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科幻 > 混在遮天玩群聊 > 第81章 出铁

混在遮天玩群聊 第81章 出铁

作者:再梦里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11-06 14:15:57 来源:258中文

押纲使臣殿侍池浩坐下,对杜中宵拱手道:“下官来得迟了,运判莫怪。”

杜中宵道:“只要到了就好。唉,铁监诸事草创,处处用钱,你迟迟不到,这些日子我们这些人可是愁坏了。从饶州到这里几千里路,着实不易,你们歇息些日子。”

池浩道:“来时知监官人宽限时日,倒是不急着上路。运判,依着知监吩咐,下官回去的时候,要运一万贯铜钱的铁。还请运判备好,下官到时带走。”

杜中宵道:“好巧,这两日冶炉刚刚建好,我们正准备开炉炼铁。不过,你要带回去的铁是什么样子的?是生铁还是熟铁?是铁锭还是铁片?每块多大?”

池浩迟疑了一下,道:“铜监试了两种用铁炼铜的办法,一是生铁碎成粉,引胆水浇灌,待其色变之后,放水收铜。还有一种是用熟铁锤成铁片,浸于胆水中,候上面有铜粉,依次刮取。第二种办法费工少而利多,只是铁片难制。知监官人的意思,最好能收熟铁片。”

杜中宵道:“此事不难,就给你们熟铁片好了。不过,熟铁和生铁可不是一个价钱,锤成片,又费了人工,价钱更要高一些。虽然都是为朝廷做事,我们这里实在艰难,账不得不算清楚。”

池浩听了,不由微笑:“无妨,知监官人吩咐,铜监按市价收买。”

铜监既是冶铜的地方,也是铸钱的地方,他们最不缺的就是现钱。从这里买铁片回去,就能炼出更多的铜,有了更多的铜就能铸出更多的钱。这个年代,朝廷又不控制铸钱数量,铸得越多越好。饶州铜监根本就不怕杜中宵要高价,就怕他供不上那么多铁片。

交接了公事,池浩拱手:“下官来的时候,带了些莲子、干笋之类的土产,外面两筐,给运判官人尝一尝。都是地方风味,万莫嫌弃。”

杜中宵微笑:“多谢了。附近山区,多产板栗红枣,你可以采买一些运回去。”

这样的长途运输,当然不能浪费运力,附带土产销售是常规操作。不然池浩一行数十人,几千里奔波运费就要多少钱?更不要说,还有地方官乘机运货,赚些钱财,下面的人当然不会空走一趟。

池浩离去,杜中宵让柳涚把送来的土产分成几份,给铁监的几位官员。包括叶县知县李秉,一样也有一份。千里为官,都不容易,东西虽然不值钱,总是一份心意。

五十万贯钱,可不是小数目,两三百万斤重,堆成小山一样。为了放这些钱,铁监这时才正式设立军资库,暂时由柳涚掌管锁钥。军资库并不是放置军用物资的,而是存放地方的钱帛等重要物资。大宋是因军立国,收赋税钱粮,一切为了养军,所以地方上最重要的这一库以军资为名,是用来资军的意思。

一切处置妥当,杜中宵不由对库里的钱动了心思。这么一大笔钱,放在库里可惜了,钱不能够流动起来,岂不是跟田宅房屋一样,失去了流布天下的意义。一两个月也就算了,几年放在那里,实在太过可惜。如果用业放贷,收来利息,也是铁监的生财之道。

杜中宵这样想不奇怪,实际上很多官员都这样想。地方上的各种财库,军资库理论上属于三司,官员不敢乱动,其他的像公使库、常平仓等,都有官员放贷。甚至有的放贷还不满意,用来做生意,赚到的利润除了增加库里的钱,有人还自己捞一部分。发展到后来,便是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所有的官库都放贷收息,层层考核。过犹不及,危害民间。

这就是没有银行的坏处,货币经常性的在民间停滞,不能流动起来,资金变成了资产。朝廷几乎把铜课全部用来铸钱,天下还是缺钱。商业越发展,钱就缺得越厉害,成了顽疾。

杜中宵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收些利息,那才多少钱?而且官方放贷,为了多收利息,降低风险,习惯性地就会不缺资金不想贷钱的摊派给你,真正缺钱的,反而贷不到。放贷的目的,是让库里的死钱流动起来,变成资本,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

铁监在这里,每年产这么多铁,有这么多人消费,必然会带动许多产业。用这些钱,做为本钱,放出去给民间,做为资本,从而让地方经济繁荣起来,才真正有价值。不过到底要怎么做,需要详细计划。

池浩住在澧河对岸的客栈里,把手下的人派出去,到附近州县采买土产,准备回去的时候带上。千里贩运,利润极高,做得好了,这一趟差事自己还可以发一笔小财。

这一日,池浩正在房里买了些肉小酌,一个吏人到来,让他立即到铁监。今天是正式开炉冶铁的日子,首先交付的就是他需要的铁片,规格要他亲自去定。

殿侍是无品杂阶的小武官,地位卑微。池浩这些人名义上属于三司,常年运货,不过实际上归地方管辖。杜中宵是转运判官,虽然是京西路的,管不到他们江南西路,但上面可是对着三司,池浩如何敢怠慢。得了消息,急急穿了公服,从渡口坐船到了铁监。自有公人领着,一路到了刚刚建好的冶铁的地方。

这里搭了好大一个棚子,里面一个巨大的炉子,高两丈余,上细下粗,宽处径丈余。这冶炉实在太大,仿佛一座山一样,人显得极是渺小。

杜中宵跟苏颂等人站在炉下,看着匠人从炉口向里面装料。这高炉当然已经试过了,这些日子一共冶了三炉,经过了许多修改,从今日起就正式生产了。到这个年代,高炉冶铁已经一千余年,各种技术已经成熟。这处冶炉,是照着相州那里的高炉建的,趋于保守,杜中宵并没有做什么修改。其实因为使用焦炭,硬度增加,炉子可以建得再大一些。不过这是第一座,一切以稳妥为主。

上前见礼,池浩站在杜中宵等人身边,看着周围的人忙忙碌碌。这里的一切实在太过壮观,让人身心震撼,没有人说话。

昨夜已经点火,此时炉子早已烧热了,正在装焦炭。装料口太高,使用人力搬运太过艰难,从料堆建了一条输送带。旁边五个壮汉,骑在一座木马上,卖力蹬着,一起转动输送带。这些人就是前些日子学习不好的,只能来做力气活。两班轮替,每隔一个时辰换一次。

输送带上分了一个一个方格,从装料的人前走过,装料的人用大铁锨填满。方格是用来计算料的分量的,简便易行,省了分类称重的麻烦。冶铁炉一旦开炉,就昼夜不停,一直到炉子寿命用尽,停炉冷却之后重换炉衬。依相州那里的经验,这炉子应该能用一年左右。杜中宵的规划,是一年生产十个月,最热的天气时停炉检修,更换炉衬等损坏的地方。

炉料到了炉子上方,进入一个大漏斗里。那漏斗挂在一根轴上,炉料落入,砸在铁壁上,带动料斗缓缓旋转,均匀地把炉料洒进炉子里。

此时焦炭已经装填完毕,装料的人歇了下来,另一边的人开始装填矿石。矿石采出来后,经过了焙烧打碎筛选,就是附近包工头带着乡人做的活。杜中宵隐约记得这一步应该有选矿烧结,只是还没有试验出来合适的方法,只能依现有的工艺。

装了矿石,才开始装石灰石,用量就比焦炭和矿石少得多了,不时就装填完毕。

所有的料装填完了,大家暂时歇了下来,一起抬头看着炉顶上。

上面有两个人看着炉里,不时报着炉里的情况。那里温度又高,又有炉里出来的烟气,条件极是恶劣。不过这种活,不是谁都可以干的了,需要经验,需要技术,就比下面装料和蹬输送带的高级了。

在炉子的另一边,一左一右各有五个大汉,一样蹬着木马,带动两个巨大的风箱,向炉里鼓风。此时常见的风箱,是用人推拉的,风力不足。人的臂力哪里比得了腿部力量?杜中宵制了这木马,用蹬代替了推拉。其实就是简单的曲柄滑块机构,把旋转运动变成往复运动。

炉里的火也不知道烧得多旺,池浩离着几丈远,依然感到热烘烘的。他何尝见过这种场面?不由忘记了时间。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听见上面看炉口的人喊,下面的人开始出渣。

滚烫的炉渣从炉里被掏出来,放到一边,等到稍凉一些,就有运渣的人用小推车推走。

又过了好一会,终于砸开了出铁口,通红的铁水流了出来。

看见铁水流进斗里,所有的人都出了一口气。虽然已经试过几次,今天正式开炉,大家还是捏了一把汗。这炉子太大,一旦出问题,就要多费无数功夫。

炉子旁边一座吊车,用的是铁链,上面装了棘轮,只能正转不能倒转,防止意外。吊车提了装满铁水的料斗,升起来,运到旁边的一座小炉里,倾倒了进去。一个料斗起来,另一个料斗接上,不停地把铁水倒进旁边的几座小炉子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