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两个人的游侠 > 第570章 571.基层考试

两个人的游侠 第570章 571.基层考试

作者:想要好好画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1-06 14:58:57 来源:258中文

任何计划在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之中,都需要十分小心谨慎的处理,徐清只负责最终的决策和掌握整个国家的大方向,至于具体的事情还是需要交由基层去处理的,这也是为什么基层干部这么重要的原因,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很多领导人都非常的智慧,他们深切的明白这个国家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但坏就坏在这基层上,一个国家,光是顶层建筑优秀是没有用的。

中国历代以来,科举取士只是让他们当官而已,但对于吏员却没有什么太大的要求,很多吏员甚至是世袭的,这在宋朝更是非常常见,所以导致县令往往在一个县里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权利,因为这些县令都是流水,几年一换而已,所以对于自己的行政治理也不是特别的上心,即便上心也是专注在经济发展上,以此来让自己离开县城,往上爬而已。

这些吏员有的时候才是这些地方衙门真正的地头蛇,毕竟他们没有参加过科举,所以一辈子也只能在这一个地方工作,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往上爬的心思了,这些人往往在地方上拥有巨大的权利,他们的好坏也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根基到底稳不稳固。

而事实便是这些人所组成的基石,实在是有些靠不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从来没有千年的王朝,但却有许多千年的家族,这些家族便是依托着一代代的吏员、官员的传承,慢慢形成的,这些吏员在当地拥有很强大的影响力,他们之间互相联姻,变成地主和乡绅,然后通过考试,慢慢把自己的子孙送进官场,从而成为当地十分强大的士族,这就是吏员的厉害之处。

别看他们地位十分低下,但是根基却非常的深厚,为此,徐清想要把他们铲除掉也是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他一上来并没有立刻将这些吏员全部裁撤,然后换上科举的人才,以此来加强底层官吏的素质和加强朝廷对于地方的控制力,而是先选择进行工业化,让地主的能量减弱,然后再慢慢开始对他们这些世袭的吏员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动。

不然要是直接动手的话,这些吏员可是掌握着整个宋朝将近一半以上的土地,而在古代,掌握了土地,便也掌握了人口,在地方上是如同土皇帝一般的存在,如果直接攻击他们,为了自己的权益,指不定他们会做出什么事情来,所以开启工业化,将他们手中的人力慢慢抽出来,如此再施行改制,便要容易的多了。

面对一群有钱的地主和面对一群有人的地主,徐清还是觉得前者比较容易对付,再有钱,对于造反来说并没有任何的益处,更何况朝廷也趁着这个机会组建了新式的军队,地主阶级想要抗衡,显然短时间内是不可以的,而徐清的改制也不是那么的血腥暴力,而是一步步慢慢来,这就让许多人并不是那么的难以接受。

而地主们的心也是不齐的,很多人从工业运动中赚到了足够的钱,对于权力也就不是那么的向往,而还有一些人则是家里有人当官,既然能够通过科举制度继续往上爬,又何必纠结一个吏员呢,所以大多数的地主阶级也就失去了反抗的想法,再加上精锐部队在侧,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了。

更何况徐清的改革官制是很温和的,他并没有直接把这些吏员的权力直接剥夺,而是通过开设新衙门的方式,让举人和进士们,还有大学生们进入到衙门办公,以扩大公务员队伍的方式来慢慢改造这支底层公务员队伍,这样一来,吏员们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反驳的理由了,然后等到这些吏员年纪大了退休之后,便把他们的位置交给有一定经验的举人、进士和学生们来担任,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手段来把权利收拢到这些有才能的官员手中,开始慢慢把吏员和官员之间的藩篱打破。

而这一点,这些世袭的吏员们也没有反驳的理由,除非他们能够证明自己的儿子比这些举人和进士以及学生要优秀的多,如果他们真的能证明,徐清并不介意让这些家族继续担任这个职位,世袭罔替,但事实是除了极少数家教极严的家族之外,大多数都是一些普普通通之辈,跟这些就经过科举考试以及高考出来的人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所以最后通过这种方式,慢慢的进行换血,从最底层的吏员,慢慢到捕快、县尉之类相当于后世局长之类的官职,全部开始变成官员制度下的人物,而底层的衙门公务人员也慢慢开始由部门自我推荐,开始变成考试进入。

把科举制度普及到基层公务员队伍中,让更加有才华的人来担任公务员,这就是徐清的想法,对于科举制度,他并不反感,之所以后来科举制度在中国臭了大街,主要原因是明朝之后,以八股取士,重文章而不重实际,这才变成了无用之学,但这并不表明科举制度是错误的,起码他在一个不平等的时代,给了普通老百姓一个可以登龙门的机会,这在欧洲、日本是根本不可能有的,中国做出了这个发明,可以说是对整个世界都有着巨大的贡献。

只不过是考核的内容陷入了昏聩,并不代表这个制度有问题,虽然用考试成绩来划分人的等级高低,这看起来很不公平,但起码用成绩来划分人的上下高低,总比用血缘、关系来划分要好得多吧,所以这套制度在现有的所有制度中还是最为公平的,所以徐清便理所当然的把这套制度给扩大了,只不过考试的内容则要进行更改了,首先当然是不能考四书五经了,不然高中生是根本考不了得,如今宋朝的高中中,教授四书五经的自然还有,但也只是能够背诵而已,你要让他们像那些进士们一样,引经据典,可以阐述其中的众多思想这是不可能的。

而且底层吏员,也确实不需要这些技巧,而是需要一些更加专业的技巧,为了徐清还专门请了很多人才以制定各种各样不同的考试,比如说对于司法系统,就专门出考核法律的题目来进行考试,考试通过就可以获得法官的资格证,有了这个证书,就可以去任何法院报名参加工作。

还有的比如说捕快,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刑侦能力,对于经济犯罪,就必须要懂金融,如果要搞卫生的,起码要由卫生的专业文凭或者专业,总而言之,就是尽可能把各种门类进行细化,然后招收专业人才来使整个衙门变得更加高效和分工清晰。

并且吏员和官员之间的隔阂也被彻底打破,只要工作的好,从底层吏员升级到官员并不是什么问题,如果学识不够,朝廷也可以对那些优秀的吏员进行大学的专门培训,让他们具备更好的能力来为衙门服务,通过这种种手段,如今宋朝的基层部门可以说是已然大换血,绝大部分的首脑人物,几乎全部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进来的,至于公务员则是通过公务员考试来的。

这之间现在唯一的隔阂就是从公务员成为官员,需要经过科举考试,但这科举考试也不单单只是考四书五经,而是考其他许多专业的东西,通过这一场考试,便可以成为官员了,放到现在这叫晋升审查,只不过宋朝人习惯把这道关卡依旧称呼为科举考试所以也就约定俗成继续把他当做科举考试了。

只不过原本的科举考试是举人们参加考试,然后选出来当进士,而现在的科举考试,已经基本见不到读书人的影子了,所有来参加考试的基本都是吏员,从读书人的渠道,变成吏员们升迁的渠道,这无疑让这条通道变得更加专业了起来,至于读书人参加的考试,就变成了公务员考试,通过这种方法,重塑整个科举制度,让他变得更加科学,这就是徐清这十几年才人才选拔上进行的推广。

而事实证明,这一套制度确实要比原本的科举制度好得多,他极大的提高了底层公务员们的办事能力,以及对于他们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人生来就是害怕未知的,但若是你的人生连一点点未知都没有了,这恐怕才是最可怕的,若是按照原本的制度,你即便再优秀,只要不通过科举考试,你就一辈子只是一个吏而已,而这个科举考试是非常难的,他根本就不考你的专业,只考你的四书五经,试想一个整天趴在工作台上不停工作的人,又哪里有时间去钻研这些经典著作呢?

若是他真的能够考上,也只能说明他没有在好好工作罢了,而如今的这套新科举制度,则是把专业放在了第一位,同时对于公务员的绩效考评也是折算成成绩打入科举成绩的,所以平日里工作的程度就非常重要了,这也让许多优秀的吏员可以升迁进入更高层去发展,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未来的不是吗。

若是当一个吏员爬到顶峰,他前面已经没有任何路了,他还奋斗什么呢,人生已经一眼望到了头,这种人生比起充满未知的人生来说,更加无趣,人生总是要有意外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这才会让一个人不枉此生来这人间走一遭,若是到处都是已经被知道的事情,也确实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但即便有这么一套已经堪称跟现代制度没什么区别的制度在运行着朝廷下发的命令了,但这套制度的执行力还是有着非常巨大的问题的,首先便是所有中央朝廷的通病,那就是不懂得变通,一个政策朝廷怎么说,底下就怎么做,一点都不考虑每个地区的发展不同便制定一样的标准,这就给当地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就比如徐清曾经规定过国家最低工资,当时订的是一个月不得少于十贯钱,这是最低工资,当然考虑到各个地区的收入不平等,所以这个十贯是可以来回增删的,发达一点的城市可以把这个标准往上提一提,经济不是特别好的城市则可以把这个标准往下降一降,左右差距可以在三贯钱左右,也就是最低七贯钱,最高十三贯钱,以此作为标准。

但等到政令下发到地方,真正执行的时候,除了极个别城市对这道政令有自我的更改之外,其他几乎全部照搬,定为十贯,这在当时直接给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问题,毕竟有很多人之所以到比较贫困的地方来办工厂,就是为了廉价劳动力来的,现在猛然把最低工资提高到十贯钱,这已经不比发达城市少多少了,而直接在发达城市设立工厂,就可以当场卖,然后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贩运到全国各地进行贩卖,而在这些贫困地区,交通设施落后,运输的成本往往要占据产品价值的三分之一左右,这就让很多商家都退出了这些城市,重新回到了大城市,可以说给许多小城市一记重击,在当时许多县的经济都是下滑的,而不是上升的,后来被徐清紧急叫停,这才算是止血了。

这种情况也不是发生过一次了,还有比如说徐清规定宋朝所有的单位都必须要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想法可以自行构想,但真正能够做到的只有一丁点人而已,大部分人还是按部就班,就是建设图书馆、博物馆,没有任何新奇的花样,这或许就是几种制度不好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权力太过分散了。

宋朝一直执行的政策就是强干弱枝,这一点不仅仅是在军事上如此,在政治上同样也是如此,比如把唐朝时期的三个宰相变成了群相,然后在地方上则把权利彻底拆分,财权、行政、军事分别归属于不同的部门,以此来遏制地方势力的发展。

(本章完)还在为找不到小说的最新章节苦恼?安利一个公众号:r/d/w/w444 或搜索 热/度/网/文 《搜索的时候记得去掉“/”不然搜不到哦》,这里有小姐姐帮你找书,陪你尬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