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科幻 > 混在遮天玩群聊 > 第15章 朝争

混在遮天玩群聊 第15章 朝争

作者:再梦里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11-06 14:15:57 来源:258中文

进入二月,天气渐渐暖了起来。虽然外面还是冰雪千里,春寒料峭,阳光洒在人身上却懒洋洋的。

杜中宵坐在书房,闭着眼睛假寐。这样一场大战,必须上报朝廷,不能先斩后奏,否则没人担得起责任,韩琦也不行。十几天过去,朝廷一直没有消息。

正在这时,韩琦急匆匆从外面进来,见杜中宵张开眼睛,道:“经略,朝廷已下旨意!”

杜中宵起身,笑道:“看相公样子,不须说,朝廷已经同意了。”

韩琦点头:“不错,朝廷同意以武力逼党项交回叛逃的番户,不要有辱国体!“

杜中宵想了想,道:“意思就是同意我们打一场,而且一定要打胜呗。”

韩琦落座,道:“对,就是这个意思。庞相公和高太尉不容易,需要你打一场大胜仗,明白吗?”

“明白,下官明白。”杜中宵点了点头。“此次出战,必不失诸位相公所望!”

河曲路胜了,广南平侬智高又胜了,最近几个月宋军屡次大胜,朝臣的心气起来。不过皇帝并不想打仗,宰相庞籍和枢密使高若讷数次劝谏,才不得不同意。只是连番大战下来,对河曲路支援不多。

等了这么些日子,杜中宵慢慢猜出了庞籍和高若讷的心思。他们本来也不想打的,唐龙镇一胜,宋军有了面子,接下来应该休养生息,不轻启战端。狄青还朝,让他们决定支持杜中宵。

归仁铺一战,狄青大破侬智高,皇帝得了捷报,立即催促朝臣议赏,理由是晚了不足以劝功。有了火车,狄青击溃侬智高主力后,不久就回到了京城,以护国节度使为枢密副使兼宣徽南院使,并且皇帝有意让他为枢密使。正是要以狄青为枢密使,让庞籍和高若讷支持韩琦和杜中宵用兵。

赵祯并不像历史学家说的那样,从他开始确立了宋朝以文驭武的传统。实际上赵祯当政,一直是以武将为枢密使,前有王德用,后有王贻永,只是还有一位文臣枢密使罢了。此次欲让狄青为枢密使,代替的是高若讷,即两位枢密使全为武将,出现一种难言的局面。

文臣不管是为宰相参政还是枢密使副,出入无常,今天当上了,明天可能就罢了。武将不同,一旦为枢密使,非有大过不会罢免。如果狄青和王贻永两人为枢密使,可能后面一二十年不会换人,这种局面就很微妙了。王贻永不说,本是世家外戚出身,狄青可是出身行伍,做上一二十年枢密使,就不能不让人想起五代时的局面。这种局面,其余宰执都会被他压制。

杜中宵记忆中,研究历史的一说起狄青做了四年枢密使的狄青被台谏攻击,出知陈州,无不义愤填膺,认为是文官打击压制武将登峰造极之举。自己也曾经那样想,现在却觉得,书生之见,不知所谓。

枢密院不同于三衙,是官僚机构。让武将掌握官僚机构,后果是什么,历史上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能以狄青的个人品格和表现来评价。只要开了头,狄青不反,后边总有人会反。

杜中宵学的历史,因为发端于积贫积弱整个国家民族被动挨打,被人嘲笑的时期,有一些独特的气质。宋之后军事不行,自该研究军队本身,基于军事理论,对军政进行分析研究。历史学则不是,研究历史的人对军事是不懂的,研究者便归到了两个方面。

一个是人不行,没有做军人的气质,不好勇斗狠,所以打不过别人。甚至认为,汉人必须从周围的野蛮民族引入尚武精神。再一个是文化不行,整个民族文化偏文弱,不尚武,具体到政治制度上就是崇文抑武。要改变,就应该改变文化,提高军人地位,恰好对应那个时期的军阀统治。当然,历史的事实与他们的结论相反,军阀既不能御外辱,也不能对内振奋民族精神,反而把整个国家和民族拖入深渊。但事实不重要,并不妨碍他们用这种观点解释历史,也不妨碍他们把持历史的话语权。

不只是对军事的解释,历史学家对科技的解释也是如此。为什么他们那个时候落后了?一是因为人不行,没有科学精神,不具备理性,天生蒙昧,没有接受他们的启蒙。再一个是文化不行,特别是占据主要地位的儒家文化不行,天生不能产生科学和理性,而且必然地对科学和理性进行压制。至于为什么儒家会这样不重要,重要的是主流文化,换一家来无非是他们换一个名字批判。

对于历史的解释,就是一个人不行,一个文化不行。祖上曾经辉煌过不重要,越是辉煌,越是说明害处越大,大到难以调头,恰好在他们的时代让他们落到最低谷。

人不行,说明就要完全接受别人的东西,除了血统和身体不能换,最好全部换过了。甚至还有更加英明的人,提倡连血统和语言最好也换掉。而他们这些人,恰巧就是学了洋人的东西回来的,自然就该是被别人学习的对象了。文化不行就更妙,他们是学了别人文化的,不需要认真研究文化,自然而然就成了文化大师。只要翻过两页书,喊一句人种不行,再喊一句文化不行,就既是历史大师,又是文化大师。

在破旧立新,需要引进学习的时刻,这种言论是正常的。时间已经来不及,仔细地把每一个问题研究清楚,慢慢对外面的知识引进吸收,国家和民族已经没有时间了。大破大立,打碎一切瓶瓶罐罐,尽快引进吸引先进的知识,在最危难的时刻挺住,是必要的。但过了这样的时期,还坚持这种方法,就是学者偷懒了。以军事论,战斗力的构成要素许多教科书上面写着,一样一样套都不会得出这种结论,形成这种看法。引经据典失去了时代背景没多少用处,实事求是,从最基本的研究起才有意义。

宋朝军力为什么不行?病根是从晚唐五代落下来的,军阀的胎里病。再加上文官政权,必须要消灭武将颠覆政权的危险,两者迭加,越陷越深。不只是宋朝这样,后世许多国家这样。只要脱胎于军阀的政权军队,没有进行彻底的变革,就没有能打的。

如果当年军阀坚持到了二战结束,中国是什么样子?军事实力能强到哪里去?

宋朝建立,是太祖掌握后周军事力量的前提下,篡周来的,军队是一切的基础。有军队在,就有大宋的天下在,军队的军阀色彩特别浓厚。而有五代教训,为了防止军队擅自废立,从太祖到太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后勤从军队独立出来,剥离了将领的人事权和监察权,又彻底废掉高层指挥体系,以营为军队的基本单位。战斗力要素中,至关重要的组织力被废掉了,能打才怪。

现在的禁军,兵员素质不差,武器装备不差,军种比例不差,训练水平也不差,还是职业化的正规军,可就是战争规模一大就输。有什么话说?武将管理、指挥军队的经验,就是一营五百人,再往上就没有本质的区别。带的兵多打大仗,带的兵少就打小仗,战略指挥完全就是空白。

但对于皇帝来说,最可倚靠的力量,恰恰是禁军。这是禁脔,轻易不让大臣插手。

赵祯不是崇文抑武,恰恰相反,他有一种迷一样的心思,想把军权完全交回武将手里。西北用文臣为帅,一是延续真宗时的传统,再一个是没有办法。武将不是没用过,早期的指挥战事的就是武将,败得太过难看了,没有办法才启用了韩琦和范仲淹。

西北为什么败?赵祯的想法跟朝中大臣是不一样的。他认为战斗力不行,是没有良将,国家承平日久,没有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来。只要有优秀将领,战争结果不是那样。

猛将起于卒伍,这句话是韩非说的,与法家以吏为官一脉相承。可在韩非那个年代,凡为方面之帅的几乎没有符合的。不但是他那个年代,后来的年代也很少。猛将可以起于卒伍,主帅却很难如此,除了一些特例,恰好撞上了,比如岳飞。

赵祯却是认为主帅与猛将没有什么不同,猛将起于卒伍,主帅也该是如此。惟有如此,现在宋朝的军政体制,才能是正确的。禁军将领选拔,士卒是选汰出来的,勇猛者入诸班直或上四军,外放则为各级军官。而后循资,如果有战事,则依军功升迁,正是起于卒伍的标准程序。

狄青符合这些条件,在赵祯眼里是最理想的将帅。狄青能行,以后别人也能行,禁军肯定行。赵祯看重狄青,不是因为个人感情,两人其实没多少交集,重要的是狄青符合赵祯的政治正确。

不管是庞籍还是高若讷,包括韩琦,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只是从他们的立场出发,不希望狄青任枢密使,此时需要杜中宵的军功,恰巧支持了他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