常都要在现在朝廷任职的高官门下行卷,接受一定的提点教育之后,才能做官。考前教育,甚至还重于考试。因为考试通常是开卷考试,还不糊名。

用这种开培训班的方式,等于是一定程度取消了举荐制度。

“是的,找一些家世清白的且识字的年轻人在夏国各部学政,每隔几天集中上几节课,一两年就可以出成果了。”

“那感情好,等回了长安之后,我便去挑选人。”李渊听说一两年就成,顿时很满意的点了点头。

“您怎么挑选?”于秋笑道。

“当然是,让大臣们去民间收罗举荐啊!”李渊理所当然的回答道。

于秋摇了摇头道,“这样的话,您找来的,肯定会是一帮身后代表着某些权贵大臣利益的人。”

李渊闻言一愣,他知道于秋说的在理,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又问道,“那我该怎么办?”

“您没有在我们夏国的学校看过么?”于秋有些诧异道。

“看过了啊!”李渊不知所以的道。

于秋循序渐进的问道,“您觉得学生多不多?”

“多啊,我虽然还没看全,但听说今年光入洺山书院的学生都有两万多人,你们夏国全境,现在都有三十多万小学生了吧!。”

“是啊!三十多万,如果李唐普及了教育的话,可能是三百多万小学生。这么多人中间,您想要什么方面的人才都有,将来何愁国家无人治理。”于秋感叹道。

“说来说去,还是要普及教育。”李渊一脸悻悻然的模样道。

“不普及教育,就不可能做到夏国现在的程度,这个建议,我两年前就跟你们提了,如果那个时候就跟进,再过个三五年,你们进入高速发展期的时候,也会有足够的人才支撑,现在么,可能至少还要等八到十年了。”于秋摇头道。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这几年不都送了很多孩子来洺山书院读书么,再过几年,几百上千的孩子从洺山书院毕业,就可以帮助朝廷管理地方了啊!”李渊更加不解的道。

于秋向李渊解反问道,“莫非,您以为夏国能有今日,是靠我一个人支撑起来的?

不是的。

是靠所有的官员,所有的百姓一起共同努力支撑起来的。

因为,人吃三个饼会饱,但只吃第三个饼,是不会饱的,前面两个也要先吃下去垫肚子。

如果不是我在第一年的时候,就开办扫盲班,让所有百姓都认字,懂得一些道理,他们就无法支撑起了我们夏国各种工业,商业,农业的发展。

说那些您可能不懂,我打个简单的比喻,他们不会学问算术就无法开的起夏国的这么多店面,没有这些多的店面,就无法售出夏国产出的货物,您看看现在那些外国来咱们夏国做工的雇工们,出门都得主家带着,您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在我们夏国,不识字,看不懂路标,不知道怎么坐车,连出门逛街找事情做,都会迷路,方向都摸不到。

而仅靠一两个聪明的官员,来带动一地的发展,就算是再好的情况,也就那个样,甚至都不可能超过我们夏国农垦区的水平。

而只有所有人都更加聪明,都有发展壮大的心,才能让日子过的蒸蒸日上,看不到上限和尽头。”

“可是,推行全民教育,太花钱了,朝廷支应不起啊。”李渊苦着脸道。

“钱,挤一挤,借一借,总是会有的,您又想要朝廷快速发展,又不想出钱投资,哪有这样的好事情?”于秋摇了摇头道。

李渊皱着眉头沉默了一会儿之后道,“不对啊!咱们刚才不是在聊这个话题,你就告诉我,该怎么选人送来你们夏国的培训班就好。”

于秋笑了笑道,“很简单,跟我们夏国的升学制度一样,让所有学生考试,学的快,考的好,各方面表现优异者,进洺山书院读书,实在学不进去的,掌握基本文化之后,转去学手艺。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是需要人才的,就像制造这坦克一样,有的人能画图设计,有的人,却可以通过自己熟练精湛的手艺,按照设计要求,将很多复杂的配件给制造出来,组装成型。

不过我得提醒您,基础不扎实,成就上限始终有限,想要长远的发展,还是得推行全民教育。”

“推行教育的事情朕想过了,明年可以先在关中搞,不过,这得需要你们夏国的支援。你倒是先告诉我,怎么考试选人。”李渊最终被于秋说服了,摸着胡须道。

由于他之前推动的借贷养殖业务,外加上今年关中百姓们已经种上了高产粮种,生活压力已经不大,让关中百姓家里的小孩子去读书,或许能够实现,其它的地方他就真管不过来了。

“您看过我们夏国的学校,自然也看过他们的考试啊!就是学生带着笔墨进教室,在试卷上写上自己的姓名,然后在考卷上答题。反正被录取了,他们也不过是获得了在培训班学习的资格,没有足够的水平在培训班毕业的人,咱们也不会让他们上岗工作。

正好,今年冬天我们夏国会开一个班,培训一批预备公职人员去上港经济特区做事情,朝廷现在发榜的话,可以让想要学政做官的人,直接来夏国考试。”于秋给李渊讲解道。

“直接来夏国考试么?这感情好,朝廷能省很多事情。”李渊一点也不客气的道。

“他们在洺京学习一段时间之后,会直接去上港特区那边实地学习,就是,不知道他们学习完之后,还愿不愿意为朝廷做事。”于秋知道李渊是打着让夏国免费为朝廷培养人才的小心思,笑了笑道。

“呃,这,他们是朝廷治下的人才,怎么能不思报效朝廷呢?”李渊摸着胡子的手一停,愣道。

“他们学成了之后,就会看清楚社会的脉络,知道很多营商,做产业,发家致富的法门,而且,在夏国做公职人员的福利待遇比在朝廷做官要好很多,他们又为什么要去朝廷做官呢?”于秋摊手向李渊问道。

“那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李渊知道于秋说的没错,很是郁闷的道。

“当然是在他们通过了考试之后,由朝廷来支付他们的学费,提供他们的食宿花用,他们的学资是朝廷出的,不为朝廷出几年力,就说不过去了。”于秋笑道。

“得,说来说去,还是要朝廷出钱。”李渊很是不愿的道。

于秋本来是想说:您都敢一句话,把两百万贯投到博彩行里,怎么就舍不得花几十万贯,为朝廷培养一些人才呢!

但想了想,还是更加温和的道,“更好的建立长效机制,就能更好的解决问题,钱,您越是舍得花在这些方面,就会变的越有钱。”

花钱是为了赚更多钱的道理,李渊自然是不懂的,尤其是将这个道理嵌入政治里面的时候,在他过往的认知里,自己的钱没花出去,就是自己的钱,花出去了,就是别人的钱了。

而于秋,则是恰恰与他的想法相反,他一直在思索着怎么花钱,在前年夏国挣到三千多万贯的时候,他就敢花出去一亿贯,在去年夏国赚到九千万贯的时候,他就敢花出去两亿贯。

今年夏国的收入,可能会达到两亿贯,他则是提前准备上马通往长安,高句丽,新罗,百济,和西域的铁路,花销不知道要去到几亿贯。

要知道,在国务院原本的统计预算中,十年以后,李唐,高句丽等国才会具备支撑修建铁路的经济和生产量体。

然而,由于夏国的发展太过快速,等不起他们了,直接与他们合作快发,差不多帮助他们加快了一倍的时间,五年以后,说不定火车就通了。

而因为有了他的这些花销刺激,夏国,乃至与之合作的各国的百姓们,都能赚到更多的钱了,也更加有了建设家园的意愿,而整体工商环境好了,则能让于秋赚到更多的钱,不断的将收益推高,拥有足够的资本,去做更多的事情,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