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都市 > 重生之复仇女王 > 第两百六十二章、急眼了

重生之复仇女王 第两百六十二章、急眼了

作者:正月初琪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10-02 17:30:49 来源:258中文

拒绝是必然的,不管柏林政府开出的条件多么诱人,本质上都是空手套白狼。

况且,普俄战争也不是表面上这么简单,还充斥着英法奥的博弈。

最初是英法支持普波联邦、奥地利支持俄罗斯帝国,到了现在英奥两国的立场没有发生变化,法国人却消极怠工了。

都是利益决定的,能够打击竞争对手,为什么不干呢?

法国人在这次战争中投入的资源不多,即便是普波联邦战败,他们的损失也很有限。

经济上的这些损失,还可以通过其他方面弥补回来。

比如说:英国企业受债务影响,经营陷入困境、甚至破产。

且不说竞争对手受损,带来的收益。光看着英国人倒霉,法国人就理由高兴。

随着法兰西帝国的日渐强大,亲英派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不断增加的利益冲突,让两国愈行愈远。

站在法兰西的立场上,从长远来看,俄国人赢得战争也更加符合他们的利益。

两国势力范围相隔甚远,发生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帝国,还可以从背后牵制奥地利。

不管俄奥关系有多好,只要俄罗斯帝国强大了起来,两国就会分道扬镳,国家利益不是个人意志能够扭转的。

什么都不做,就能同时打击两个竞争对手,法国政府自然知道该怎么选择。

英国人有算计,法国人有算计,奥地利自然也不能例外。

俄罗斯帝国强大起来确实是一个威胁,但这是未来的潜在威胁,至少二三十年内不需要考虑。

短期来看,奥地利最大的竞争对手还是英法。普波联邦战败,债务违约成为了必然,英国经济肯定会因此大受影响。

法国经济也好不到哪里去,表面上来看他们投入的力度不大,损失在可控范围内,遗憾是法国经济本身就存在问题。

战争时期市场繁荣,工业原材料成本高不是问题,等普俄战争结束了,没有了这些国际订单后,这个问题就该爆发了。

恰好这个时期,又是全世界工业产能过剩的巅峰,市场竞争最激烈的时候,成本将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因素之一。

成本居高不下,法国工商业界拿什么和英奥抢市场?

资本是逐利的,利益会驱使他们从不赚钱的制造业流向金融业,进而改变法国的经济结构。

这已经不是奥地利第一次布局了,几乎每一次经济危机过后,法国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都会下降。

幸好这年头,没人意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要不然巴黎政府早就急眼了。

当然,现在距离急眼也快了。在第三产业没有发展起来的时代,能够创造就业岗位的还是制造业。

工业产能萎缩,必然会导致就业率下降,这些人总不能都赶去种地吧?

法国本土的土地早就有主了,海外殖民地倒是不少,问题是法国民众愿意去么?

很遗憾,受海洋文化的影响,法兰西民众更喜欢呆在城市,而不是跑去殖民地开荒。

这一点早就被证明了,无论是原时空、还是现在,法国的移民积极性都不高。

经济不好,大家就自发的控制生育,康德姆发明为了法国计生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生得少了压力自然就小了,反正这年头底层民众寿命短,不需要考虑养老问题,有没有下一代不重要。

人口出生率下降是长期性问题,短时间内危害还体现不出来。经济带来的社会危机,却无法避免。

法意合并还不到十年,在经济发展好的时间,很多矛盾都被掩盖了下来。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就要喷发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法兰西最虚弱的时刻。才短短的几年时间,意大利民众还没有归心,拿破仑四世的统治根本就不稳固。

真要是让他们磨合几十年,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统治方法,**兰西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地中海帝国”,威胁就要大得去了。

……

战场上处于下风,外交上无法说服奥地利,法国人又不肯增加投入,一时间柏林政府的压力大增。

1880年10月12日,柏林政府启动了扩大动员计划,凡年龄在十六周岁~五十周岁之间、身体健康的男子都要参加民兵训练,并且随时做好被征召的准备。

看得出来,柏林政府真急眼了,对毛奇也不是那么信任。虽然没有进行极限动员,却已经开始做相关的准备。

“极限动员”对一个国家的组织能力非常考验,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上战场,这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要么是原始的封建时代,统治的面积有限,领主一声令下,所有的农奴都拿起武器上战场。

要么是受到了严重的屈辱、民族主义勃发,大家愿意为国家而战;要么是生存遇到了困难,必须要用手中的武器,为自己获取生存空间。

这些普波联邦都靠不上,那就只能靠政府的组织能力。毕竟战争不仅仅只是把人召集起来就完事了,还要进行军事训练,同时还必须保障后勤物资供给。

维也纳宫

放下了手中的情报,弗朗茨问道:“普波联邦如果进行极限动员,最多能够动员多少军队?”

沉思了片刻功夫后,参谋长阿尔布雷希特缓缓的回答道:“根据我们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普波联邦最多能够动员出六百万人。”

“六百万人”不是六百万军队,人和军队是两个概念,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成为合格的士兵。

这个“六百万”只是简单的排除了身体残疾、病号,证明普波联邦有六百万适龄男子。

想要把这些人都训练成军队,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原因非常简单,社会上还有很多岗位需要人,并且还是不可或缺的那种。

政府机关、医院、学校、军工企业、科研机构……

除了这些岗位外,还有大量的特殊阶级。不是贵族,欧洲贵族都会上战场,贵族荣耀容不得他们这个时候退缩。

不愿意服兵役的主要是资本家、中产阶级、小商人、专家学者……,这些人有钱、有社会地位,不愿意上战场卖命。

柏林政府要是把他们纳入服役范围内,估计国内都能够闹翻天。

把这些全部扣除后,才是柏林政府真正能够动员起来的。动员过后还要进行筛选,踢出一部分不适合从军的。

最后具体还有多少人,这就要看柏林政府的筛选标准了。或许三百万、或许四百万,在没有极限动员前,谁也不知道普波联邦能够动员多少军队。

不过,无论是三百万、还是四百万,这个数字都是要震惊世界的。

普俄两国交战的地区也是有限的,当投入的兵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到达战场承受极限,不可能无限度的增加下去。

达到战场容量极限后,俄军无法再保持战场上的兵力优势,伊万诺夫的保守战术就很难发挥作用了。

理论上来说,只要普军拥有三百万军队,不只要能够投入前线两百万,毛奇都能击败俄国人。

弗朗茨疑惑的问:“怎么,你不看好普波联邦的极限动员?”

参谋长阿尔布雷希特点了点头,解释道:“同一个国家的军队,战斗力也是不一样的。普波联邦一旦进行极限动员过后,普军的战斗力就会急剧下降,

没有足够军官、士兵缺乏训练、兵源质量下降,这么多因素加起来,普军的战斗力恐怕会被拉到和俄军同一水平。

精锐部队能够做到的事情,普通军队根本就完不成。

部队战斗力大幅度下降,指挥官们也需要磨合适应的时间,而战场上最缺的就是时间。

沙皇政府现在能够和普波联邦兑子,未来同样也可以。甚至不需要打胜仗,只要能够给普军造成重大伤亡,打败仗同样能够赢得战争。

除非毛奇能够打出惊人交换比出来,要不然他们迟早会被俄国人的人海战术堆死。

在这个问题上,我和毛奇的看法一致,普军的优势在于机动力,盲目扩编等于放弃这种优势。”

这对奥地利也是一个警示,想要玩儿人海战术,就学习俄国人重数量、不重质量,想要二者兼顾还是洗洗睡吧!

或许两三百万军队的军官,奥地利可以提前储备,这个数字一旦上升到五百万、六百万,乃至于上千万过后,提前储备做梦吧!

把现役士兵全部培养成军官?想得很美,实际上人和人之间也是有差距的,不是谁都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军官。

一名优秀的士兵,并不等于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军官,很多人的都只适合做士兵。

即便是花费资源培养,最多也就连排级封顶。退役回家要不了几年,又被打回原型了。

这种苦恼没有困扰弗朗茨多久,想想竞争对手他就欣慰了。优劣都是对比出来的,不需要做得最好,只要比竞争对手强就行了。

弗朗茨又没准备做拿破仑第二,奥地利不需要独战整个欧洲大陆,遇到单独的敌人,根本就用不到那么多军队。

略加思索过后,弗朗茨做出了决定:“普波联邦还没有到极限,这场战争还有得打,原计划出售的武器技术暂时搁置。”

尽管新的武器可以让战争变得更加惨烈,弗朗茨也不敢冒然放出去,奥地利想要的是普俄两败俱伤,而不是让普波联邦翻盘。

同样的武器装备,放在不同的人手中,能够发挥出来的战斗力也是截然不同的。

看伊万诺夫的用兵就知道,那是妥妥的保守派。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下属,对新式武器的运用俄军肯定比不上普军。

无论是“机枪”、还是“迫击炮”,这些看似武力不大武器,能够爆发出来的杀伤力都很惊人。如果让毛奇找到了机会,没准能够扭转一次大战役。

俄国人的家底厚实,前线输一次不可怕,可怕的是战争失败导致沙皇政府换将。

别看伊万诺夫元帅没有多少亮点,但他仍然是最适合指挥俄军的统帅,要是换了一个人,谁知道打出什么鬼出来。

不是弗朗茨低估俄国人,他们的军官素质整体上就要略低一筹,具体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上。

高层军官尚好,大都接受了完善的教育,中下层军官很多都只是接受过家庭军事教育,受过军校培养的军官比例很低。

要不然雅顿那样的奥地利军校留学生,也不可能短短几年时间,就一路平步青云成为将军。(前文提到过,科韦利守备司令官)

不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关键是对比其他人,他的能力确实很优秀,至少在理论上知识上是如此。

采用保守战术的时候,反正都是打呆仗,需要军官发挥个人能力的空间有限,这种劣势还不明显。

要是换了新的指挥官,改变了作战模式,需要前线的军官们自由发挥个人指挥能力,俄国人就要吃苦头了。

或许有天才指挥官会涌现出来,不过更多的还是蠢才。

在上百万人的大战中,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往往不是那极个别的天才,更多的还是无数的蠢才。

要是没有蠢货的衬托,又哪来的天才呢?军事史上的奇迹,往往都是这两类人共同创造的。

……

外交大臣韦森贝格:“陛下,昨天我和英国公使会面的时候,他带来了消息。

只要我们停止支持俄国人,英国政府就承认我们战后吞并俄属巴尔干半岛,包括君士坦丁堡在内。”

弗朗茨直接翻了翻白眼,这算什么事?奥地利吞并俄属巴尔干半岛,还需要英国人承认么?

不是弗朗茨自傲,从苏伊士运河通航开始,英国人在地中海的影响力就逐渐衰落,巴尔干半岛更轮不到他们插手。

奥地利真要吞并这些地区,真正意义上的阻碍只有俄国人,英国人“承认与否”根本就影响不到最终结果。

换法国人来说还差不多,至少人家有干涉的能力。至于英国人,什么时候皇家海军主力敢深入亚得里亚海再说。

不过,这也能够从侧面证明伦敦政府急了。原本被他们寄予厚望的法国人,现在选择冷眼旁观,英国人手中的筹码不够了。

弗朗茨:“没有乌克兰地区?”

“没有!”韦森贝格回答道

弗朗茨摇了摇头:“看来伦敦政府的意识,还停留在三十年前,什么地方都想要指手画脚。

告诉英国人,俄奥关系源远流长流长,我们对君士坦丁堡没有兴趣,让他们不要挑拨离间。”

不管有没有兴趣,现在奥地利都必须要没有兴趣。君士坦丁堡不是好拿的,拿了就意味着要和俄国人死磕下去,替普波联邦分担了仇恨。

奥地利都占据达达尼尔海峡了,君士坦丁堡只能锦上添花。除了君士坦丁堡外,俄属巴尔干半岛还有啥?

保加利亚?

现在已经是1880年了,不是1850年,保加利亚民族主义已经勃发。

保加利亚地区文化风俗和俄罗斯非常接近,语言上更可以互通,沙皇政府都没有消化掉,弗朗茨可不认为奥地利就能够那么容易同化当地人。

说白了,保加利亚除了玫瑰精油外,别的资源奥地利都不缺。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自然难以提起兴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