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九关 > 377.改革官制

九关 377.改革官制

作者:艮屾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1-20 14:39:51 来源:258中文

而对面如此多人的反对,徐清心里也是有些忐忑起来,他对于这个位置倒是并没觉得自己坐有什么问题,毕竟对于皇帝位,他自己也不是很感兴趣,再加上原本继承自己衣钵的长子都已经成为了驸马,远离了政治中心,自己就算是权倾朝野,也只不过是一代而已,等到自己老来凋零之后,这朝堂之上自然有新人来掌握,自己根本无法做出什么对朝廷不利的事情来。

可自古以来权臣便遭人记恨,即便什么事情都不做,也会引来无数人的窥伺,对于这一点,徐清再清楚不过,韩信之死、周勃之灾,皆是如此,他们有反叛之心吗?无人知道,但最后皆因此而死,处在了这个位置上,遭人记恨乃是天经地义之事,毕竟权利太大,谁都想做,你不下来做不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搬倒你,而皇帝对于权臣又天然的有所恐惧,这样一来自古的权臣自然都没什么好下场,对此徐清看的十分透彻。

所以面对群臣汹汹的建议,徐清也只能上表拒绝了皇帝的认命,并且说自己德行不够,不能拥有如此大的权利,恐陷天下苍生于不利之中,算是推辞了赵昕的意思,不过风雨显然没有那么快过去,赵昕对于自己这道命令,早已经想过了无数次,此时的徐家和赵家已然是随着徐宁和慧真公主的结合,联系在了一起,让徐清当宰相,赵昕不是没有顾虑,毕竟徐清在民间的威望也好,在朝中的势力也好,若是让他当宰相,其势必然要比宋朝立国以来任何一位宰相的权力还要来的大,只要认命,即便是自己以后若想要罢相,也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若是放在徐宁与慧真之前,赵昕是怎么也不会答应的。

可随着这两个人的结合,赵昕对于徐清便已经完全放心了,因为赵昕了解徐清,自己的这位老师可谓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尤其是对于自己的孩子,那就更是宠爱有加,简直不像是父亲,倒像是兄弟一般,现在徐宁成了自己的姐夫,若是徐清想要反叛,则徐宁必然会加以阻止,面对自己的儿子,徐清必定会有所犹豫,除此之外,自己与他八年的师生之情,自己与他幼子的兄弟之情,有了这些感情在,只要自己在,徐清就不会有所动作,这是赵昕所相信的,并且没有了政治上的传承人,徐清即便势力再大,对于赵昕来说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而对于权利这一点,赵昕则是受到了徐清的思想影响,对于把所有权利集于皇帝一身这种做法本来就不是特别的看好,自古以来,多少的皇帝废除相权,加重皇权,最后皇权一时无两,可国家的实力却越来越衰败,可谓是为了一姓之尊荣,将整个天下踩在了脚下,对于这一点赵昕有深刻的认识。

当然,作为既得利益者,有清楚的认识,并不代表会有所行动,历史上有很多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知道困难是什么,甚至连方法也掌握在心里,可是终究不会去做,为什么?就是因为利益在灾难爆发之前不会损失,所有人便尽量往后拖延改革的施展,希望能够多赚取一些利益再进行改革,人人皆如此想,最后国家灭亡的事情,实在是历历在目,赵昕虽然也知道着一些,可让他去下决心削弱皇权,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直到工人运动的爆发,让赵昕彻底看清楚了皇权过于集中的危害就是百姓失去了控诉的权利,最后导致他们的愤懑只能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宣泄,而不是采取更加文明,更加少损失的办法来解决,而想要给百姓控诉的权利,就必须要让地方政府掌握更大的权利,让他们可以根据当地百姓的意见就近实施改革,以当地的风土人情作为参考进行改革,这样的改革就不会像现在一起,完全是粗旷型的改革方式,要搞工业化,全国都搞工业化,有些地方明明不适合搞工业化也硬搞,到最后工业化没搞成,还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除此之外,皇权过度集中之后,也导致皇帝的权利过于庞大,宰相根本就没有制衡的能力,皇帝想要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也根本不需要顾虑其他人的感受,这件事情原本在赵昕的眼中无疑是天经地义的,可随着工业化的进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开始提升,他们希望自己的夜生活能够更加丰富多彩,他们希望自己出远门的时候不被路上的土匪抢劫,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一个干净的环境,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住在漂亮的小洋房之中,他们希望自己得病了可以看得起病,他们希望自己能够给孩子付得起昂贵的教学费用。

他们希望工作之余可以有假期去旅游,他们希望自己的城市可以多建一些图书馆、博物馆来增长见闻,他们希望这个社会可以提供他们更多的工作机会,他们希望这个社会可以多听听他们的意见,他们希望这个国家能够有自己的一份,他们希望这个国家不再用暴力针对自己的人民,面对人民如此多的需求,对于统治者的要求自然越来越高。

这时的皇帝已然不像原本的皇帝一样,只需要坐在高高的御座之上,淡然若定的指挥着一切就可以了的,当这种种的社会矛盾摆在桌子上的时候,即便是再圣明的天子,也根本处理不了如此众多的事件,所以他必须要分权给自己的宰相。

这其中的道理就很像现在的政府和以前政府之间的差别,看看我们史书中记载的以前的政府,一个县里的官员,最多就只有县令、主簿、县丞这几个官而已,三个人可以说就决定了一个县里面所有的事情了,而现在呢?一个县里面拥有多少的官员?县长、县书记、副县长、人大、政协、教育、公安、司法、纪委、环保、卫生、国税、地税、商税等等,大大小小的官员不下百人,这便是现代政府和古代政府之间的区别。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也越来越强,皇帝即便是学究天人,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过目不忘,也根本不可能处理如此多的学科,其中一些东西就必须下放,这里的下放,不仅仅是把皇帝的权利下放给宰相,还是把中枢朝廷的权利下放给地方。

这其中的道理也很容易理解,在以前农业时代的适合,无论是沿海的郡县,还是内地的郡县,又或者是靠着河流的郡县,一个地方官所需要负责的事情无非就是梳理水渠、巩固河道,同时收粮收税,劝进农桑,这便是他们的工作,即便有变化,变化也十分的小,可是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商品产出以及人们职业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地方政府的要求便也越来越多。

一个山地为主的郡县跟一个靠海郡县的管理方法必然是要不一样的,可是在宋朝的体制下,地方官的权利微乎其微,即便是收上来的税,除了给衙门里的人发工资之外,剩下的钱全部都要上解朝廷,然后由朝廷统一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当地的衙门甚至连管理的权利都没有,所有钱财的征收都由三司派出的人马来管理,没有了钱,地方上的衙门自然也就没有了权,有些有识之士想要做些什么,也是徒呼奈何了。

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放权,皇帝的权利下放一部分给宰相,让宰相可以更加自由的处理政务,尽情的施展才能,然后把中央的权利下放到地方,让地方的财源更加充沛,以此来依照自己的优势来建立新的商业模式,要想做到这一些,扩大宰相的权利是十分有必要的。

所以下放权利已然是必定的事情,无论是谁,赵昕都会那么做,若是没有徐清他也会交到另外一个人的手上,这不是任何人能够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的改变才决定的,若是不交,天下事务日渐繁杂,就会全部由皇帝一个人来处理,大臣们只能做一个部署,决议还下皇帝来下,那么皇帝不被累死就是国家大小事务都会拖延许久,办公效率极度低下,这便是唯一的后果。

其后甚至会引发更大的叛乱也说不定,而人类的历史也几乎是这样走过去的,在英国这个世界上最早工业化的国家,最开始的时候皇帝还有征税、开战的权利,后来随着社会制度的复杂化,权利开始进入议会,皇帝成为了橡皮图章。

这种情况持续到二战之前,再然后随着二战的硝烟散去,第三次工业革命降临,人类的社会组成模式变得更加复杂,议会之中的上议院便失去了权利,下议院开始掌握大权,可以看出,每一次的技术革命,在政治上导致的结果就是掌握权利的人变得越来越多,中国也是如此,最开始的时候掌握权利的人很少,地方上更是没有什么权利,无论做什么,都是参照中央的计划来执行。

而到了后来,地方上的权利开始逐渐扩大,直到现在五险一金之类的社会制度也可以根据当地的社会发展来进行变革以更好的发挥市场经济的经济发展,这一切,都是因为公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所导致的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下至上的一次次潜移默化的改革,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

既然如此,当然是徐清这个老师他更为信任了,毕竟徐清是一直看着自己长大的,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亦师亦友,把权利交到徐清的手上,总好过交到别人的手上,所以他当然不会因为徐清的拒绝而放弃,在第二天,赵昕立刻便重新下达圣旨,任命书中一字不变,这一道圣旨之后,反对的声音小了很多,显然,所有人都能通过赵昕的这一个动作看出,赵昕是真的要把权利交给徐清了。

不过徐清还是表示了拒绝,不过这一次的拒绝就不是那么干脆直接了,中国古人讲究谦逊,像这类重大的人事任命,自然不能争着抢着去接,不然就会给人一种不太好的观感,觉得你这个人是个官迷,徐清自然也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第二次拒绝了赵昕,随后赵昕又发布了第三次圣旨,昭告天下任命徐清为宰相的消息,这一次徐清终于没有再拒绝,同意了赵昕的意见,正式成为继范仲淹之后,大宋朝的宰相,官居正一品,紫袍着身,领太师衔,为天下重臣之官宰。

任命徐清之后,徐清在第二天的大朝会上便正式宣布自己的政治使命,其中第一条就是改革官制,如今的官制在徐清看来,权利太过分散,且散官太多,无权之官也太多,这些人大大挤压了朝廷的俸禄,且并不会对宋朝朝廷的运转有任何的好处,只会降低朝廷的运转能力,这在徐清看来,简直是非常糟糕的一个制度了。

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朝廷之中的事务也是日渐繁杂,可是朝廷中枢之中的部门还是以六部为主,最多再加上枢密院、三司使以及徐清自己创立的农业部和教育部而已,这样的结构对于现如今的宋朝来说无疑是非常单一的,多出来的那些新的机构、职业、行当基本上没有人去管,又或者是多个部门同时进行管辖,这直接降低了朝廷的处世效率,也让社会的矛盾频发,这些事务都需要朝廷能够赶紧拿出一套新的政治制度去处理,这不仅仅是徐清和赵昕两个人的想法,也是满朝诸公的想法。

毕竟社会上要是出了什么事,皇帝总是要找人背锅呢,宰相当然是最佳人选了,宰相自然不愿意背锅,自然也要找其他人背锅,来减低自己的罪责,那么最后这锅就会甩到他们的头上,对于这些各部门的首长来说,自然是痛苦不堪,每每社会上出了什么事,就立刻胆颤心惊,害怕扯到自己的身上,所以他们也迫切的希望改革,只是该如何改,却是意见纷纷,没有什么定数,现在徐清想要改,自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大家都想知道,这位大宋的肱股之臣到底会进行怎样的改革,来让这个朝廷能够更好的运转起来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