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九关 > 第864章

九关 第864章

作者:艮屾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1-20 14:39:51 来源:258中文

不过这样取消粮食收购政策,自然会对农民造成很大的损失,原本他们种多少粮食都由国家统一收购,根本不用担心粮食卖不出去的问题,而如今,粮食政策收紧,从今年开始,朝廷以及个地方的粮食收购将限定规模,而不再是无限制的收购,且收购价格根据市场价来决定,而不是朝廷单方面定价,通过这种方法,一来是减轻朝廷的压力。

因为市场上的米价往往都十分便宜,有了东南亚和南亚这两个大粮仓,再加上宋朝发达的航运业,粮食的价格是十分低廉的,所以很多宋朝本土的农民,在种出粮食之后,往往不直接卖给收购商,而是卖给朝廷,因为朝廷是按照自己定价来买的,与市场价并不同步,因此很多农民便把所有种植出来的粮食都卖给朝廷,然后朝廷在卖这些粮食的时候,为了符合市场上的规律,就只能由政府补贴,来把米价压低,等于是朝廷在做亏本买卖。

以前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要补偿农民,在工业化的进程之中,徐清曾经对农民收取过很重的税,以让朝廷可以有更多的钱来进行工业化,也就是用农业赚来的钱去养工业,一直到殖民时代开始,由农业的钱养工业变成用别人的钱和人来养宋朝的工业,因此农民在那几年里,确实是吃了不少的苦头,所以之后的粮食政策都是偏向于农民的,等于是由朝廷出面,统筹粮食方面的东西。

但近几年随着化肥的出现,以及东南亚和南亚粮食的丰收,市面上的粮价越来越低,在古代的中国,能够吃得起白米饭的人那都是城市中的中产阶级,那是少部分人的特权,大部分人吃的是小麦,或者是带着糠的黄米,毕竟在古代米是十分珍贵的粮食,同时剥壳也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

而现在粮食的丰收以及剥壳由殖民地人所取代,几乎所有宋朝的老百姓,吃的都是粳米,细面粉,甚至还有人因为吃的太好而得脚气病的,可以说生活质量是大幅度提升的,而其背后的原因便是米价大跌,导致大量的人民可以吃得起粳米,而不再是粗粮,但这对于朝廷来说不是好事,因为朝廷收购粮食的时候,还是按照原价来收购的,所以米价崩跌,对于朝廷来说自然是一件亏本的事情。

以前还能做,但化肥出现之后,朝廷自然是不愿意再做,也没能力再做了,所以这一点必须要改,同时粮食的大范围种植,朝廷的统筹收购,也让退耕还林成为了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许多农民占据着土地便不愿意退耕,相反还有很多人私下开荒,拓展自己种地的面积,这些都是朝廷所禁止的行为,也逼迫朝廷必须要改变如今的粮食政策。

而且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朝廷只收购战略粮,这些粮食能够保证宋朝在灾年的时候可以赈灾,在战争年代的时候,可以养活前线的士兵超过五年以上的时间,除此之外的所有粮食,都交给市场来解决,这样一来,粮食的价格就会进一步的下降,许多原本吃不起米饭,面粉的老百姓,也将能够享受到粳米的味道,这对于民众来说显然是一件好事。

同时便宜的粮食也能够发展起更加完整的酿酒行业,在宋朝很多酒都是用米来酿造的,但因为米价昂贵,所以酿酒自然也成为了一项奢侈行业,但随着米价的下降,喝酒这样生活中的小情趣,也慢慢进入到寻常百姓家中,成为了茶余饭后,人们休闲生活的一部分。

但农民对此显然很不满意,尤其是自由民,大地主们虽然损失也很大,但他们毕竟是大地主,家里有权有势,种地其实也不是他们的主要营收,他们大多数还有副业,甚至副业要比他们种地更加赚钱,还有一些则是士族的亲族,自然就更加不用担心粮食的问题,到时候自然可以通过管道把这些粮食卖到适合的地方去,赚取一大笔的收入,粮食政策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要知道宋朝朝廷的粮食收购价格虽然高,但有的地方粮食价格要更高,比如金国和辽国,在这两个国家,宋朝的粮食是很受欢迎的,就像日本米往往要比中国自己的米贵一些,全世界也大抵都是如此,而一般小老百姓自然没有能力把自己家的米卖到其他国家去,而这些大地主们自然有自己的通路,相比起朝廷收购,卖到这些地方,粮食所能够得到的利润将会是两倍到三倍左右的利润,所以他们自然是不害怕的。

而对于自由农民来说,朝廷的政策无疑是晴天霹雳,让他们所有人都傻了眼,继而是无限的愤怒,他们显然不会理解朝廷的这项政策给国家带来了多大的负担,他们只觉得原本属于自己的利益突然之间被剥夺了,他们将和其他国家的农民一起争夺宋朝这个大市场的时候,他们自然无比的愤怒,但朝廷的态度也十分坚决,对于所有愤怒的承情,听过就算,根本就不当一回事。

因为徐清已经下定了决定,要刨除掉这个历史的累赘,不能再让国家造成这么大的损失,第二点则更为重要,也有些不近人情,那就是城市要城市化,那么农村一定要牧场化,如果农村中到处都是小农民,几亩地养活一家人,那么他们就不愿意到城市里面来工作,而是会惦记他们的土地,所以徐清通过这种方法,来让他们这些小农民无法赚取超过去城市打工的工钱,从而让他们自主选择去城市里工作。

当然,朝廷也不会太过于损害他们的利益,毕竟有了殖民地剥削的宋朝,不用像现代许多后发国家一样,为了崛起只能剥削自己的本国人民,积累最原始的资本来进行工业化,作为前现代国家,宋朝有大片的殖民地可以剥削,从而转嫁工业化所带来的痛苦,本国民众根本不用那么辛苦。

对于这些土地,可以由暂时由朝廷出面,联络当地的大地主来进行出租,这些土地将交给大地主们来耕种,然后大地主们每年给这些小农民们一些钱,作为租地的钱,而这样一来,农民们可以获得一部分的收入,进城打工或者开小饭馆,小摊之类的又能赚钱,而地主们对此也很乐意。

这几亩地在小农民的手里只能养活这一家人,可在地主的手里,他有拖拉机和一大堆的农业生产工具,凭借这些工具,他只需要一个人就能照看几十亩的地,所得收入自然要远远超过租地的花费,而这对于朝廷来说也是最好的选择。

这也是徐清给士族们的一份礼物,在此之前,让资本家们进入士族的队伍,虽然之后徐清改了许多的条目,也让士族们占据了不少的好处,但依旧很难让所有士族全部满意,毕竟在他们的眼中,士族应该是崇高的,怎么可以跟铜臭味沾染在一起呢。

而这一次的农村粮食政策的改变,也让许多士族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许多自由民几十年都不愿意出售自己的土地,而如今他们虽然没有卖土地,但也总算是租给了他们,一块地他们完全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徐清的这一招,可以说是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土地,而土地就是财富最直接的来源,徐清这么做,虽然并没有刻意的要讨好谁,但他的作为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士族们看他也终于又顺眼起来,而不像是刚开始的那会儿,怎么都觉得很别扭。

将农村人口减少,扩大城市人口,这一招显然有着很大的成效,许多农民在看到农村种地无法赚取过高的收入之后,许多举家就搬到了城市里,开始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当然,在这过程中,民间也会有许多反对的浪潮,但朝廷这几年积威很重,一般百姓还是不太敢反抗的,更何况朝廷给出了退路,只要他们照着朝廷的方针走,生活只会越来越好,而不会越来越坏。

且朝廷还对那些有可能爆发动乱的地方都进行了十分严密的监视,以保证这些地方的动乱不会扩大,因此虽然在局部地区有些骚乱,但大体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太过于严重的地方,可以说徐清的这一项政策还是比较成功执行的,虽然在过程中也有一定的不愉快,地方官员也多次递表希望朝廷不要用这种方式,这会让民众对于朝廷不满的,但徐清还是执行了。

因为在他看来,如果持续这么下去,对于这个国家便是不好的,每年的粮食收购何止上百亿贯,最后卖出去每年几乎都要亏损十七八亿贯,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一百三十亿贯左右,十分之一都在粮食政策上亏出去了,这朝廷还怎么维持,因此这些问题,朝廷是必修要解决的,自己只是正好在这个位置上。

当然地方官有地方官的考量,但作为整个国家的首脑,他必须要综合全局来进行思考,而不能单单只思考农民的想法,整个国家的布局都必须要全方位的顾到才行,而对于省下这接近二十亿的财产,首先其中一部分救助农村孤寡老人和弱势群体,这些人原本依靠耕地能够生活,而如今粮食价格下跌,他们又不像年轻人一样可以去城里工作,若是只靠着那几亩地,生活水平自然会下降,因此这些省下来的钱自然要有一部分用在这些孤寡老人和弱势儿童身上。

原本这些儿童的父母都陪在他们的身边,而如今因为政策的缘故,他们的父母都去城里打工了,孩子自然就留在农村,在这些农村,一般父母都会把孩子先放在农村,等孩子长大到要读小学的时候,再把他们送到城市里来,还有一些则是要等自己买房之后,才会把孩子接过来,在此之前,孩子就只能在农村生活。

政府的政策让孩子们失去了亲情,朝廷自然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补偿,虽然感情和金钱之间不能划等号,但有关怀措施总比没有要好,所以在财政预算上,就特意拨出一笔钱来专门组建养老委员会,以及养老院和老人活动中心,来让这些老人可以在生活上多一些乐趣,同时还对他们进行补发生活经费,每人每年三贯钱,虽然不多,但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却是足够了。

而对于小孩儿,则是在农村拨款允许他们搭建足球场或者是篮球场,以让孩子们可以有一个活动中心,同时在农村里建设一个广场,给留守的村民们一个玩乐的空间,这些钱综合起来不过十亿贯左右,与省下来的钱相比,不过一半而已。

而剩下的钱则投入到新兴城市的发展中去,这些城市周围近郊的土地需要收购,许多路面需要平整,还有随着城市的扩大,许多公共建设,如美术馆,现代艺术馆,文化馆,地方历史文物馆,外国文物收藏馆,以及各式各样的歌厅,音乐厅,舞蹈厅都需要进行修建,这些都是公共建筑,自然需要朝廷和地方进行拨款,这些省下来的钱大多数都投入其中,以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质,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

在农村你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在城市里,丰富的夜生活,能够让你一夜不眠,而城市中各种各样的文化设施,也能提升你的生活品质,同时在工作的地方,朝廷都会成立扫盲班,以帮助许多不识字的人,认识最为基础的汉字,从而可以读懂报纸,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这些都能够让城市对于人的吸引力得到提升,这就是十亿贯的主要花费。

当然,单单十亿贯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宋朝才会改革税制,希望从商业和工业以及海洋贸易中得到更多的税收,以支持城市的发展,在现代,中国最开始的粗矿式发展,导致中国的gdp虽然越来越高,但中国的城市也几乎是千篇一律,大家长的都差不多,但徐清如今要做的,就是每个城市必须要有每个城市自己的特色,这自然就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