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科幻 > 混在遮天玩群聊 > 第127章 重回铁监

混在遮天玩群聊 第127章 重回铁监

作者:再梦里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11-06 14:15:57 来源:258中文

五日之后,欧阳修从随州回来,先在枣阳暂住,准备与杜中宵一起回叶县铁监。

驿馆里,杜中宵问娄知县:“前次要县里方田,数日过去,不知如何啊。”

娄知县小心答道:“回运判,下官得了钧旨,已经安排下去。不过此事向无先例,衙门中无人精通此术,正在想办法。此为大事,当从容措置。”

杜中宵道:“这几日我看了枣阳的地理户口,若猜的不错,县中公吏差役,里正衙前,当都是那十几户大户人家。除了这些中上等户,中下等户只有城中的几十户人家,城外除了下等户就是客户了。让他们方田,其实与让各家自查相差不大。这样吧,也不难为地方,你让各乡里正,会同中上等户,一起把他们自己家的田方出来,报与衙门。有一是一,二是二,切摸心怀侥幸。否则,以后会有重罚。”

娄知县出了一口气,急忙称是。

县衙里所有做事的人,从押司到衙前,从节级到壮丁,都是出自那几十户人家。没有他们支持,县里什么事都做不成。让他们去方田,怎么可能做到?本身就是清量自家的土地。让各家自查,就跟县衙没有关系了。至于以后杜中宵怎么处置,关娄知县什么事?

宋朝地方官弱吏强,被称为公人世界,有的地方积年老吏坐大,甚至被称为立地知县。这些把持一方事务的老吏,不是靠着朝廷力量,而是靠着自家势力。便如枣阳,娄知县性子软弱,无力约束手下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根本没有资源。县衙的人力物力,全在地方大户手里,只要赋税交齐,娄知县对上面有个交待,便就千恩万谢。做其他的事情,那是不可能的。

杜中宵对此心知肚明,难为县里几个官员没有意思,一切还是等营田务的人来了再说。有了人力物力,就连娄知县的腰板都能挺起来,现在没必要纠缠。

又聊了些县里事务,杜中宵拿出一张图,对娄知县道:“这几日我查看地方,画了这张图出来。虽然粗略,却与事实相差不远。你看一看,现在枣阳是否如此?”

娄知县上前,看杜中宵手中的图。这是枣阳的大致地图,重点标出了县城范围,城外则是十几个大户的庄子,其间点缀着一些有名地姓的小户人家。这些大户,小的庄客数十,大的庄客数百,包括了本县的绝大多数人口。那些小户,零零星星不过一两百户人家,可以忽略不计。

娄知县见上面把各庄子的范围也大致标了出来,心中有些紧张。看了许久,才道:“回运判,此图与下官所知基本一致。本县人口稀少,城外不足千户,大约就是如此了。”

杜中宵点头,把图交给娄知县:“让各庄子自己方田,你可与这图对照来看。”

说完,站起身来道:“天色不早,我与欧阳相公今日动身,回铁监去。等到麦收之后,营田务的人会陆续来此。你到时协助营田务的官员处置事务,不得有误!”

娄知县拱手称是,送杜中宵和欧阳修出了驿馆。

离了县城,走在路上,欧阳修对杜中宵道:“现在天不甚热,正是动工的时节。唐州集议后,李副使组织南边几州人力,已经开始修唐州到襄州的路了。运判,不趁着这个机会让营田务的人来,怎么还要等上几个月?那时天气燥势,多有不便。”

杜中宵道:“今年唐州营田务种的麦与棉不少。人手不足,若是收得慢了,秋粮便就指望不上。新来的人,让他们帮着收一季,看看地方是如何运作的。麦收后再来这里,选地方开垦田地。今年是不可能种什么了,把地平整好,不耽误了来年下种就是。”

枣阳跟唐州不一样,沼泽太多,先要进行基础建设,才能开垦田地。雨季未到,不知道雨水多了之后地方是个什么情况,不好冒然下手。还是到夏秋两季,熟悉了气候地理,再动手为好。

从枣阳北上,过湖阳县,到了唐州。此时转运使司正组织数州民夫修筑唐州到襄州的铁路,

唐州向南,湖阳县和新野镇夹唐白河东西相望。此时湖阳周围是大泽,面积极广,道路要从山顶通行,修路不便。故走新野,那里地势平坦,可以直下襄州。而且新野位于白河岸边,利于邓州内地的物资延河而下,交通便利许多。

谁没看过三国演义?新野是个很有名的地方。不过多年战乱,此地到南北朝时已衰败,唐初就已废县为镇。此时行政级别直接反映人口密度,新野一带同样是地广人稀的地方。

现在修铁路都是转运使司组织,地方协助,铁监提供技术,杜中宵不再直接参与。和欧阳修没有在唐州停留,直接坐上了回铁监的火车。

看着窗外向后飞驰的景物,欧阳修道:“火车真是神物,又不需草料,还能奔跑如飞。以后天下遍布,不知方便多少。虽然铺起来艰难,可只要地方同心协力,一年也能铺上几百里。”

杜中宵道:“何止几百里,真要铺,还可以快得多,只要有铁。现在的火车跑得不快,拉的货物也不多,其实铁轨也能使用。不过火车制起来太过艰难,即使铺了路,没有车跑也是无用。龙图,这种东西都是初出时难,只要习惯了,给铁路制东西的地方多起来,会越铺越快的。”

现在铺的是钢轨,以现的技术水平,其实大可不必,用铸铁完全可以。当然,钢轨的寿命更长,运行更加平稳。最重要的原因,是配套的机具产能有限,铁监积压的钢太多,铺快了也没有用处。

此时铁监的生产能力基本已达顶峰,以后的铺路速度大致如此了。除非在别的地方再开铁监,不然不会有大的改观。叶县周围煤铁资源丰富,产量还有提升余地,但人力资源已经耗尽。铁监做事的主力其实不是厢军,而是从京西路十几州招募来的年轻读书人。以他们为骨干,带着厢军的年轻人,边学边做才有了今天。有这个资质的人其实不多,哪怕教育体系完备,短时间也培养不出更多的人来。除非过上一二十年,用一代人的时间,才会有根本的不同。

从年后开始,铁监待遇好的名声已经传遍京西路各州,但增加的人才了了无几,可以忽略不计。想更进一步,已经非常难了。朝廷想扩展钢铁产业,只能在其他路想办法。

这个年代不只是人口识字率低的问题,相伴而来的是思想、眼界等等受限制,一定的人口中,只有那么多适合工业的人口。大力发展教育,也不能短时间改善。非要等到一两代人成长起来,才会迎来工业的大爆发。铁监这样的工业中心,此时天下支撑不了几个。依杜中宵估计,哪怕是柏亭监全力援助,也只能再建三五个。相州依托开封府和应天府一带,加上河东路,可以再建一个。莱芜依托京东路,也可以建起来。徐州依托江淮,也无问题。这些地方周围人口稠密,教育发达,识字的人,百姓眼界也不一样。

其他具备人力条件的就是两浙、江南和川蜀地区,只是他们那里没有铁矿和煤矿,只能等其他几个地方发展起来,原材料运输方便,才能开始发展。至于陕西和河北两路,虽然资源丰富,人口和社会条件支持不了这样的工业中心。

人力资源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至关重要,发展不易,绝不是建几座学校,请几个老师就可以的。便如铁监,全靠着一群年轻人自己摸索,一步一步发展起来,杜中宵不过指个方向起个头而已。这样的人不是在大街上一抓就有的,在人口中占的比例不多,铁监已经把十几州的资源耗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