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游戏 > 异界大地主 > 第620章 一“豆”成名(2)

异界大地主 第620章 一“豆”成名(2)

作者:迷路行者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5-01 22:49:48 来源:258中文

“根茎粗壮,植株健壮,荚密,顶荚丰富,株型收敛,帅!”

“是中粒型的品种,单株结荚数多,单株粒数也多,粒重应该在20克以上,酷!”

“完美的表现啊。”

“就是不知道抗病性如何。”

未等收割开始,世界农民组织代表团中的农业专家们就凑到豆田边,两眼放光地观察着可能是跨时代的嘉谷大豆品种。

不管对“嘉豆13号”由中国人培育出来乐见与否,对于一辈子投身于大豆育种的专家们来说,能看到一个较完美的品种总是赏心悦目的。

一种作物合不合适推广,很多时候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譬如大豆。

他们第一眼观察的就是结荚的高度。

有些大豆品种,起根3~5m就开始结荚,分枝又多,产量确实不低,但并不适合大规模推广。

俗话说得好:“麦倒一把草、谷倒一把糠”,大豆也一样。大豆植株底荚高度不够的话,容易倒伏不说,就机械收割难度增加,收割成本都相应增加不少,甚至于根本不适宜机械化收割。

这样的品种,在像中国这种精耕细作的国家,可能还有推广的价值;在美洲,基本不会有农场主考虑种植。

而像“嘉豆13号”这个品种,底荚高度在15m以上,植株高度在50m以上,绝对是个挺拔的“帅小伙”,机械化收割毫不成问题。

“嘉豆13号”的单株粒重更是让一众国际大豆育种学家露出了荡漾的笑脸。

许多农户购买大豆品种时喜欢选择大粒品种,以为粒型越大的产量就越高,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粒型越大的品种,往往单株结荚数、单株粒数少,所以单株粒重反而不高。

密度一定的情况下,单株粒重才是高产量的根本所在。同样种植密度15000株/亩的情况下:单株粒重15克的和20克的,每亩产量悬殊150斤左右。

所以小、中粒型的品种,单株结荚数多、单株粒数多、单株粒重的品种,才是“富”的品种。

这些硬性条件都过关的“嘉豆13号”,落在众人眼里,无疑是大豆中的“高富帅”了。

矮壮的美国大豆育种学家潘德尔本人显然跟高富帅扯不上任何关系,他培育的大豆品种也许“高”,也许“帅”,但跟“富”也不搭边;像**丝总是对高富帅抱着莫名的敌意,潘德尔这一刻也柠檬精附体了:“其他性状表现如何?比如说抗病性什么的……”

高油高产还“貌美”,这没得挑,他就不信还能样样表现完美了。

作物的改良,从来就不是为了追求完美的,也无法追求完美。

你要高产,可能就要牺牲口感;你要健壮,可能就要牺牲一定的产量;你既要产量又要口感还要健壮,可能就要……向上帝祈祷了。

在潘德尔看来,“嘉豆13号”肯定有弱点……吧,比如说,高贵的品种总有些病娇吧?

陈建章风轻云淡地一笑:“我们充分挖掘了野生大豆的杂种优势,把野生大豆驯化中丢失的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重新‘捡’回来,运用到现代分子设计育种中,在光周期、大豆百粒重、单株荚数、叶柄夹角等产量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上取得了较完美的平衡。嗯,抗病性确实不太突出,也才对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具有明显的抵抗性……”

“还有没有天理!”潘德尔强忍住吐槽之魂,其他大豆专家也都是类似的表情。

陈建章无疑是承认了“嘉豆13号”的培育是建立在野生大豆资源基础上的,但后面就是对“运气好”这一说法的打脸了。

野生大豆是有不少优良性状没错,但在驯化过程中,50%以上的遗传多样性会在栽培大豆中丢失。嘉谷能将控制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在栽培品种中固定下来,可不是一句“运气好”就能解释的。

还有,抗病性不太突出?大豆病虫害已发现的有30多种,其中真菌性病害最多,能抗常见的真菌性病害,还要啥自行车?

明白大豆进化机制这个“小妖精”的难缠程度的人,莫名地对嘉谷的育种能力有了一些敬畏。

潘德尔也闭口不言,变得沉默起来。

这是一名育种学家,见到革命性变革时的自然情绪。

他曾经所熟悉的,他曾经所学习过的,他曾经所擅长的东西,不期然间,就发生了改变。

这是被“灵阵”降维打击的常态。

灵阵运用在育种上,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人工”筛选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并迅速地固定下来。

在嘉谷实验室的研究员眼中,往往是这样的咦,我们“捡到”了控制产量、品质等性状的多基因;咦,我们完成了不同复杂性状间的耦合;咦,我们创制了革命性品种……

这其实并不仅仅是狗屎运。

在被“万念归一阵”笼罩的嘉谷实验室与试验基地中,研究人员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专注度高了,渐进的异变也好,强烈的突变也好,研究人员都相对容易明确关键调控单元,缩短了关键基因的挖掘周期。

天才的灵光乍现,埋头苦干的学者的呕心沥血,在金手指的光环之下,都如烟尘一般缥缈。嘉谷实验室就这么一步接一步的,正确步骤多于试错步骤的做了出来,首先实现了大豆的“绿色革命”。

当然,在潘德尔等外国育种学家看来,这就是嘉谷的研究水平高超。

“看产量吧。”

“对,看产量最直接了。”

“产量最让我兴奋了。”

被金手指光环碾压的国际大豆专家们,打哈哈的看向前方收割的豆田。

“……实收面积一百亩,按标准含水量13.0%折算,亩产443.5公斤……”很快,急不可耐的国际代表团,迎来了实测数据。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代表团还是一连说了好几个“不可思议”。

中方人员自然是欢欣鼓舞,其他人……五味陈杂。

当然,“嘉豆13号”在黑省推广种植的面积够大,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代表团辗转多地,进行实收实测。

“实收面积二十亩,亩产415公斤……”

“亩产398.9公斤……”

后者,是在生产条件最差的一个农场测得。

但这比第一个测出的最高产量还要令人震惊。

因为,最高产纪录是说明不了太大问题,也不具备普遍性意义的。

参照国际其他国家的大豆试验,在上个世纪,岛国有亩产300多公斤的记录;意大利有亩产400公斤的记录;美国密苏里州更是创造了至今世界无法打破的大豆高产神话记录每亩千斤!

但这些记录,都是建立在不计成本的田间管理,特殊光热条件和专水专肥基础上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等各方面因素都做到了绝佳的水平。

而中国人的“嘉豆13号”,从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块,到生产水平较差的地块,基本可以确定了实现了亩产400公斤属常态的大面积产量目标。

如果说,美国的大豆育种学家还是心情纠结,巴西和阿根廷的代表团专家,已经果断跪舔了。

一瞬间,陈建章身边已经围满了人,都希望能将此品种授权给他们,让他们在巴西和阿根廷试种。

潘德尔被挤到外围,酸溜溜地想道:哪怕是为迎合中国市场,你们就不能矜持点吗?

他转念一想,这也是一次见证大豆产业历史的时刻,不矜持大概才是常态。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