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九源界 > 第八十八章 结交2

九源界 第八十八章 结交2

作者:赵易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1-05 15:14:07 来源:258中文

这于志龙虽然有雄心大志,但是他们现在的实力太小,自己对其很感兴趣,却不是现在考虑投附的时机。

他在心内考虑,却突然听到田烈出言,不由大吃一惊。

“老夫居此多年,设书塾,授五经,学问无所长,授业的心得还是有一些的,若是将军觉得尚可一用,老夫愿意在军中收几个军士启蒙。”依田烈秉性,受恩不报非君子之道,现在城门开放因其建言可以自由出入,孔英兄妹能够离开此地真实意见喜事,他想了想,下定决心道。

于志龙大喜,道:“承蒙先生不弃,小子感激涕零!不敢劳先生大驾,我当在军中挑选部分聪慧军士每日至此受教。”

于志龙退而求其次,能够得田烈教授军中子弟亦是一件大喜事。

“不瞒先生,我部子弟多是白丁,若论资质天分实不如先生的堂内弟子,而且军中无需治学,故军中子弟不需明书经,还是以识文断字为主。若先生不嫌弃,也可讲授些前几朝的新鲜故事,让军中这些粗人明事理即可。”

“吾观《春秋》、《左传》、《论语》、《孟子》等均有不少浅显易懂的典故,吾以为既是军中启蒙,主要还是明大势,知兴衰,体荣辱为要,如何更好的施行,一切还有待先生定夺!吾自谢林县尹处得到一套《资治通鉴》,粗粗翻阅一下的,深感前人智慧,愈发觉得治国治军之不易。改日还请先生多多赐教。”

三人正聊着,一个婢女进来奉上茶,并递过话:“老夫人在内室知道昨日的将军来做客,甚是欣喜,恭请将军今儿午时在家吃顿便宴,聊表谢意!夫人已命下人去准备酒席了,将军若无他事尚请留步。夫人令小婢传言:妇道人家,不宜出面见礼,还请将军体谅则个。”

此时蒙元当政,男女之防不甚讲究,只是田家是诗礼世家,对男女礼数反倒是非常看重,所以田烈虽然对于志龙非常感恩,但没有请出内人和爱女当面致谢的想法。内室的田夫人等自下人口中知道于志龙来访,自是高兴,所以才有留客备饭之说。

于志龙本未打算留此就食,见田烈同意为军中教授,心中高兴,孔英虽然未曾说什么承诺,但是彼此已经有所了解,互有好感。三人聊的高兴,见田夫人相邀,遂应允。

这三人在堂上闲聊,有丫鬟在外悄悄探头打量于志龙,不久,转回去将所见所听皆报与田夫人和两个小姐知道。田欣和孔月少女情怀,对于志龙好奇不已,听丫鬟说道此子年青矫健,看面容,本人年纪似乎还稍稍小于孔英。

如此年青,就已经统帅千百人马,转战沙场,两女不免好奇。她们都是受业于父亲,学的是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对沙场征战的认识也就是诗词歌赋中的描述,今儿来了人,听丫鬟说其谈吐自然,言辞有物,完全没有当初抢亲等人的粗鄙之行为,更是好奇。两人扭扭捏捏的找了个理由,出了内室悄悄转到大堂的后门,进去立在屏风后细细听了好一会。

因为是背对屏风,于志龙和田烈、孔英并未发现,三人继续交谈。

孙兴站立在于志龙身后,听得后面有轻微声响,扭头环视,见屏风后多出两个裙钗之人的裙袂衣角,见不着脸面,只见到屏风下面露出的两双粉色绣鞋,鞋面上绣着精美的花式,知道是这家的女眷来此听话,因为众人所聊事非机密,孙兴不去理会。

因为视角关系,田欣和孔月自然也见不到于志龙的面容,只是见着一个男子欣长的背影,完全不是评书中虎背熊腰、壮若小山般的将军形象。听他谈吐,虽然不是文士的儒雅之风,但也有些清淡、健朗之气,没有丝毫酸腐做作之风。

当听到于志龙自述,说到自己和部下多不通文墨,甚至识字也不多时,于志龙语气平和,宛若闲叙家常,竟没有丝毫扭捏羞涩,田欣不由得轻声一笑,想不到此人真真有趣,当众陈述自己之短,毫无半点文人的羞惭之意。

田欣的声音有点大了,堂内三人都听到动静,于志龙诧异下,扭头回视,田欣和孔月“呀”的一声,涨红了脸,两人羞的赶紧转身,提着裙袂,踮着脚跑了。

田烈一时不好开口,拈着须做严肃状。孔英听到屏风后面的声音,猜到是小妹和田欣好奇,过来看个究竟,只是女子如此行为,颇有些失礼。情急之下,找了个话头,问道:“刚才听得将军谈到《资治通鉴》一书,不知将军原来对史书如此上心,可否将心得说之一二呢?”

“不敢说有什么心得,在两位面前岂非是班门弄斧?”

“将军是军伍之人,却对此书有兴趣,老夫也甚好奇,不知将军对此书有何看法?”

于志龙沉吟一会儿,道:“此书内容宏大,记事详备,窃以为《史记》可与其媲美!为人君者不可不看,有心治政者不可不看!”

“将军也曾读过《史记》?”孔英好奇问道。

“嗯,这个,这是我的一个钱姓下属,他曾读过几年私塾,后来闲谈时,曾对这两部书有过评论,闲暇时曾与我聊过,故此知道此书。”于志龙说漏了嘴,思路急转,找了个理由。

田烈和孔英未做他想,这两部书虽然不是四书五经,不在县学和科考之列,但是其内容丰富,言语精致,诸多典故精彩纷呈,儒生多有研读。特别是《资治通鉴》一书乃是前朝所编制,编者总结历朝得失和治政经验,有志出仕的儒家学子未有不潜心研读的。特别是蒙元入主中原后,原汉地学子多翻阅此书,寻求前朝国灭之因。

田烈和孔英对宋金元朝政的得失也是颇为关心,两人不是死读书之人,自然有自己的看法。只是田烈对现在已经在汉地行汉法的蒙元朝廷有了更强的认同感。

于志龙坦陈自己只是刚刚开始阅读,并没有什么计划,更没有什么远大的目的,现在只是择部分感兴趣的章节翻看一番,也不是做学问,说的好听些,也就是知古观今,以史为鉴而已。

于志龙说得坦荡荡,田烈和孔英听着却不禁心内感慨。此书本为先宋人君观古今,明得失,勤政治民所用,倘若先宋真的学以致用,也不至于今日。不料此时竟是一个官府眼中的年轻反寇对它重视若斯,可叹宋元朝政糜烂,世风日下,宏篇巨制沦落为权贵书房中的装饰品,朝堂之上能有几人认真研读?

过了好一阵,田烈慢慢道“昔唐太宗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将军有此心,他日必将大兴。”

孔英心有同感,原以为此人不过是有点想法的草莽之人,不料对前朝的朝政利弊如此用心探究,难怪他今日回专程过来延请田叔。此人胜在年轻好学,谨严慎行,若他日真有机会化龙而上,际遇不可言!

孔英家系偏支,族中地位其实远不如嫡系亲支,他对科举一道并不热心,对元廷也无多少认同,与于志龙一番话后,不禁对其有所改观。

刚才听得田烈欲留在本地,为于志龙所部的士卒启蒙教育,孔英心中甚为田烈担心,可以预见元军很快就会过来,以孔英所见,元军势大,胜算颇多,留在此地实在是凶险。他有心找机会规劝田烈,收回承诺,当着于志龙的面,一时不好出言。

再说起城内治理等事,于志龙道:“不瞒二位得知,我军刘大头领已经定下树旗称王,号顺天王,各部头领称将军,小子不才,亦在将军之列。为壮我军声威,小子特做了安民告示和檄文,已经禀告了顺天王首肯,今日就可宣告于城内外,若所料不差,当会引得四方震动。”

田烈欲孔英对视一眼,道:“将军有心了。”都说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自古起事者多会发文,通告四方,既是壮声势,也是在话语权上占先机。

“小子不才,今观奴籍、匠籍、军籍害民已久,欲先废之如何?”

“哦,将军竟有此心!若能颁行,实百姓之福。此律法已经通行天下数百年,历朝颁行原是为了术有所长,辖制便捷,所谓术业有专攻,子继父业是也。但现今蒙汉权贵勒索无度,自蒙元定都几十年后,无数汉家子沦为奴籍不说,当初定国时的匠户和军户几十年来多受有司层层盘剥,生活困苦,逃逸者日多。剩余之人也是多敷衍行事,可谓匠户无熟工,军户无壮丁。”田烈听闻于志龙的打算后,首肯道。

孔英接着道:“滋事体大,估计仅仅本县就涉及上千户人家,将军若行事,当以雷霆之势。否则那些奴户之主必然反对、阻扰!”

这三籍之害,孔英和田烈知之不少,取之益民,当可行。只是因为戕害了众多权贵之利,历朝明知当变而不为,不是不为,实不愿或无能为力也。

“我意亦如此,谢林曾提醒我,若是取消这三籍,还应给家无资财之人以立家之资,活命之本。否则好心办坏事,反倒是害民了。我已令谢林重新核算本地田亩,清查隐匿的田产,蒙人权贵的田亩和财物充公,汉家大户亦应交纳部分资财,届时订个章程,务必使得这些百姓得脱苦海。先生若有意,尽可助我参详,小子感激不尽!”

“将军言重了,此为民众谋福祗,固所愿耳。”田烈肃然施礼,“只是田某乃读书人,实不擅长具体谋划,若有差遣,当尽人力!”

于志龙这么做,牵一发而动全身,若在太平时节,因损害朝廷各方利益,定然不允,现在这里是已是贼寇之地,打烂旧制换新法,相对容易的多。只是田烈知道自己确不擅长做此事,而且自己若明着为其参谋,就彻底是上了贼船了。

孔英心内杂陈,一时不好决断,自己大好青春亦想留名建功于世,只是单凭于志龙短短一番话,实在下不了决心,其人如何也有待观察,所以只是称赞于志龙的做法,再无表示。

于志龙也不奇怪,自己与二人算是初识,身上也没有什么王霸之气,不可能威风一抖,四面八方的文武俊才就望风而拜。这造反不是请客吃饭,是要掉脑袋的!

能够取得他们的好感和支持就是一个好的开端。更何况田烈已经同意为自己教授部分士卒,有了开始就不愁今后继续招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