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科幻 > 混在遮天玩群聊 > 第44章 闲情

混在遮天玩群聊 第44章 闲情

作者:再梦里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11-06 14:15:57 来源:258中文

月朗风清,一轮圆月高悬,远处的汴河在月光下波光粼粼。

今天永城县里鸡飞儿跳,不只是衙门公吏,一些游手闲汉只要涉案,也全部被抓了起来。一时间家家闭户,路上连个行人都没有。直到满大街贴了告示,说是官府捉拿人犯,直到傍晚路上才有了行人。

巡检寨的士座征用了汴河上的渡船,不停地向对岸运人。

寨子后院里,杜中宵与刘几相对而坐,中间放了盆炭火,默默考着火。苏颂坐在一边,手中拿了一册古书,神态安详。现在是审案的时候,并不需要他们参与。

听着外面人喧马嘶,刘几道:“今夜只怕外面的人要忙一个通宵了。左右无事,听说推官新收了一个小妓,弹得一手琴,不如出来弹一曲。”

杜中宵道:“如此最好。我不通音律,正要通判指教。”

刘几微微一笑,没有作答。他所学甚杂,精通音律,在这下点上倒也不用谦虚。

不多时,曲五娘抱了琵琶,带了小青出来,就在院中摆好古琴。在同级的官员中,杜中宵算是家境非常宽裕的。自进了杜家,曲五娘和小青都养尊处优,比前些日子又自不同。

两人上前行了礼,刘几问道:“听闻你们技艺高超,不知擅弹哪些曲子。”

曲五娘福了一福,挑了几个流行的曲子说了。

刘几笑道:“这些曲子太过俗了些。若是日间同僚饮酒,弹这些曲子,唱支小词倒也罢了。今夜月朗风清,再弹这些,岂不污人耳目?我前些日子制了一要支《梅花曲》,虽不甚精,胜在没有俗气。你取琴来,我弹过了,你们自行琢磨。”

小青上前把琴摆在刘几面前,躬身退下。

杜中宵出身底层,家中没有这个环境,后来又无名师教导,缺的就是这种文艺修养。见刘几一时兴起要弹琴,忙让人焚了一炉好香。

一声悠扬的琴声响起,划破了宁静的夜叮叮铮铮中,好似一画水墨画在面前展开。

杜中宵对音乐一窍不通,只通凭感觉分辨出来好听不好听,其中妙处,就一无所知了。见一边的苏颂正襟危坐,便也学着敛气凝神,听刘几弹琴。

读书人可以不懂乐器,但对乐理都有涉猎,这本就是他们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甚至有的时候,科举都会考相关知识,不过大多都比较浅显就是了。自太宗皇帝起,真宗和当今皇帝都精通乐理,在宫中新制了许多曲子,不少流传民间。这个时候越来越兴盛的词曲,便与太宗制乐有关。

自从收了曲五娘和小青在家里,杜中宵偶尔也跟着学了些乐理知识。奈何他在这方面天资有限,那两人理论知识又差,没有什么大的突破。

杜中宵偶然接触了这些知识,便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不过由于前世影响,杜中宵在音乐上的兴趣和知识,不是偏向艺术方面,而更加偏向于科学方面。

这才是音乐吸引杜中宵的地方,中国古乐,本就是科学体系的一部分。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度量衡的统一,其中就有律乐的统一。从尺度到容量,与特定的乐器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依杜中宵前世的做法,要统一度量衡,首先应该定出标准长度,再定出标准时间。如用光速、原子钟、水等等物理量,定出来通行全球的标准。这个年代则是另一种办法,以律生尺,以钟定容积,从而出来一整套的度量衡。以杜中宵有限的知识来看,以这个年代的技术水平,精度比自己前世的方法要高。

真正的音乐家都是科学家,这才是这个年代音乐的魅力。便如一边的苏颂,所学甚杂,历史上留名的大科学家,对音乐就同样不陌生,在那里听得津津有味。

听着悠扬的琴声,杜中宵回想着自己前世的知识,好像工业革命初起的时候,很多科学家的艺术素养都不错。按照前世的说法,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而按这个时代的认识,艺术与科学本就相通。

别人在感受着艺术的魅力,杜中宵却不由自主的,由音乐的频率和音色想到了音叉,想到了音高和音频,想到了大量频率不变的特理现象,想到——

正在杜中宵胡思乱想的时候,刘几的琴声戛然而止,余韵袅袅。

众人纷纷叫好。

刘几微一抚琴,对一边听得入神的小青道:“一曲听罢,可否试着弹奏一曲?”

小青行礼,上前取了琴放在自己面前,弹奏起来,有些青涩。

刘几哈哈大笑,并不为意。他做的曲子并不复杂,随口提点几句,小青弹得便顺畅起来。

看着小青在那里全神贯注地弹琴,杜中宵面带微笑。这些日子,自己没事也听小青弹一曲,终于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便如音乐分雅乐和俗乐,其实科学技术也是分两部分的。一方面偏科学,如同雅乐一样是雅学,另一面则是技术,便如同俗乐一般。科技的发展,其实是由这两部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发展兴盛起来的。自己前世所受的教育,总是有意无意的,把科学雅的一面略过不提。

一越千年,杜中宵首先想到的就是在这个时代发展科学技术。可怎么发展科学技术?用前世学来的观点,好似应该大建工场,依靠技术工人。直至建技校,不断地把聪明之士送到工厂里去。

经过了这些日子的音乐熏陶,再去回想前世学过的欧洲科学进程,便就发现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欧洲的科技发展,同样是分两条线进行的。一条线是上等贵族的支持下,做各种实验,进行理论研究,不断地开拓知识的新领域。另一条线,才是工场里的技术工人,在利益地驱动下改进生产技术。资本家为了更高的利润,充满热情地推广新技术的应用。这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才奏响了工业革命的乐章。

杜中宵不知道欧洲的科学研究这雅的内容,与音乐有没有关系,或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现出了其他的形式。但在中国古老的传承之下,科学与音乐结合,却大有可为。

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天然会压制排斥科学,这种说法听听就好。前世那样教育,是在已经落后挨了打之后,总要给出来个说法。最少在这个年代,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还是对科学技术最友好的文明体系,只看自己能不能发扬光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