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科幻 > 混在遮天玩群聊 > 第31章 良好兵源

混在遮天玩群聊 第31章 良好兵源

作者:再梦里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11-06 14:15:57 来源:258中文

进了东华门,杜中宵吐了一口气。两边高大的城墙依旧,宽阔的街道上没有行人,一切都如自己上次来的样子。不远处的垂拱门外,站了几位官员,没有一个熟悉的面孔。

从外地官员陛辞,到京城官员入对,加上一些皇帝近臣入宫,每天从这里进入大内的官员不少。皇帝每天办公,一大半时间都是做这些事情。

东华门是皇城的东大门,进来之后这条路把皇城分成南北两部分。南边是宰执和一些重要衙门办公的场所,北边就是大内,皇帝那一大家子住的地方。这条街道属于皇城的一部分,除了偶尔出现的巡逻的卫士,没有行人,显得有些冷清。

到了垂拱门外,向閤门卫士递了书状,办了手续,杜中宵静静等在外面。

等在这里的官员都是排过班的,杜中宵一个都不认识,想来是外地官员入京。朝廷重地,没有人敢喧哗,大家都静静等着。

官员入对,閤门排班,等待的时间可长可短。除了宰执和四入头这些重臣不拘班次,到了就能进宫之外,其余官员都要老实听閤门安排。特别重要的事情,或者特别重要的人,召见的时候会加四个字,越次入对。简单说,就是不用排队,可以在排好班次中插队。

此次杜中宵入宫,便是越次入对。对于官员,这是一种特殊的荣眷。

等了没有多久,便有閤门卫士出来,让杜中宵随着入宫。

进了垂拱门,进了大内,穿过长长的游廊,迎面看见一个官员,依然是生面孔。这应该是杜中宵来之前入宫的,不知是外地官员陛辞还是述职,行色匆匆。

到了崇政殿,行礼如仪,杜中宵随着小黄门进了大殿。这里已来过数次,并不陌生。

行礼如仪,杜中宵站在阶下。赵祯坐在上面,吩咐赐座,礼遇跟以前大不相同。

杜中宵谢过,在小黄门取来的杌子上坐下来。

赵祯问了杜中宵什么时候动身去京西路,道:“自西北乱起,朝廷用兵数年,可惜无一大胜。朝廷养兵百万,将领无数,却无一人可为朝廷了事,任由党项坐大。每想起来,朕实在愧对祖宗。你先在火山军取唐龙镇,贝州城下又立大功,是近几年难得的有武略之人。又是进士出身,熟读诗书,若能带兵就是难得的诗书之将。军中大将,多不通文字,现在最缺的就是你这种人。我本意让你转任武职,带兵为朝廷做事,也展你胸中才学。奈何党项已和,此非其时。”

杜中宵捧笏:“谢陛下褒奖。无论文职武职,臣都当为朝廷肝脑涂地。”

赵祯点了点头,又道:“此去京西路营田,有你在永城县营田的经验托底,不必多问了。此次不是招募百姓垦田,用的是厢军。虽然做的是营田的事,却不希望浪费了你在军事上的才能。这一二十万厢军交予你,望你妥善安置,勤加教阅。或天下有事,能为朝廷分忧。”

杜中宵想了一想,道:“陛下,臣以为,既然是让这些人去营田,便不能当他们是战兵。如果要保持他们的战力,可以选出一些人来,如保甲之制,秋冬教阅即可。如果要让他们做兵,又要他们种田,只怕两边耽误,什么都做不好。”

赵祯道:“如何这样说?他们本就是兵,以前拉纤,现在种田,也无不可。”

杜中宵道:“如此做,岂不是如唐时府兵一般?府兵皆精兵,也不过一二代人数十年间,战力便就不堪。不兵不民,对军队尤其有害。种田的便去种田,当兵的便就当兵,才能练出精锐。”

赵祯对军队的事情并不熟悉,不在这些事情上纠缠,问杜中宵:“你欲如何做?”

杜中宵道:“臣欲仿永城县时的旧例,把这些垦田的厢军依保伍编列,各设村落,开垦闲田。在这些人里甄选中兵格者,编成军伍。除农忙时节,教以行伍之事,秋冬季节教阅。选出来的人,以军中事务为主,耕种田亩为辅,发给俸禄。如此做,才能兵农都不耽误,两全其美。”

赵祯问道:“耕田是极费人力的事,你打算抽出多少人来,练兵为主?”

杜中宵道:“臣以为,招到京西路的厢军约二十万人,抽出五万人来足够了。每遇农忙,如耕田种地收获的季节,他们便帮忙农事,不致误了农时。平时耘田拔草之类,他们不必参与,留在军营中。”

赵祯沉默了一会,道:“四丁抽一,只怕会耽误农时。”

杜中宵道:“臣现在如此想,到了地方,如果实不行,那便五丁抽一,还是以种田为重。”

真正养脱产的军队,十丁抽一才能比较稳妥,不至于耽误农时。五丁抽一已经勉强,四丁抽一按经验来看忆经过了。杜中宵当然知道这些,不过他带的到底是种田的厢军,并不完全脱产,觉得四丁抽一应该也可以。农业劳动的时间不均匀,集中在那么几个时间段,组织好了应该可以做到。

贝州城下用的大炮,赵祯很感兴趣,直觉上觉得应该是一种重要的武器。不过这种武器怎么用,现在看来只有杜中宵明白,其他人都用不好。赵祯想让杜中宵转武职,就是想让他带兵,按照他的想法编列火炮这些,整理出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够推广到其他军队中。种种阴差阳错,杜中宵自己也不愿意,还是保留了文职,到京西路带着裁撤下来的拉纤厢军营田。虽然如此,赵祯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想让杜中宵在这些拉纤厢军中试验新式武器,做得好了依然可以推广到其他军中。

西北党项之战,京城禁军彻底失去了以前的光环,不再是被寄予厚望的天下精兵。现在反而是西北驻泊禁军战力较强,还没有打出后来的“西军”名号,却先让京城禁军有了个“东军”的名称。

禁军不能打了,厢军的地位相应上升。特别是沿边三路的厢军,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战事,教阅变得频繁,很多地方成为正式战兵了。用厢兵的军费,养禁军的战力,好多地方官在做这件事。

赵祯要平衡禁军将领的意见,对地方厢军升格很在意,一般在名份上不支持。杜中宵的厢军,他主要是想让杜中宵发挥自己长处,试验枪炮的用法,并不是真地培养正规军。试验出结查来,经验传给禁军使用,种地的还是种地的。

杜中宵却是不这样想,改换武职他不愿意,但有带兵的机会也不会错过。谁知道什么时候,就有带兵上前线的机会呢?立下大的军功,比什么政绩都重要。而随着自己去京西路的纤夫,这几天接触过之后有一个发现,就是他们由于常年拉纤的关系,纪律性特别好。拉纤时喊着号子,一步一步前进,一切行动完全由号子指挥。杜中宵眼里,这天然是为火枪时代,排队枪毙准备的兵苗子。其他兵源,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包括现有的军队,潜力都比不上他们。这样的大好机会,岂能浪费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