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其他 > 忍蛙的超神征途 > 第210章 僖宗返京

忍蛙的超神征途 第210章 僖宗返京

作者:弥廘01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11-20 14:37:42 来源:258中文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最快更新!无广告!

李晔一说完,就看向几个手下。

唐朝前期是实行的州县两级制,中后期则是道州县三级制。不过跟因为是最开始实行三级制,所以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节度使的权力过大,导致藩镇割据的出现。

李晔说的这个几个副职,除了学政这个职务是他首创外,其他的两个其实都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

行军司马就别说了,按察使则是在一百多年前就实行了。

按察使其实就是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名称临时确定,并不固定。

中宗神龙二年706置十道巡察使,二年一替。景云二年711置十道按察使,均非常置。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改置十五道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肃宗乾元元年758采访处置使改名观察处置使,简称观察使。

李晔说的按察使,其实就是现在的观察使,只是为了不跟朝廷的官职重名,所以换了一个名称而已。

“殿下是不是还考虑过设立一个副手管理民政?”郑畋不禁问道。

“你怎么知道?”李晔有些惊讶。

其实李晔最开始想过设立一个职位负责管理民政,这样民政、军队、学政、监察便一分为四,这样节度使的权力就会大幅缩小,起码不至于掌握一道军政大权。

这个制度跟明清的地方制度有些类似,节度使就成了明清时期的总督,权力虽大,但实际权力被分割,形成藩镇割据也就没那么容易了。

“按照殿下的设想,并不难猜。”郑畋抚着胡须笑着道,“殿下的设想倒是不错,若是增设一人管理民政,那下官觉得这个倒是可以实行。

若是能向其他各道推广,相信消除藩镇割据也不是难事。”

“郑大人有些乐观了,就算是朝廷采纳并向各道推行这种制度,也不是简单的事,那些节度使不会这么轻易的交出手中权力。”孙烨摇了摇头。

“那是自然,不过在山南西道推行却是没问题,这样日常管理也会更加方便。”郑畋显然很赞同李晔的提议。

“不过这种任命,恐怕朝廷不会承认吧?”裴荣担忧道。

“现在朝廷声望日减,而且设置这些官职,相信田令孜等人也乐于看见,应该不会反对。只要田令孜不反对,陛下那里也不会为难殿下,所以问题不大。”郑畋对于朝廷的情况,要比裴荣等人了解的更为透彻。

到了现在,各节度使没少私设官职,像什么留后、副使,多是节度使自行任命,然后朝廷只是发一道圣旨承认而已。

不过这种官职,也就在节度使的管辖范围得到承认,在其他地方,并不被承认。

之所以郑畋这么肯定田令孜不会反对,是因为这几个职位的设立,名义上是在分权。

“既然你们觉得没问题,那本王一道再设立一布政使,与按察使、行军司马、学政同级,享正三品待遇。”

“一切谨遵殿下吩咐!”

李晔设立这些官职,可没有什么几权分立的意思,必须得有一人总览大局,只不过把权力细分开,避免把权力集中于一人身上。

当然现在只是李晔的尝试,这些副职都应该由朝廷任命才是,节度使没有任命权,只有管辖权,这样才能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之所以要设立这几个副手,也有其他原因,比如解决下面各州刺史的晋升问题。

就像杨翰舟,作为李晔来山南西道投靠他最高的两个刺史之一,肖荣就已经升职,而杨翰舟却没有。

杨翰舟是上州刺史,从三品。而在之前山南西道从三品及以上的官职只有兴元府尹、行军司马,还有就是寿王傅。

虽然还有节度使和兴元府牧,但那是李晔的职位。兴元府尹是孙烨,行军司马是裴荣,一个管理兴元府,一个管理山南西道军务,自然轮不到杨翰舟。

虽然说还有观察使、节度副使、留后等,但李晔都没有设立,朝廷也没有任命。至于什么掌书记之类的官职,大多是王府的官员兼任,短时间自然没问题,长期来说却不是好事。

所以李晔就想快点确立下来,并且借着这个机会进行一场改革,完善节度使下辖官职,使之更加合理。

说的更准确点,李晔是想把山南西道打造成一个试点,一个未来唐王朝的地方行政体制样板。

对于李晔的想法,郑畋几人都心知肚明。谁都知道这位寿王不甘心当一个闲散王爷,当然吉王也一样。

现在圣上如此昏庸,朝局如此混乱,这两个已经成年的亲王,心里自然有些想法。等穆王李倚成年后,估计也会动这个心思。

跟吉王在朝中有不少大臣支持不同,李晔的势力在地方,准确来说就是山南西道。

估计田令孜都后悔把李晔贬出中央,在中央,他起码还可以限制李晔的发展。但是离开了中央的李晔,犹如龙入大海一般,根本不受控制。

对于这几个职位,虽然李晔直接任命即可,不过他还是写了一封奏折送到成都。

不,应该送到的时候,李儇已经不在成都了。朝廷已经决定班师回京,长安已经收复,修缮工作也大致完成,留在成都自然不太合适。

所以李儇便决定在正月就回到长安,在长安过上元夜。

至于人员名单,李晔也已经确定。

郑畋兼任学政,这样田令孜那边才不会过于反对;杨翰舟被任命为布政使;按察使则是由王徽担任。

ァ新ヤ~⑧~1~中文網.χ~⒏~1zщ.còм

对于王徽,李晔其实很不喜欢对方,虽然把对方从之前的集州刺史改任为金州刺史,也只是想把对方赶得远远的。集州虽然不大,但毕竟位置关键。

至于让其担任按察使,其实也是为了堵朝中的反对之声。王徽虽然让李晔不喜,但毕竟是当过宰相的人,在朝中还是有些影响力,这样一来,也能让朝中对于李晔放心点。

现在李晔的势力是扩张的有些快,必须先稳下来。

王徽虽然为人刻板,但起码能力在那里摆着,而且不惧权贵,处事公正,担任按察使再合适不过。当然,对方也有可能找李晔麻烦,只要对方做的不过分,他也可以忍着,先让李儇等人回了长安再说。

而且为了让李儇放心,李晔特地拿出了几个刺史的位置让朝中决断。

蓬州、果州刺史之前死于叛乱,目前也没有任命新的刺史。王徽调走,意味着金州刺史也空了出来。当然阆州刺史也空着,不过李晔显然不会把阆州刺史交出来,孰轻孰重,他还是分得清楚地。

一下三个州的刺史空缺,想来也能让朝中安心点。当然,李晔不会同意让田令孜的亲信来担任,要是那样,李晔宁愿自己任命,也不愿田令孜过来插钉子。

之所以让出三个刺史名额,只是李晔为了向朝廷表忠心,证明他没有反意。

当然,他手上也没那么多人。说到底,对于刺史的人选,李晔手下的人还是有些缺。反正各州的兵权都在他的之中,让出几个刺史又有何妨,只要切实推进他的政策就行,其他的就无所谓了。

“陛下,这是寿王派人快马加鞭送来的奏折。”

由于已经启程回长安,田令孜知道自己不能做的太过分了,所以对于李儇的控制也就放松了,一些奏折也都呈交给李儇。

“寿王在奏折中说了什么?”虽然已经到了绵州,但是李儇对于回京并没有提起多少兴致。

田令孜现在把控着朝政,他这个皇帝实际就是傀儡,根本做不了主,回不回京都一样。

“回禀陛下,根据寿王奏折中所说,阆州、蓬州、果州的叛乱已经平定,叛逆也已经伏诛。

念及山南西道没有观察使,寿王奏请设立按察使一名,行观察使职权,由金州刺史王徽担任。

同时设布政使一名,总管山南西道民政;设学政一名,总管山南西道州学、县学以及科举考试事宜。按照寿王所说,布政使和学政形同节度使副手,协助节度使处理日常事务。

除此之外寿王还表示金州、果州、蓬州三州刺史空缺,希望朝廷委任新的人选赴任。”裴澈大声道。

“布政使?学政?这寿王倒是挺会偷懒!”李儇笑着摇了摇头。

在李儇看来,设立这几个职位,就是李晔想偷懒而已。其他节度使都想着大权在握,而这位皇弟,却把权力交给其他人,不是懒是什么?

“寿王可曾推荐合适人选?”

“回禀陛下,寿王推荐杨翰舟担任布政使,推荐郑畋担任学政。三州刺史,寿王并未推荐,只是希望朝廷委任有能力之人担任。”裴澈回应道。

“布政使、学政和按察使就依寿王推荐之人。按察使听着还是不好听,既然是行使观察使职权,那就叫观察使,叫什么按察使。至于三州刺史,诸位爱卿,可有合适人选?

既然提到这事,那就一并处理了,免得寿王着急。”

好不容易有了这机会,李儇自然得履行皇帝的职责,不然田令孜肯定事后就自己决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