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科幻 > 混在遮天玩群聊 > 第4章 新的形势

混在遮天玩群聊 第4章 新的形势

作者:再梦里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11-06 14:15:57 来源:258中文

收藏网址下次继续看:""。

(); 喝了酒,杜中宵道:“确实,官和吏不同,该用官的地方,不能用吏。官是流官,在本地没有产业没有亲戚,吏则不同,都是当地的人。用吏来管工厂,早晚这厂就成了他们的,官员只是具名而已。”

王安石道:“是啊,确实是如此。现在有的工厂,便如柏亭监,治下人户过万,一年不知道产出来多少东西。朝廷从那里收到的钱,比一路赋税还要多的多。更加不要说,他们那里许多东西,是由朝廷直接调运到他处的。这样地方,就靠普通的一监衙门怎么管得过来?”

众人纷纷称是。柏亭监这些年的发展让人瞩目,迅速膨胀了起来。那里有煤有铁,又正处南北交通的路口,北上南下都方便。不到十年时间,从人口来说,已经是天下仅次于开封府的大都会。只是铁监的特点,人口不像开封府这么密集,而是围绕在几个大工场周围。

朝廷每年从柏亭监得到多少财富,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统计,没有人能说得上来。因为除了财税,还大量从那里调拨钢材物资,这些实物都没有统计。由于发展太快,政治改革没有跟上,柏亭监一带成了鱼龙混杂之地,现在非常混乱。除了官方的一些大工厂,还有大量的私营小厂,互相纠缠在一起。

王安石道:“我入京时,经过柏亭监,当时特意留了两日,四处看了看。那里现在工厂遍地,周围数十里内,几乎没有农户,全是做各种铁器的。除了铁监的几座工厂周围,其他地方极是混乱。监衙门只有几位官员,连朝廷的几座工厂都管不过来,哪里还管得了民间?”

韩宗彦道:“朝廷只管从那里收钱收物,却不想多设置官员,可不就是如此。前些年,还说朝中多冗官,自登第之后,往往待阙路途占一半时间,升迁困难。这两年占了许多地方,待阙和路途上用的时间少了些,却不想着增加官员,早晚要闹出大事情来。”

说起地方上因为各种官办场务的开设,而没有相应的官员设置,几位多年在地方为官的都是怨言不少。杜中宵京西路营田之前,因为要养大量禁军,宋朝一直面临着财政困难。自从在京西路营田,加上柏亭监等官办场务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朝廷财政迅速好转。

只是手中有钱了,朝廷却

却不知道怎么花。杜中宵去年进西域,朝廷欣然同意,也有这个原因。财政充裕,不打仗,那还能干什么?刚占了西域,又准备对党项开战。

杜中宵道:“其实这几年编练禁军,仅仅是把他们手中的刀枪换成兵器,换成钱就是个大数字。国内这些都是军器,不许买卖,而在契丹和党项,这些东西可是价值不菲。”

“是啊,这几年天下就得快,朝政也应该跟着变才是。”苏颂叹了口气,与大家一起饮酒。他已经在几个铁监任过职了,此次回京,是要换作别的职务。在太常礼院,只是过渡而已。

几个人一边饮着酒,一边议论着这几年天下的变化。杜中宵到了河曲路,连番大胜之后,天下禁军开始整训。整训就需要大量军器,直到现在,也只有一半禁军完成换装。需要的火枪火炮,大部分都是由柏亭监提供。朝廷只要枪炮,又不肯给钱,柏亭监就要特权,这几年发展特别快。

现在的柏亭监,除了火车枪炮这些朝廷不给钱的战略物资,还有大量的民生工厂。发展最快的是农业机械,两淮和京西路已经大量使用。

发展工商业要人,而京西路面临人口不足,结果就是农业机械发展起来,出现了很多大农场。这几年在京西路,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加上来自北方的牲畜增加,各种农业机械快速应用。现在京西路一般每户有田五十亩以上,大型的农场也有不少。便如杜中宵的家里就是如此,一共有近万亩地,大量使用农业机械,雇佣人力。新的局势,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原来的政治制度已经不适应。

庆历二年的进士,到现在多是三四十岁的年纪,在官场多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随着杜中宵在北方开疆拓土,大多有自己的认识。在他们的眼里,现在政治非大改不可,不大改不能适应新的局势。而朝中的宰执多没有这种认识,只觉得对外连胜,内部财政充裕,是政治清明的大好时候。这种新旧之间的分裂感,特别强烈。

王是翰林学士,中进士后只在地方做过一任通判,而后就是由词臣升到现在。他的眼光,跟朝中大臣一样,对于基层的变化不敏感。杜中宵不一样,一直在外为官,这些改变很多本就出自他的手中,跟其他人能够谈得来

现在入朝做了高官,其他人也觉得他有能力进行改革。

王安石在舒州做了一任通判,又到常州做了一任知州,对地方事务知之甚深。在他眼里,现在的朝廷面对大变,而不思变革,简直是尸位素餐。只是现在他职位不高,也只是说一说而已。

喝得微熏,杜中宵道:“官吏制度,本就是为了治理天下百姓。现在天下已经大变,其实也到了应该改的时候。只是呢,执政多不是在这些地方为官,他们对这些也不熟悉。这种事情急不得,现在上下自得其乐,并没有显出乱子来,当然是拖得一时是一时。我们觉得是了不得的事情,在执政者眼里,其实都是小事而已。或许,再等十年,我们中有人做到了执政高位,再改不迟。”

王安石摇头:“只怕未必。依我在柏亭监看来,那里现在人口稠密,而且都不种稻麦,全靠从外面买来吃。朝廷管得不严,只怕会出乱子。”

韩宗彦道:“确实如此。十万户人家,看京城里面有多少人管着?柏亭监那里,虽有数万人家,却没有相应官员。衙门连编户都难做,还能做些什么!”

十万户人家,在杜中宵的眼里不是大事。不过几十万人而已,后世中原的县,哪个没有?这个年代可不一样,全国人口只有几千万,一个小州就有数万户,外人眼里看着不寻常。特别是那里官吏不足,全靠自治,怎么能够好了?这样的地方可不只是一个柏亭监,只是那里特别突出罢了。

杜中宵初建铁监的时候,因为是朝廷所有,除了工厂里的管理人员,地方上主要靠自治。现在那里不同,出现了大量的私人工厂,管理善,显得非常混乱。

杜中宵点了点头,道:“若果真如此,地方上必然有刑案,且看看再说。我初入朝廷为御史,这些年中原的事情不知,还真不知道柏亭监到了这个地步。”

王安石道:“那里数万户人家,每年产出的东西无数,岂是容易管的地方?还不只如此,诸如偷税漏税等事,更是所在多有。这三四年间,听说柏亭监那里不知出了多少富户,叶县富丽堂皇,许多人都说不下于京师。这还只是柏亭监一地,加上其他几处铁监,大多都如此。”

现在的工业发展,是以铁路为核心,大力发展煤钢

产业。大的工厂为朝廷所有,小企业则是变地开花,即有官办的,也有民营的,各种各样的所有制形式。

这是一个发展快速,各种各样的产业野蛮生长的时期。朝廷的法律、制度第一次面对,很多地方都跟不上形势,什么样的情况都会出现。便如柏亭监,工厂过多,原来的行会制度已经崩溃,发生纠纷告到衙门,衙门没有那么多精力,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私了机构,夺去了衙门权力。

杜中宵听着他们议论当地形势,觉得确实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以柏亭监来看,建立新的制度,包括新的经济、财会制度,已经势在必行。不过自己只是御史中丞,还管不到这些。

韩宗彦道:“其实何止是柏亭监一地。相州同样有铁监,只是学着柏亭监建起来,还没有发展得那么快。这些年来,河东路许多州郡的人都跑到那里,现在也是人口稠密,各种事情丛出不穷。莱芜和徐州因为发展更晚,现在还没有事情。”

王安石道:“治好了柏亭监,其他地方可以别学来。总要选一地先试,柏亭监是最合适的。”

苏颂道:“现在最重要的是官吏不足,地方上衙门根本管不过来。只要补上官吏,其余的慢慢来就是了。朝廷只要抓紧几处官办工厂,把地方上民间的税收上来,还是过得去。”

王安石道:“事情要做,那就一次做好。这些并不是多难的事情,为何要慢慢去改?”

Ps:书友们我是作者安化军,近期由于很多读者反馈找不到读书入口,现良心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几乎能找到网上所有的书,详情请花半分钟时间关注微信公众号"找书神器"(微信右上角点" "号->添加朋友->选择"公众号")->输入:"" 搜索并添加公众号,然后按提示操作即可,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杜中宵道:“介甫这话不对。这些东西都是以前所无,这些年发展起来的。他们到底如何,其实没有人心中有数,只能够慢慢去改。先把不合适的地方改掉,一点一点改变。我们不知道怎么改合适,如果改得大了,说不定就会阻碍其发展。”

王安石没有说话。在他的眼里,工厂已经在那里,地方的情况很清楚,有什么不好改的?

杜中宵却知道,王安石想一下子改好,其实不可能。不要说他,自己有前世记忆,也不知道该怎么管理、规划这些新产业。中国与历史上的欧洲不一样,最重要的是国内市场。只要满足了国内市场,就是巨大的产业,可以影响世界。以本国市场为后盾,再向外扩张,才是正确的道路。而这样做,其实历史上没有先例,必须要自己慢慢摸索。

一秒记住域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