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大典结束后,六皇子、卓少卿和杜良就不像以前那么悠闲了,接下来才是最忙碌的时候。 卓少卿甚至连新年都没到,便率领十万精兵离开雍州,看是一次大清扫。 如今下刚刚一统,还有很多地方不安宁,马匪、义军、聚众闹事的乡民,就像是身上的毒瘤一样。 要想让百姓安稳下来,首先就要把这些毒瘤割除掉。 至于杜良也没闲着,正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开始考虑接下来的事情。 杜良思索良久,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安抚百姓,决不能再出现造反的事情了。 而延丰帝之前颁布的降税,便是最好的抚民之法。 只是,皇帝虽然为民着想,想减轻百姓们的负担,但是下面的官员是否能认真执行下去,就很难了。 所以杜良首先把目光看向了朝廷的官员。 从一品到地方官员,在他的观察中,似乎没有几个是干净的,他们才是南明国真正的寄生虫。 下面欺压百姓,上面奉承皇帝,南明国之所以走向这般,他们的责任最大。 地方官员的话处理起来还不难,难的是那些盘踞在南明国几十年的诸侯,他们像是吸血的老树,要想拔出他们,不仅十分费力,而且还会从土里带出无数根枝。 甚至很可能互相之间已经连成了‘森林’。 杜良痛苦的揉了揉太阳穴,这可真是操蛋的麻烦事啊。 而除了治理政府官员外,更重要的便是发展农业。 首先让百姓们吃饱肚子,才能继续思考其他的事情,否则一切都是狗屁。 这件事相比起来就没那么困难了,毕竟去年自己和延丰帝已经在丰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只要将丰州的农业方法和铁犁杖等推广到全国便可。 而等到下的百姓都能吃饱饭的时候,才是真正开始考虑经济发展的时候,等到那个时候,子午县的酱油、盐巴等就可以发力了。 整了整思绪,杜良开始考虑科举之事。 虽然南民国有四大学院,但这些学院在杜良看来并没有对南明国做出太多的贡献。 虽然学院中出来的人很多也成了朝廷官员,但基于他们受到教育和思想,真正有所作为的人少之又少。 杜良的心目中的学院绝不是这种样子。 他要的是有真才实学,一心为国的寒门子弟,而不是那些只知道满嘴大义道德却从不做一件实际的‘高材生’。 这件事,对于杜良来其实也不难。 毕竟他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将上一世的教育体制完全照搬不就行了。 当然了,还有做一些必要的改进。 首先便是选书,杜良是坚决抵制给学生看那些封建迷信的书籍的,从就没有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后还能指望他有什么价值么? 想到便做,杜良找到延丰帝,打开皇宫书库,从万千书籍中挑选出最适合学教育的书籍。 皇宫里的藏书虽然很丰富,但真正能让杜良满意的却少之又少。 于是乎,杜良动了自己变数的念头。 其实当初在子午县的时候,他就为陆风等人编写过,如今只需稍微改善一些便可。 将自己的想法和延丰帝沟通后,杜良没想到延丰帝竟然毫不犹豫的完全赞同了他的想法。 这……未免太痛快了。 延丰帝自然看出了杜良的疑惑,遂真起身,用力的拍了拍杜良的肩膀。 “你做事,我放心。” 杜良:“……” 杜良很想抽出打龙鞭再给他几鞭子。 后来想一想,延丰帝也确实忙得不开胶,毕竟是第一次当皇帝,要处理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而且杜良隐隐听到,似乎大师那边也有些不安稳了,不过具体什么事情延丰帝没有,杜良也不好多问。 如今心念将近,杜良正在为办理学校的事情而忙碌。 数日后,卓少卿的消息传了回来,一路上灭掉了大大数十股马匪和叛军,同时顺带着还把各地的地主豪绅清理了一遍,将他们囤积的粮食分给帘地百姓。 这一步至关重要,一来可以让百姓们看到皇帝的决定和作为,二来也算是解决了大家的温饱问题。 粗略估计,一个地主的存粮最少可以解决五十个百姓半年的温饱问题。 新年如约而至,卓少卿的军队已经扫过了大半个南明国,而且并没有停下来歇息的架势。 雍州作为南明国最富裕的州,年味也是最浓的,家家张灯结彩,预示着新一年的开始。 辞旧迎新,告别一切苦难和罪恶,迎接幸福的新生活。 杜良很欣慰,他参与到了这样的纷乱中,并且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完成了上一世想都不敢想的愿望。 而他的回报就是,南明国百姓家的房门上换了新的门神。 文神杜良,武神卓少卿。 不知何时开始,百姓们在大门上开始张贴杜良和朱少卿,而且画的五花八门,有胖杜良,矮杜良,还有凶神恶煞长着獠牙的杜良。 对此,杜良只能无奈苦笑一声,当让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是,自从杜良版门神出现后,罡符文竟然接连被激活了两枚。 ‘难道这是门神福利?’ 杜良嘴角露出笑意,算了,看门就看门吧,总比卓少卿什么都没有强。 在新年的前三,杜良便告别了延丰帝,独自回到了子午县,而且没给任何人消息,就这么突兀的出现在子午县内。 离开快两年的子午县如今又有了极大的变化。 或许是因为新年的关系,子午县县城内到处挂着大红灯笼,街上一群孩童跑了跑去,每个人身上都穿着新衣服,手中提着油灯。 而县城内最热闹的地方便是朋来酒楼,如今百姓们生活水平提高,已经有足够的闲钱去酒楼里享受一番。 衙门府外同样挂着大红灯笼,里面灯火通明,远远的就能听到喧闹声。 一种久违的熟悉感瞬间蔓延到心底。 在这里,杜良可以卸去一身的烦恼,轻松的踏入衙门郑 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