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九源界 > 第一百五十四章 抚众1

九源界 第一百五十四章 抚众1

作者:赵易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1-05 15:14:07 来源:258中文

“今日与刘天王等提议,其他各部的马匹还是全部军用。~~~小~说~sen~这畜力不足,所以原先定的开荒、复耕亩数是难以完成了,靖安军里估计只能提供百匹驽马,所以你等先减少开垦的亩数,保证来年的产粮够军民所食即可。”

谢林和程世林对视一眼,点头称是。

畜力不足,减少垦荒数是必然,原计划来年大举耕作,争取谷仓充实,有较大节余,如今看来是实现不了了。谢林探询问道:“既然少马,那顺天军各部能否拨出粮草以供民食,否则单凭靖安军之力难以满足这数千劳役之力的每日口粮?”

当初入城,靖安军得了不少粮草,可是因为人马多,特别是治下民众和流民甚众,还需对其家眷、亲友等周济部分口粮,这日常消耗远超其他各部。好在当初在刘家庄等地收缴了大量米谷等,这才暂时不愁吃喝。

如今要全县垦荒,所有役夫等的口粮可是不少,这本是顺天军各家共同之事,若是于志龙独自出资,必定不足。

于志龙心内轻叹道:“这部分粮草各家头领倒是肯出些,不过不会太多,一来本县涌入的流民万余,这战后估计还会有不少奔附,二来马上又要大举练兵,一切以建军练兵为要。吾与刘天王等商措,先拿出五千石再说。”

“既是如此,属下这就再修订这辑要,明日再呈给将军和顺天王览阅。”程世林有些无奈道。“他心里默默粗略一算,依现有的人力和畜力,少开垦两三千亩,仍能勉强满足来年夏收前的口粮。

程世林自谢林归附后,终于有机会总揽农事,本想用心做出一番成绩,不料刚刚起了头,就出师不利。好在于志龙的支持如旧,虽然规模缩减,但是于志龙承诺在靖安军辖区内全面开展各项农事。

谢林、程世林等这些日子恪尽职守,战前、战后的民事运作,流民安置等均井井有条,于志龙心中甚喜:“这些日子两位勤于民事,流民百姓能安顿,无饥寒之苦,实为顺天军之幸!而前战能胜,亦有君等之功劳。”

论战功,是军内排序,有赏。前者庆功会于志龙提议谢林和程世林在后调度物资,安排救治伤员等亦有功,故虽然没有当众犒赏,会后于志龙特地给他二人分别数百两纹银赏赐。明士杰、郭峰荣等亦有赏银。

谢林再拜道:“将军处处忧心民事,敢为天下汉民披坚执锐,此诚英杰也!自入城来,属下见将军食不精,卧不侈,出入无仪仗;后胜不骄,功不傲,赏罚公平,君子气度,当为龙兴之姿!”

程世林亦拜道:“当日将军军前唱名,公行犒赏,令属下大开眼界,靖安军上下将士激奋有加,实为本县之盛况,今能为将军解忧,实属下之幸!”

于志龙挽起二人,哈哈一笑道:“此小事耳,何足道哉!”他心中微微得意,暗道:谁不愿得享富贵荣华,游山玩水乐逍遥,只是现在兵凶战危,自己根基不稳,稍有差池就是死无丧身之地,自己又怎敢稍稍放纵?

谢林恭谨道:“将军一战功成,全城百姓免于刀火,如获新生,属下谨为将军贺,为全城百姓贺!属下些许劳累何足道。”

“此胜亦仅非靖安军之功,实顺天军将士同心同力之果!你等前后调度亦有大功劳,若只奖军功,不酬后方,太有失公允!。”

“将军谬赞,属下不敢当!属下只不过是有些许苦劳,与诸位将军和士卒在阵前的浴血厮杀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

于志龙这次奖酬谢林、程世林、明士杰等人,令他们心内大为感动,战胜论功,刘正风、万金海等只论军功,各部将士多有所赏,只有于志龙自己拿出约六千两白银专赏与他们。

“此战我军士气可用,遇强敌而不挫,战损巨大而斗志不散,实与战前诸将士分田,脱籍等有关。此中事项事涉多头,诸务繁杂,虽没有刀光剑影之惨烈,却事事关系民生和军心,能在数日内将诸事办得井井有条,可谓劳苦功高,君之才可比汉初萧何!我有谢君,天之幸也!”

于志龙将谢林比作萧何,实是对谢林的最高赞誉。萧何最初拥戴刘邦起事,后刘邦进咸阳时,诸人多沉迷财货和女色,萧何却派士兵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日后更是坐镇关中,安抚百姓,负责兵员和粮饷的筹措与补给,最终成就了刘邦的帝王之业,死后谥号”文终侯”。

谢林这些日的作为,于志龙多看在眼里,谢林虽是一个七品县尹,但是精于实务,通晓政事管理,虽然性圆滑,也有贪腐之事,不过比起本人的才干和对于志龙的帮助来说,这些都是小节。

况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民智不充分开化,律法不能有效监管的条件下,有点想法或具有个人便利条件的多是为一己私利而蠢蠢欲动,更何况官场犹如一个大染缸,只要进去,就别想独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

程世林作为其主簿,这些日子做事勤勉,思虑细密,于志龙也是点头首肯,否则不会任其为此次农事主管。

谢林听得于志龙赞誉,不由得心胸颤动如遭雷击,他自负才干,也想一展抱负,只是元廷昏聩,上下官吏贪索无度,元帝更换如走马灯,且治国之能是一代不如一代。自己学得圣贤书,却是觉得无用武之地,平时还不得不拿出大部分精力迎合上司和同僚,谢林自是郁闷常满胸怀。他不求清官,只想做个能臣。

谢林涕泪而下,再三跪拜道:“将军高义,得士卒百姓拥戴,乃天命所归之象,自古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某虽粗鄙,亦知天下势,今蒙元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小人愿肝脑涂地,此生绝不负将军厚爱!”

“君言重了,于志龙只愿为汉家百姓重开日月新天,且请归坐!”于志龙示意,谢林梗咽而归。

吴四德、马如龙、穆春等一行早已分座两边,见于志龙给了谢林如此高的评价,多默然认可。这些日子谢林所做的一切众人皆看在眼里,尤其是明雄、明士杰等人与谢林共居一城,对其治政之能自然深有体会。

初时大家多心里觉得此人贪生怕死,没有文士风骨,后来见他却是诚心做事,更是在于志龙跟前耳提面命,凡有吩咐无不立时办得妥妥帖帖,靖安军能有今日此人功莫大焉,才渐渐不再反感。不过赵石、钱正、纪献诚等虽然改了态度,但是吴四德、黄二、马如龙等粗莽直爽之人还是多少有些看不上眼,只是不再似以前公然谈论和表现了。

元末杂曲、评话甚多,城内镇多有艺人表演,汉高祖的一生经历和手下猛将谋臣的故事,大家多耳熟能详。闲暇之时,吴四德也曾自比樊哙之武勇,钱正则笑称自己有张良之智等。

现在大家就座,本来大胜之后诸人应极喜悦,但是在刘正风的居所见刘启、秦占山等冷言埋怨,不禁心中有气。

吴四德仗着吃了些酒,又有大功在身,瓮声瓮气道:“刚才在顺天王那儿,大家受了那些家伙的鸟气,我老吴就甚是不爽。若非我等浴血,首先揍败了孟老贼,将军又亲率骑兵毁其砲队,击溃鞑子中军后阵,只怕当日大家都得在黄泉见面了!此事将军忍得,老吴忍不得!”

此言一出,钱正、侯英、常智等皆出声附和,都道刘启等太不识好歹,钱正愤愤道:“若非将军,定要呸他一口!”

纪献诚他们越说越放肆,怒道:“将军在此,你们聒噪甚么?将军既然当时不言,自有隐忍的道理,如今大战刚去,多少事情有待将军决断,汝等如此噪乱,徒扰将军心情,一切且听将军吩咐就是!”

转头对于志龙施礼道:“诸将愚鲁,酒后聒噪,还请将军海涵。”这纪献诚虽是斥责众人,不过话中还是希望于志龙有所解释。他资格老,为人有气度,敢战不落人后,诸将多敬之。军中杂事,于志龙和赵石若一时不能分心,多交付于他。

于志龙看看众人神色,想了想不禁一笑,道:“当日大胜全赖诸君舍命,不过战后事宜甚多,今日我且以茶代酒,敬诸君一杯,改日诸事皆定后,再请诸君痛饮。”说完举杯,饮尽杯中茶水。诸将自是轰然答应。身后的下人则赶紧上来再将茶盅斟满。

“扪心而问,我等能有今日,单凭咱一家之力能应成否?”于志龙放下茶杯问众人。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不明何意。吴四德兀自瓮声道:“吾视鞑子如土狗,即便万人军中,径取其上将首级绝不皱眉!”

“这鞑子虽然势大,然我部只要人人敢战争先,当无败理。”马如龙稍顿了顿,嗓子眼里冒出一句。他一说完,常智、侯英连连点头。

穆春左右看了看,犹豫了一下,小声道:“当日一战我部自将军至士卒皆奋勇杀敌,不落人后。然刘天王等部亦是与敌血战不退,如非我部频出阻拒鞑子锐骑之策,挫敌锐气,且将军亲领骑军直捣贼穴,只怕这胜负之分尚未可知。”

纪献诚微微地点,道:“穆校尉所言吾亦同感,当日只是险胜,并无必胜之道。属下事后与各部将佐谈论经过,除刘启将军外,其余各部将佐和士卒多与鞑子血战,尤其是刘天王所部,冒矢石、火铳,直驱数百步而队伍不散,实是难得。属下以为,能有今日应为顺天军各部努力之果。”

于志龙看向明雄:“明校尉亲历始末,可有结论?”

明雄站起,微微一思索,施礼道:“属下附议纪校尉之言。”

后侯英和常智嗤笑万、秦等部战绩寥寥,只是孤守一隅,损兵折将不说,若非靖安军及时救援,必大败而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