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九关 > 283.借款

九关 283.借款

作者:艮屾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1-20 14:39:51 来源:258中文

而面对辽国如此破釜沉舟的态势,宋朝君臣原本十分坚定的开战决心也不由得动摇了起来,无疑所有人都低估了辽国的作战能力以及误估了辽帝国的统治基础,动员两百万的军队上前线,这对于古代王朝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尽管其中杂碎多于精锐,可即便如此,这也远远超出了宋朝君臣们的设想。

原本在他们的构想中,辽国迫于四方的压力必然会对宋国退步,到时候自己完全可以凭借战场上的优势让辽国直接将烟云十六州的一部分土地退还给自己,而对于兵力也不会有任何的损失,这无疑是最好的结果,可是到现在为止,为了应对辽国在宋朝边境上的大举进攻,宋朝不得不将许多百姓也开始武装起来,以此防卫整个边境,其数量之大,已从原本的百万之众,扩张到了现在的一百五十万左右,这单单只是前线部队而已,为了给这些军队充足的食物,沿运河两岸无数的造船厂不停的制造着新的船只以运送不断扩大的物资需求,到现在为止,宋朝的国库早已经是损失殆尽,空的老鼠都能在里面乱钻了。

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情况,战争打到这个地步,不少人都开始发起了呼吁停战的行动,尤其是在民间,不少人深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被征召入伍的对象,纷纷开始联名上书,还有的则直接将联名信投递到了不少支持他们的报馆之中刊登了出来,这一下子,原本只停留在河北地区的陈抗活动一下子蔓延到了整个天下,一时之间,徐清、范仲淹等朝堂重臣的压力猛然倍增,所有人一上朝,基本都如同后世的国宝大熊猫一般,黑着两个眼眶,全然一副被掏空的样子。

“岂弟,当初你创造报纸之时,可曾想过会有此等结局?”

范仲淹看着徐清一脸苦笑的说道,几个月前报纸刚刚大行与天下之时,范仲淹也不由得参了一脚,当然,他之所以会进入报纸行业中来,倒并不是为了钱,毕竟以他副宰相的身份来看,他怎么也不会到缺钱要靠做生意来弥补,他之所以会创建报纸,完全是为了给那些报考无门的落魄士子们找到一点活干,用他们的文章来换点钱,算是接济他们了。

不过随着范仲淹报纸的发行,在文学水平的欣赏上,自然是无出其右的,所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随着四期报刊的刊印,许多比较高级的文人士子们纷纷开始放弃了徐清自己出版的《韵社》,而是改读起了范仲淹出版的《文社》一时之间倒也是赚了不少钱,范仲淹便拿着这些钱给了作者们一大笔的稿费,至于剩下来的钱,还自己搞了一个文学奖出来,一年一评,只要能够拿到文学奖的前三名,便能成为《文社》的签约作者,并且获得一大笔的奖金。

范仲淹之所以这么干,本意是想要培养一些会写文章的人才能够安安静静的写文章,可他这样的做法却瞬间让许多其他报社的优秀作者们开始改换门庭,这直接导致其他报社的品质开始飞快下降,而范仲淹的报社盈利开始快速提升,毕竟谁都喜欢看好故事好文采,而范仲淹的报纸既有文人骚客喜欢看的东西,也有普罗大众喜欢的玩意儿,自然就受到十分巨大的欢迎了。

这一件事当时在整个汴京都传为美谈,甚至让徐清都佩服不已,给文学作品专门开设奖项这种事情,他自己都从来没想过,而千年之前的范仲淹却自己想了出来,不得不说文豪就是文豪,只要给他点灵感,便能创造出徐清也意想不到的东西出来,后来徐清等人也纷风创建了自己报社的文学奖,这才让不少的作者开始回流,报社的成绩也才稳定了下来,而经过这一次的调整,也让作者与报社之间的利益分配发生了变化,报社从原本的绝对强势方变成了甲方和乙方之间的关系,虽然仍旧占有一定的优势,可已经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对作者们予取予夺了。

而不少的作者也因为自己出色的能力,从原本给一家报社工作开始发展到给好几家报社提供文章,到最后甚至有些作者直接用自己的钱去出书,反响也甚好,一时之间,报纸的功效和利润开始被大众广为接受,可谁曾想到,只不过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原本给他们这些士大夫带来无数利润的报纸却转眼间成了那些士子们讨伐自己的工具了,徐清想到这里也不由得苦笑起来。

当时将报纸带到宋朝的时候,徐清虽然也想过这些报纸会不会成为反动派的利用工具,可是当时因为报纸业实在是超出了徐清预计的红火,并且这些红火都是由类似故事、文章、策论、八卦之类的报纸所带起来的,并没有什么民生、事件之类的报纸,所以当时徐清也没放在心上,对此也没有什么专门的法律来管理这突如其来出现在世界上的上百中报纸,这一下突然之间被这些底层士子用报纸给将了一军,徐清的心里自然很是不好受。

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体会到,什么叫做一人一口唾沫能淹死人的感觉。

万民汇聚的压力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有些大,而那些原本被他们压制的死死的士绅们,此时也仿佛是闻到了腥味儿的鲨鱼一般,不停的搅动着地方上的风云,此时正是秋季,万物丰收的季节,本应该借着这段时间来补充国库以此来支付军费,可这些可恶的劣绅却仗着自己在本地的力量,拒绝向衙门支付自己应该支付的税款,还将粮食以人工稀少,收割速度慢为理由迟迟不上缴,这种无赖的做法让整个中央朝堂的人都恨不得把这些人抓起来凌迟处死,可是实际情况却让他们不能那么做,这种感觉简直是欲仙欲死。

“陛下,臣早就说过,不应该这么快让乡人进入县城谋生,以免引起乡绅不满,可某些人就是不听微臣之言,以为自己手掌大权,可以予取予夺,看看,现在变成这个样子,这接下来的仗,该怎么打啊?”朝议之时,一旁一个官员大声的说道,很明显,这番话就是用来讥讽徐清的。

他一说完,不少人也纷纷站出来附议,徐清转过头来向着后面看去,发现这些人几乎都是一些年轻人,三十多岁,官阶也在五六品之间,其中还有几个徐清认识,大多都是原本保守派的人,这几个人大多出生于本地的大家族之中,从小锦衣玉食,长相上也比周遭沉默的年轻官员要潇洒了许多,看上去也年轻了许多,顿时知道他们这番话是早有预谋的,不过久居官场之上,徐清早已经是个老油条了,这样的话自然不会对他有什么威胁,他很是严肃的站了出来,向着赵祯行了一礼之后,便转过身对着这几个跟他岁数差不多,可地位却有天壤之别的后生说道:

“呵呵,后进晚辈,此乃朝堂之上,天子御前,如此大声说话,口含讥讽,是在藐视天子么?”

徐清的这句话顿时让那开口说话为首之人的嚣张气焰消失了不少,面对皇帝,他刚才确实是太得意忘形了,不过虽然气势收敛了不少,可是此人却依旧很是嚣张,显然在他看来,通过这件事情,是能够搬倒徐清的,而搬倒徐清的人,自己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那一个,宋朝的官僚体制,完全可以看做是一个尖子塔,越上面人便越少,一个萝卜一个坑,若是徐清他们不退出,下面的人便也上不去,而在这位年轻人看来,他显然是能够上去的那个。

至于他为什么会有那么强定的意念,徐清就不知道了,或许是因为两个人岁数差不多,而徐清则已经位居副宰相,太子少师的地位了,而他还是一个六品谏官所以才会对徐清产生这么庞大的嫉妒之情也犹未可知,不过他显然用错了地方,这也是富贵家庭出来的官僚经常会犯的错误,还没等他开口反驳,徐清便说道:

“至于你刚才所提出的问题,我现在就可以回答你,庆历新政并非我一人之所求,乃是天下万民之所求,我等所做之事,也是顺应天下之为罢了,也正因为如此,新政以来,天下万民才会愈发拥戴陛下,此非天赐之,实乃奋进所得。

而那些土豪劣绅,霸占土地,拒绝朝廷调令,乃是题中应有之意罢了,无论我等给不给他们劳工,这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割麦子的人到了,还可以说麦田里有虫灾,虫灾不行还可以说有一片农地被烧毁了,想要找一个借口还不容易么,这位大人,我想你应该很清楚吧。”

“哼,徐大人,汝所说之事,下官一概不知,吾家自古以来便是诗书传家,从未做过偷鸡摸狗之事,还请大人不要妄自猜度,再言,无论大人说的对也罢,错也罢,现如今国库空虚,无钱打仗,而前线兵事也是连绵不断,现在该做的,不是去追究谁的责任,而是去解决眼前的问题,大人贵为三司使,难道就没有办法,只能纠我等下官的错么?依下官之见,还不如早早与辽国停战,休养生息来得好。”

“本官自然不会像大人一样只会责难而不会攻歼,试问这位大人,此时若是向辽国求和,辽国会答应么?两百万的军队,我等用航运尚且力不能支,辽国境内所运物资皆有劳夫完成,其难度,十倍与我朝,所损耗必然也是十倍以上。

如此重大的损失,岂是区区一个和平便能解决的,若是辽国真的答应了我等的求和,必然会让其国内引发暴动,到时候生灵涂炭之景,难道辽国君臣就想不到么?他们唯一拯救自己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打败我们,然后将辽国的损失放到我们宋朝的头上,让我们来偿还他们所需要支付的财产,只有如此,他们才能安然度过这一切。而你觉得,我们应该答应这一切是吗?”

徐清看着那官员笑着说道,心里却在想这些人未免也太过于嚣张了,此时战争胜败,已然不是一姓之尊荣,而是事关整个天下的未来,在这个时候,竟然还想用这种话来逼迫皇帝搞停战,这简直就是想要再一次重蹈五胡乱华之覆辙。

“那依大人之见,我等该如何应对,继续开战,然后向百姓征税么?”那官员被徐清那么一说,顿时面红耳赤起来,旁边原本支持他的人也纷纷有些犹豫起来,他们本来都是仗着家里有钱,所以在到汴京之后便纷纷流连于烟花巷中,自然而然便碰到了,几番交谈下来,对于自己的郁郁不得志便也是颇有相互同心之意,一来二去的,自然就成了好朋友,论起家庭背景来,自然是数一数二,可在才能上,却是非常的普通,并且还很桀骜,一遇到像徐清这样的实干家,顿时像是被扎破的牛皮一般,有些气馁了下来,唯有这首先开口的人抹不下面子,继续开口说道,家中与其家族有所联系的人不由纷纷低下头去,一副不认识他的表情。

徐清则开口说道:“自然呢不能向百姓征税,农业新政伊始,若是此时加税,必然会让百姓怀疑朝廷新政的目的,无异于是作茧自缚,更何况我朝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我等想要钱,除了农业上收税之外,还有其他的办法可以调剂金钱,以便作战之用。”

“徐大人,是想要向银行借款么?“这话并不是那年轻官员所说,而是包拯开口说道,徐清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大宋银行之中,现今存款已有三亿贯左右,我等借款四五千万贯并不会有什么大碍,这样一来,既不用增加农税,又可以继续跟辽国打下去,何乐而不为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