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科幻 > 我的主角要杀我 > 第55章 四十年后的孟子

我的主角要杀我 第55章 四十年后的孟子

作者:宏远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11-05 18:27:33 来源:258中文

庄周不傻,相反,他比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要聪明。

很多次,易承觉得庄周都完全洞悉了自己心中所想,甚至已经逼近了他内心深处的秘密。

这个世界上,还没有谁让他有过这种感觉,庄周是第一个。

不过庄周的性格太洒脱,他对什么都无所谓,对什么都不想追根问底,脱离物外便是他的追求,这让他成为了颇有种艺术家气质的思想者。

即便已经快到不惑之年,他的有些行为依旧像个孩子,他喜欢讽刺,喜欢思考,喜欢幻想,在他的作品里,他用蝼蛄,彭祖,大鹏,鸠雀等等来比喻整个社会的存在,但这世间的桎梏太多,让他达不到一种人的意志极度超脱自由的境界。

所以他是痛苦的,在战国这个时代,在一个所有鱼都围绕着水中执迷的时候,他是极少数能跃出水面看世界的那条鱼,但这也无济于事,跃出水面只是能看一眼,鱼终究改变不了池塘。

三天后,易承离开了,其实不是他主动要离开,而是被庄子撵出来的。

“你这小子太过精明,跟你这样的小子在一起待久了,我也会变坏的,快点滚蛋。”这是庄周最后留给易承的话。

虽然嘴上不近人情,可临行时这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家伙还是送给了易承一本《南华经》,那是他穷尽半生给自己写的作品,后世人也把这本书称作《庄子》。

易承给庄子留下了两镒金子,虽然他知道惠施愿意资助他,可易承还是坚持给他留了些钱,在这个车马交通如此不便的时代,一次离别,往往就是此生不再见,易承记得庄子晚年会隐居南华山,隐居之前总需要花钱置办些东西,留下些钱财,是他能为这位伟大思想家做的最后一点帮助。

之后易承又在宋国游玩了半个月。

与严刑峻法,耕战为王的秦国不同,宋国的民间风气颇为自由,商业繁荣,人民富足,可易承也不得不承认,这种自由的风气,在战国时期,确实打不过以法治国的秦国战车。

怪不得秦国得天下之后,六国遗族和天下百姓都不愿意接纳秦国,一个用武力胁迫天下的帝国,其根基就是不稳固的。

如此,秦国便二世而亡。

历史的脉络其实一直都很清晰,有因就有果,如同人生一般,种下什么因,便会结出什么果,从不会无缘无故的出现什么事情。

在宋国整整游玩了半个月,易承这才准备继续动身上路,打听到孟子现如今正在鲁国讲学,便调转马头,北上鲁国,直奔曲阜。

.....

商丘到曲阜并不远。

如今天下大国四处侵蚀土地,鲁宋两国作为周天子时代并封为侯的大国,如今也沦落成了二等小国。

宋国的大片领土被魏国侵蚀,而鲁国则被齐国侵蚀,唇亡齿寒之际,这两个昔日的大国,如今也只好报团取暖,相互扶持。

所以从商丘一路到曲阜马车只行了半个月便到了。

“公子,公子,前面就到曲阜了。”徐福摇了摇在车厢一角假寐的易承。

“到了,这么快。”易承伸了个懒腰,比起从咸阳到商丘,这一路上的路况实在好了太多。

掀开车帘,易承探出脑袋向前看去,就看到一道黄泥垒成的三丈高的城墙,城门上面,则写着‘曲阜’两个大字。

“这就是曲阜,孔子之乡...”易承探出鼻子,想闻一闻这座城市有没有书香味,结果旁边恰巧路过了一辆拉夜香的粪车,差点把他给熏吐了。

曲阜没有商丘繁华,不过街道上的行人确实都比较斯文,穿儒袍长衫者众多。

“徐福啊,下车去问问,孟轲在哪里教学,咱们过去拜访。”

“喏。”徐福叫停了马车,便走了下去,拦住街上的行人询问,不一会,徐福便跑了回来。“大人,这里的人说孟轲在城北的子义馆授业,不过小的不认识路...”

易承扔出去一串铜板“找个认路的带路。”

.......

在一间不大的厅房中,一名身穿青色儒袍,头系灰色幞巾,留着八字胡的中年人正拿着一本书在讲课。

“周礼国学,分小学,大学,小学者,所学乃为小六艺,分别为礼、乐、射、御、书、数。小学结束之后,学生方可进入大学,大学者,《诗》《书》《礼》《易》《乐》《春秋》为其所学之书,乃是“大六艺”。

如今天下礼崩乐坏,周礼不复,可这小学与大学,却未有改变,今日老夫要教的便是大六艺中的一艺,百年前我儒家孔子先师所著的《春秋》。”

“骈壬,你来告诉为师,这《春秋》从哪位君王起,至哪位君王结束,共历多少代君王?”

一名坐在下面听课的学生,急忙放下书本答道:“回孟师,《春秋》从鲁隐公起记述到鲁哀公结束,历十二代君主。”

“很好,《春秋》纪年乃是以鲁国纪年为准,正是从鲁隐公至鲁哀公,共十二代君王,也是我鲁国的国史之书......”

易承站在门口,看着那个在讲堂上那个滔滔不绝的孟轲,极力回想着自己记忆中的那个孟轲。

可惜这位老兄也跟庄子一样,四十年间相貌发生了太大变化,已经和记忆中的完全对不上了。

四十年沧海桑田,当年的稚气孩童,如今已经变成了可以给人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

“门口所站的是何人呐?”

易承心中正感叹着,没想到屋里正在讲课的孟子忽然朝着他的方向问了一句,原本在厅堂里低头看书的孩童也全都转过头来看着他。

“啊...哈哈,额...小子乃是秦国人,仰慕孟师已久,特不远千里来听孟师授业解惑。”易承挠了挠脑袋道。

“秦国人。”孟轲哼了一声,不过还是有礼貌地道,“老夫现在正在授课,你且进来听吧。”

“喏。”易承这便恭恭敬敬的走进了学堂,在最外面一排一个空桌子前坐了下来。

“下面接着讲课,这《春秋》乃鲁国国史...”

易承已经不记得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坐在书桌前这样听人讲课了,第一辈子在小学初中大学的记忆开始慢慢浮现在脑海,这些记忆很多都已经模糊,不过回想起来,有些片段却又非常清晰,它们汇成了一句话,不断地提醒着易承,那就是他是一个现代人。

想想,差不多穿越过来也有四十年了。而这个世界,也已经从公元前四百年走到了公元前三百年。

孟轲讲解《春秋》讲解的很详细,毕竟孔子他老人家的春秋笔下用的太过出神入化,文字简约,含义隐晦,每用一字,必寓褒贬,行文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事件的看法,但却通过细节描写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了自己的主观看法。

孟轲的儒家理念与孔子一脉相承,也是以仁为核心,推行仁政,所以对孔老夫子在春秋中的想要表达的思想也是极为赞同,因此在讲课时,讲的也都是些仁爱之说。

对于易承这个现代人来说,他对春秋这种记录历史的方式是比较反感的,史官记录历史,那就应该秉笔直书,好的坏的全都一并记录,历史由后世评说,可自己加以修饰,那写的不叫史书,而叫传记。

或者直接叫小说得了。

对于孟子到处推行的儒家仁爱治国的理念,易承虽然不能说他错了,可这种理想化的治国理念,在战国这片土地上,是注定没有市场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