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都市 > 我居然能让人变强 > 第四十章 相遇

我居然能让人变强 第四十章 相遇

作者:两百斤螃蟹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10-02 22:51:55 来源:258中文

斗笠少年与郎中三日后到达德庆,几乎是一下船,就展开了4曹查。他们要找的人就隐藏在沈家,而沈家又是从东莞正式被调入德庆的,在千户所一定会有留档。只是他们没有官家身份,不好从千户所下手,便先找上了千户所驻地周边的小商家、小饭庄、小酒馆。

他们眼光很准,不到一天时间,就打听到了不少沈家的消息。

沈家确实在几个月前来到了德庆,就分配在九市百户所,听说是做的巡守林场的差使。这个差使虽劳累了些,但只要操作得当,油水是很足的,先前负责这项差使的几家军户都占了便宜,沈家因为章家相让才得到这个差使,很多人都认为他们走了狗屎运。只是沈家人在军户中的名声很差,据说他家男人好吃懒做,手上有伤,不方便参与士兵操练,能做个军余,得了个好差事,已是看在他与章家有亲、而他小舅子又是个修军械的好手的份上了,但他那个老婆却总是在人前抱怨章家无情无义,不肯将他男人提为正军,还常常说起他们从前在东莞千户所时有多么风光,曾经拦截过多少走私的海商,又见识过多么珍贵的珠宝香料等等。

那些小商家、小酒馆的老板娘们都对沈儒平的老婆十分厌恶,因为她总是对她们露出轻蔑的神色,好象她们是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妇人,而她却是高高在上的贵妇似的,每次见到沈儒平的老婆,她们都忍不住要奚落几句。最近这个月,听说沈家总算倒了霉,她们都在暗地里乐。据说因为沈家人总是说章家的坏话,惹来章家不满,特地疏远了他们,结果就有不少看不惯的人在暗地里给他们下绊子,章家一律袖手旁观·沈家的男人先是被派去扫猪场,又因为巡视林场时偷懒被人告上了衙门,挨了知州大人好一顿训斥,还被扣了半年钱粮;紧接着沈家婆娘在市集上买菜时与人拌了几句嘴·叫人刮了两个大耳光,她哭闹着不肯罢休,有人劝她别闹了,反叫她骂了一顿,结果在九市一带声名一落千丈,如今都没人肯找沈家母女做针线了,他家女儿想上集市卖绣品·别人都绕着她走。

钱粮被扣,又没法通过卖针线贴补家计,沈家无力支撑,只能老老实实去求章家。

章家给他们送去了米面瓜菜,他们才免去饿死的命运,世人都赞章家以德报怨,行事宽仁,而沈家夫妻则再也不敢说半句章家的坏话了。

这些都是九市百户所的军户眷属进城时闲谈传开的·因沈家得了巡林场的好差事,许多人都等着看他们笑话。若不是章家老二在卫所内地位稳固,章家三媳妇又跟千户大人的小妾有私交·只怕早有人抢那差事去了。

郎中没想到事情会是这样,他本以为沈家人应该是清正耿直的忠臣,不然也不会为了拯救皇太孙而做出这么多牺牲,可听这些百姓与军户的闲言,沈家人比他想象的差得太远了,以至于他怀疑自己是不是弄错了人。也许······他们议论的是另一个沈家?

少年却只是冷笑以对:“这有什么可奇怪的?沈家老爷子或许还能让人觉得有些清正忠直之风,但他的儿女却没学到他的优点。当年若不是沈老爷子那气度还能唬弄人,你当他家能攀上这么多显赫的姻亲郎中古怪地看了他一眼:“小友,这沈家······不是你的外家么?身为外孙,不好这般说长辈的不是吧?”

少年露出一个嘲讽的笑容:“谁是他家外孙?我母家娘家姓张!”

郎中欲言又止·想起在主上身边的亲信圈子里流传的关于这位少年死里逃生的经历,他决定还是少说几句,便扯开了话题:“这些传闻里头,似乎都少了某个人,小友可曾留意到?”

少年默然。传闻中完全没有沈家儿子的消息,甚至没人留意到沈家还有一个儿子!听到这个问题的人都纷纷露出讶色:“沈老大居然还有儿子?他们夫妻只带着一个闺女度日·说实话他那闺女倒是不错,长得清秀,说话行事也知礼,不象她父母那般可恶,可从没听说她还有兄弟啊?你是不是记错了?”

有些嘴巴不好的人甚至还取笑说:“沈老赖那人怎么可能会有儿子?不修阴德的家伙,注定了要无子送终的!”

沈儒平目前自然是无子送终的,郎中与少年都了解到,沈家独子早在流放路上就夭折了,据某人说是为了救太孙才不得已牺牲的。如今这种说法的可信度自然是打了折扣,但沈家名义上确实有个“儿子”,而这个“儿子”,就是他们千里迢迢前来岭南要寻找的前皇太孙朱文至。

少年想了想:“或许是沈家到了德庆后,章家知道真相,便立刻将人保护起来了,不让他与外人接触?从传言来看,章沈两家显然有些不和,章家是不会放任沈家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郎中眯了眯眼:“胡四海……”

两人对望一眼,不约而同地想起了传闻中沈家还有个会修军械的小舅子。沈儒平之妻杜氏的亲兄弟早在当年沈家出事时就与她断绝了关系,哪里还有什么沈家的小舅子随他家一同前来德庆?再一打听那“小舅子”的姓名,得知是古月海,他们便立刻判断出这是胡四海的化名。少年有些激动地道:“胡四海在到父亲身边侍候之前,是在兵仗局当差的!他手极巧,小时候我不慎将欧阳太傅送的自行船给摔坏了,就是他帮我修好!每年秋季游猎,他也始终跟在父亲身边,无论是谁的弓弦坏了,他马上就能修补妥当,寻常军械想必也不在他话下!”但他只激动了一小会儿,便马上冷静下来,语气也变得冷淡多了:“不过,若是他跟兄长在一起,应该更倾向于沈家,而不是与章家亲近。他对太子妃的忠心早已盖过了一切,想必会对章沈氏更为信任。”

胡四海的消息还是不难打听到的。

从他到达德庆开始,数月来·也就是每月到千户所去了三次,基本都是去修军械的,听说修得挺好,无论是千户大人还是底下的士兵军官都很满意。据见过的人形容·这“古月海”约三十多岁年纪,中等个子,面白无须,说话很是文气,只是十分沉默寡言,不大喜欢跟人来往,做事时也是独个儿忙活·从不叫人帮忙,虽然因为一手好技术备受尊崇,却从来没答应过跟别的士兵一起去喝酒取乐,甚至有人听说他还未娶妻,想要给他牵线做媒,他也断然回绝了。为着他这孤僻性子,他人缘渐渐差了下来,若不是没有别的坏毛病·早就惹人生厌了。倒是有人想起他跟沈儒平的老婆是表姐弟,背地里笑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也有人心中生疑·沈儒平的老婆虽然憔悴,但看年纪无论如何也不超过三十岁,怎会反而是这“古月海”的姐姐?若说是兄妹还更合理些。

郎中与少年打听到这里,基本已经可以确定这“古月海”绝对就是胡四海了。而且这人神出鬼没,又不喜与人来往,修完军械后即使时间再晚也要赶回九市,活计做不完宁可第二天一大早赶来,也不愿在城中过夜,极有可能是因为家中有人离不得他照顾。只可惜德庆城里打听不到“古月海”的住处,据说没人去过他家·只知道他是九市百户所名册上的人而已。

沈家与章家也都在九市,这意味着,皇太孙也十有**是在那里。

郎中与少年立刻赶赴九市镇,没费什么力气就找到了章家与沈家的住址。因为先前听到的传言与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不符,为了确认谁是谁非,他们并未惊动这两家·只是在暗中观察。少年去监视章家,郎中则负责沈家,一天过后再碰头交换情报,发现无论是哪一家,都不曾收留皇太孙,那么皇太孙到底在哪里呢?

郎中思索过后道:“直接找上沈家问吧,信是他们递过去的,太孙前几年也是藏在他家,想必他家对此事最清楚。”

少年默了一默,道:“还是先不要惊动沈家的好。信虽是姓沈的人寄出,但你别忘了,她是章家人,又是通过章家的亲戚传的信。再者,照如今的形势看来,章家知道兄长下落的可能性更大。”

郎中皱眉道:“那就直接找上章家问?但我今天冷眼瞧着他家的动静,他们家人似乎对长媳十分冷淡,会不会是不满她救下了太孙?”

少年紧紧盯住了他:“光生,虽说我们所知道的消息,都是从章沈氏的信中来,但那不代表她所说的就都是实话。她是章家的媳妇,离开婆家人,与娘家人在一起过了三年,直至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方才回到婆家,还带上了娘家人。这无论如何也说不上理直气壮。而章家若是当真薄待于她,也就不会接她回来,更不会替她捎那封信去处边了。别说是她,就连章家老爷子,想要给长子去一封信,也要花上半年,这事绝不象你我想象的那么容易办成。”

郎中有些讪讪地:“小友多心了,我不过就是这么一说。”

“先生还是要先把事情理清楚的好。”少年淡淡地道,“若不然,一见了章家人,言语间就得把人得罪了。你心里要清楚,沈李两家虽将兄长护住,又照顾了他三年,但他们的做法并不明智。岭南地处偏远,又消息闭塞,若不是章家还有个行商的姻亲,能天南地北地替人传信,只怕终我们一生也无法知道兄长的下落。而李家又半路背叛,沈家无能,几乎连累兄长涉险,是章家将兄长救出来的。你不能因为一个行事有偏颇、又有不孝行径的妇人几句非议,便忘了章家也是兄长与我的血亲长辈,还对我们兄弟有救命大恩。”

郎中哑然,过了好一会儿才勉强笑道:“是我莽撞了,还望小友见谅。”仔细想想,眼前这位主儿也好,太孙也好,都是自小与章家常来常往的,即使因着悼仁太子妃沈氏之故,与沈家也颇为亲近,却不代表就会更信任沈家。自己只因看在悼仁太子妃份上,更看重沈家′确实有失偏颇了,倘若这章沈两家就如传闻中那般,一仁厚,一不堪·那哪一家真是真正值得信任的,也就不必怀疑了。

少年见郎中想明白了过来,神色也缓和了些:“先生别生气·其实我的本意只是希望暂时不要惊动章沈两家,而直接找到兄长,把你家主上的用意先跟他说明白了。你也知道,你家主上所谋划的大事有多要紧·要是走漏了风声,可就大不妙-了。况且章沈两家得知你家主上的计划,也可能各有私心,未必会那么容易让你我将带走的。因此最稳妥的方式,就是先说服兄长,只要兄长坚持,章沈两家也不好拦着。”

郎中听得有些糊涂了,这位主儿方才不是说······章家信得过·沈家却未必么?怎么现在又说章家可能跟沈家一样,为了私利就阻碍他们呢?

少年见对方目露疑惑,不由得移开了视线。他确实是这么想的′只是……不想告诉沈家,是怕沈家因私心而阻拦,不想告诉章家,却是不希望将章家卷进这件事里头。他心里很清楚,眼前这个同伴的主上所谋划的事,未必是光明正大的。

郎中见了少年的神情,便知道他定有自己的打算,暗暗思索片刻,脸上不露异色:“那依小友的主意,你我该如何行事呢?郭钊可能很快就要到了·为防万一,我们最好别拖太久。”

少年将视线转到其他方向:“沈家人一直照顾兄长,而兄长与他身边的胡四海都与沈家更亲近,所以我认为……盯紧沈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好吧。”郎中盯着少年,“那我就日夜监视沈家众人的动静′那小友又打算怎么做?”

“我会留意章家人的行动。”少年转向他,“先生别急,照我们打听到的消息来看,胡四海每月月初必定会进城检修军械,今日已是三月二十八了,只要他出出在千户所里,我们跟紧他,总能找到他的住处。”

郎中缓缓点了点头:“好,我会雇人留意他是否出现在千户所里,只要一有消息,我们就赶到通往德庆城的必经之路上等候他回来。在那之前,我会留意沈家的动静。”

郎中做出这个决定后,没两天就有些后悔了。沈家人的生活乏善可陈,而沈儒平之妻杜氏几乎每天都要为了点小事跟左邻右舍争吵不休,叫他听得头痛不已。难道沈家果真不是他想象中的忠正儒雅之辈?反倒是章家,总是时不时给沈家送些东西来,处处照应他们。他是不是该改变一下自己的看法了?

在他纠结犹豫之际,他的同伴却要悠哉多了。少年总是远远地观察章家人的生活,心里隐隐生出亲切之心。章家人的生活很规律,章老爷子每天早上去镇上或村里找朋友聊天,午后去柑园里喂鸭子;章家老二、老三白天结伴去百户所当差,傍晚一道回家;两个媳妇出门少些,也常常会出现在院子里,做饭、聊天,有时拌几句嘴;老二的妾则天天去镇上买菜,与旁人闲聊;小儿子常常与村里的孩子一道玩耍,两个女儿会到江边洗衣服、抓鱼,小女儿偶尔会上山转悠,采些果子、花草回来。这家人本是京城里最显贵的勋爵之家,沦落到偏远的岭南山村中,却象寻常百姓人家一般生活着,丝毫没有丧气的模样,叫人心中佩服不已。

他还留意到,沈家的女儿总是来找章家的两个女孩子,说话间隐隐有些奉承讨好的意思,章家的二女儿对她十分冷淡,小女儿倒是会搭理几句,但也算不上亲近。听她们的话头,似乎是章家老爷子发了话,让两个儿媳接附近大户的针线活回来做时,分一些给沈家的女儿,让沈家挣几个零钱花,算是拉他们一把。

章家二女儿对此很不理解,小女儿却劝她:“不过是几件衣服罢了,咱们自己做太累了,有人帮忙还不好么?分几个钱给沈家而已,他们得了甜头,自己又接不了活,以后还得靠咱们家。若是他们再敢惹我们生气,多简单啊,只要不再交活给他们做,就等于断了他们家的金钱来源,他们就得饿死!等他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指向东,他们不敢往西,我们叫他们趴着,他们不敢站着。你难道不高兴?”

章家二女儿恍然大悟,又有些担心:“要是他们找到了别的营生呢?”

章家小女儿一脸不屑:“他们能找到什么营生?守林场的差事多好啊,这么大一座宝山,他们居然只是拣点柴火就算了,真浪费!咱们当年家里穷的时候,不但上山采药、摘果子、抓蛇、抓野鸡兔子,还砍了竹子编东西,连家里的椅子、桌子、母亲她们绣花用的架子都拿竹子做,他们这么笨,就算有别的营生,他们也做不来。”

少年在暗地里忍不住偷笑。这女孩儿好象是章家三房的嫡女,从前也曾远远见过一面,并未有过交谈,听传闻只以为是个调皮捣蛋的丫头,没想到这么有意思。

正好笑间,他眼角瞥见章家老爷子远远叫了三孙女一声,召了她过去,递给她一个篮子,篮子上盖了盖子,看不出是什么东西,只是小姑娘拉长了脸,似乎有些不大情愿,只听祖父小声说了几句话,便一脸不高兴地往山上去了。

她是去做什么?

少年的心跳忽然加快,隐隐有个预感。他迅速追了上去。

他是头一回上山,对道路并不熟悉,只能远远跟着前方的少女前进,不一会儿,转过一处山坳,前方俨然便是一片树林,少女却不见了踪影。

少年不由得一怔,接着便听到右边传来少女的声音:“你是谁?跟着我干什么?”他一转头,正对上少女的眼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