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其他 > 怪医圣手 > 第五十三章

怪医圣手 第五十三章

作者:叶皓轩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10-16 10:05:19 来源:258中文

第53章

朱明睿听着他们都跑偏了十万八千里,道,“二哥, 咱们这事还谈不谈了?”

“三弟尽管说便是了。”朱明炽继续聆听。

朱明睿才继续说:“朱明熙心机深不可测, 必然要反击,二哥你现在风头正盛,怕要小心。说来我们兄弟四个里,五弟还小, 你却是性子最随和的,一向从不在父皇面前出挑,如今父皇反倒疼爱你几分。若说支持朱明熙……我倒是更愿意听二哥的!”

朱明炽喝酒的动作一停, 他笑着拍了拍朱明睿的手:“三弟,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一个武将,怎么懂得治国方略,看着大臣的折子也糊涂。父皇现在看重我, 还不是因为我手头没有兵权, 与那些文臣又说不到一块儿去。”

朱明睿将自己二哥的反应尽收眼底。

早年母妃就告诉过他,朱明炽出身低微, 若他有心取得帝位, 必然需要蛰伏。但朱明炽在战场上一鸣惊人之后,母妃又有些迟疑,后来见朱明炽回来之后,父皇没收了朱明炽手上所有的兵权,而朱明炽也一声不吭之后,母妃才放松了警惕。

眼下,朱明炽先与他交好,又与太子殿下交好,却又出卖太子殿下。母妃让他要格外谨慎些。

毕竟走到这步了,谁不想要这个位置呢。

但是朱明睿却看不出朱明炽究竟是什么心思,如果朱明炽是全然不出彩,光华内敛,搞不好他以为这个人心机深沉,还会忌惮许多。但他对父皇毕恭毕敬风头大出,战功又摆在那里,朱明睿反而不这么忌惮。更何况朱明炽的确是不懂治国的。

一则,他心里很清楚父皇是绝不会让朱明炽当太子,偌大的天下交给他怎么治理?文臣怎么管?二则,他觉得朱明炽也没有母妃说的那样厉害,如果真的这么厉害,他还会好好地坐在这里吗?

父皇日渐老了,不过是贪恋有子孙陪伴,所以常召见朱明炽而已。

他最忌惮的还是宗人府里那位。毕竟皇上从不说废太子,朝臣也无人敢提,皇后也好好的。只是想起自己被□□陷害一事,朱明睿还是恨得咬牙切齿。

大雨骤歇,一本《象山全集》被送进了章家。

章大人看后将书合上,遂感叹道:“太子殿下有大智慧,非常人能比得。”

随后换了官袍进宫面圣,为太子递上一份陈情书,再加一本殿下亲手所写的起居注,里面竟然是历年来记录皇上教育他德行的点点滴滴。章大人跪地叩首道:“皇上,自太子殿下被拘禁宗人府以来,上书求情的折子上了一道又一道,您皆一一责回。此物乃东宫之人整理太子旧居所发现,主事为了此物特地来求见微臣。微臣翻看一二,却被殿下这份赤纯之心感动。心想殿下就算有不是,那也是因为脾气温和待人友善,未管好下属的缘故,却绝不至被拘禁。微臣斗胆,为太子殿下求情!”

春寒料峭,皇上又因病而疲惫,披了件外衣听政。

为太子求情的绝不止一个人,但章大人身为吏部尚书,内阁首辅,一向不参与派系斗争。他为太子求情倒是稀奇。

太监递过陈情表与起居注,陈情表皇上只是略略一翻,待看到起居注的时候,神色却不一样了。

他手把手教这孩子的那些东西,他居然字字谨记,这本起居注边缘已经卷起,不知道已经翻过多少遍了。

仁君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广开言路,广纳贤臣。心宽以容天下,胸广以纳百川。

他似乎眼前浮现了那个稚嫩的孩子,被他抱到椅子上。他站在他身边,一句句地教导他读书,孩子尚且稚气,一句句地跟着他念,无比认真。他对皇后的感情一般,不过是中宫主位而已。但是对于太子,他却是真心爱护。

皇上似乎在出神,久久地没有说话。

乾清宫的烛火一直亮了许久,才有旨意传出来,移太子出宗人府,恢复日常供奉。

宫里的人脉读四通八达,乾清宫一句话传出来,不过一刻钟后宫就都知道了,再一刻钟皇子们就知道了。

而赵长宁知道的时候,也不过是深夜而已。

陈蛮给她掌着灯,她正在草拟奏折。她写完之后搁笔,自己从头到尾细细读了遍。

不久后就有人进来,传了太子被放出宗人府的消息。

赵长宁道:“知道了。”随后仔细斟酌,才收了笔墨,带着奏折去了东宫。

从宗人府出来,太子殿下已经梳洗过,换了一身织金长袍,他盘坐在东宫西暖阁里,他表情淡然,俊秀的脸变得瘦削了不少,更显成熟了。两侧也坐着约莫六七人,都是心腹。周承礼坐于首座,跟太子殿下说话:“这些日子我等想尽办法,也未能救出殿下。实在惭愧……殿下能出来就好。”

赵承廉叹道:“三皇子的案子,周大人也颇受牵连,这些天上的折子都被陛下驳回了。倒绝不是他没有尽力的。”

朱明熙叹了一声,这些人一直试图救他,他怎么会不知道。“周先生也不容易,我心里明白。”

有宫人进来通传,说赵长宁过来了。

长宁走入灯火通明的殿内,跪下请安,将手里的奏折递给了朱明熙:“殿下交代之事我已经办好了。”

朱明熙让她写了一道奏折,是用来参朱明睿的。太子殿下的确非常的聪明,他让她从他那处取了起居注,再交给章大人,竟然就能让皇上宽恕他。看来殿下虽凡事放任手底下的人去做,心里却是极为清楚的。恐怕早就想到会有这么一天了。

不过他仍然局限于目前的局面,并没有认为朱明炽有什么威胁。

所以赵长宁为朱明熙写的那份奏折里,其实还有很多参朱明炽的地方。一参朱明炽暗通于漕运,二参朱明炽与边塞有联系,意图不明。三参朱明炽结交群臣。

朱明熙一看觉得奇怪,他只是想赵长宁拟参朱明睿的奏折,她竟然写了这么多朱明炽的事。“结交群臣也罢了,这暗通于漕运,你如何知道的?”

“微臣手里有些物证。”赵长宁在大理寺为官,查案是老本行了。“殿下务必要注意朱明炽,俗话道:咬人的狗不叫。殿下这次出事,未必没有朱明炽在其中作梗……”

“我倒也没有全然信任他,”朱明熙微微一叹,“其实重要的事都瞒着他,必然是有别的内奸,否则他不会连我的手迹都能临摹。”

“微臣觉得赵大人说得有些道理。”杜成沉默了一会儿,难得地赞同了赵长宁,“二殿下监察大理寺,见到曹思雨也不难。这次殿下与三皇子都受害,得益最大的却是二皇子,本来就可疑了。”

又有人说:“但皇上是决不会把皇位交给二皇子的!”

“皇上无意,二殿下却未必无意!”杜大人冷哼一声。而周承礼赵承廉二人这时候都不再说话了。

“二殿下与漕运勾结这事赵大人有证据。不过我还有个问题。二殿下因什么而通漕运?他究竟在做什么,可是为了搜刮钱财?”杜大人也不愧是正三品大员,立刻就想到了问题的关键,“沿着往下查,若能发现是二殿下从中作梗,不仅能冲淡三皇子事件给殿下带来的影响,还能拔除一枚心腹大患!”

另外又有人附和:“杜大人此话有理!”

朱明熙想了会儿,轻轻地点头同意了。从宗人府出来之后,他不是没有改变的。朱明熙将长宁所写的奏折收了,递给了杜大人:“这道奏折烦请杜大人上奏吧。”

赵长宁垂首没有说话,她当然知道朱明炽控制漕运是为什么,漕运是他贩卖盐引的通路。而盐引的收益背后肯定还有更大的阴谋。但这个她不能直接说,否则朱明炽肯定不会放过他。只能点出来让别人去查,到时候疯狂打击之下,朱明炽必然顾不上她。

随后,朱明熙将赵长宁叫入内室,告诉她:“长宁,眼下我还有一件事托付给你。”

“殿下请说。”赵长宁道。

朱明熙沉吟:“外面那些人——我并非全然信得过。”他叹了口气,“但是我不知道哪个是需要被怀疑的,只有你,我却是全然能信的。明日你去山西会馆,里面有个驿站,会有个人送信到那个驿站里,他说要柳刀胡同的人来取信。我需要你替我把这封信取回来——无论用什么方法。”

赵长宁在猜测太子殿下的用意,他为什么突然让自己去取信。而且还是无论什么办法——很明显,这封信不是给太子的。

太子殿下说全然信得过她的时候,赵长宁的手指轻轻蜷曲。

赵长宁说:“殿下想要此信是为何?说得清楚些,微臣取回来的把握更大。”

朱明熙摇头:“我也说不清楚。但你取回来了,我大概就知道了。”

从太子殿下这里出来,迎面吹来就是春天的寒风。

周承礼见赵长宁穿得单薄,将自己身上的斗篷解下来,拢在了她的肩上。“你怎的开始帮太子写奏折了?”

七叔的斗篷,长宁也没觉得有什么,拢紧了说:“是殿下在狱中托付我的,当时也没有别人可托了。”

“以后少写,莫让这些事牵连到你。”周承礼叹了口气,走到前面去了。

赵长宁想叫住他问什么,他摆了摆手上马车了。

次日沐休,赵长宁就带着陈蛮徐恭二人,借由喝茶、听梆子腔的名义进了山西会馆。

会馆今天正是开堂唱曲的时候,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徐恭跟陈蛮留在外面喝茶。赵长宁便让他们自己喝着酒,她避开热闹的人群往内,朱明熙说过内里有个号房,是山西的驿站。赵长宁转过拐角果然看到了驿站,一个做儒生打扮的老先生正在记账,这就是山西与京城的驿站了。老先生站起来拱手:“这位公子可是来取信的,姓甚名甚?”

“老先生先坐吧,”赵长宁道,“我喝多了,在外面吹吹凉风罢了。”

老先生笑笑继续记账了。

不过一会儿有个人骑马停在了院内,此人目光严肃,生得一双蒲扇大手,红膛脸色。勒紧了缰绳问那老先生:“柳刀胡同的人还没有来?”

“今天是迟到了,阁下不如先下来歇会儿。”老先生连忙笑着迎上去。

那人皱眉道:“如何会迟到,我今日还有急事要赶回,晚了就赶不上出城了。”

赵长宁眉毛微微一动,此人一口山西口音,瞧他□□的马又疲惫不堪,难不成是一路从山西疾驰过来的?她再仔细打量,却看到他那双靴子,那是军营特有的黑靴,鞋底比普通鞋底厚半寸。柳刀胡同……正是太子所说的。

应该就是这个人了。

赵长宁面色不改地坐在院中晒太阳。这人没等到柳刀胡同来人,却又不肯把信交给老先生。但随着时间越来越久,他就有些焦躁了。

老先生忍不住道:“阁下还信不过我么?我在这里坐馆二十多年了,从没有送错过信。”

那人着实耐不住了,只能从怀里拿出个包裹,递给他:“除了柳刀胡同的人,就是给别人看一下也不行,可记清楚了?”

老先生点头答应,一匹马又从偏门疾驰出去了。

赵长宁这才起身,走到了老先生周围,笑着问道:“老先生在此已经二十多年了?那我倒是有个人要向老先生打听打听。”

赵长宁跟老先生说了个,自己贫寒时被一位兄台接济,一直心存感激,却找不到这人的故事。

她与老先生边聊天边喝茶,茶水灌得多。时间紧张,趁老先生上个茅房的功夫,她已经迅速无比地解开包裹,探手进去摸出了封信放进袖中。等到老先生回来,才跟他感叹道,“……可惜老先生不认得此人,我是找了多年也没有发现他的下落的。今天说到这里,怕要跟老先生告辞了。”

老先生大感可惜,跟她说:“……若有发现跟公子说的像的人,我一定告知公子。”

跟老先生辞别,赵长宁从后院走出来后,才拿出了信。这信与普通的信差不多,只是信封上写了‘贤兄亲启’四个字。

究竟写的是什么?

这时候门口传来熙攘的声音,连会馆主人都亲自去迎接,似乎是有大人物来了。赵长宁把信放回袖子里,准备行个礼就出去了。抬头一看,却发现门已经开了,会馆的主人跟在来人的身边走进来,来人竟然是朱明炽!

他被众人簇拥,正好看到了赵长宁。

赵长宁立刻跪下请安:“二殿下。”

朱明炽看她在自己面前跪下,嘴角一扯:“竟然是赵大人,起来吧,我不想惊动别人。”

赵长宁站起身,朱明炽又没说让她退下,她只能站在他对面。不由地想朱明炽亲自来山西会馆干什么?总不可能是来听戏的吧。

“赵大人来山西会馆做什么?”朱明炽却先问她。

“取友人所寄的一封信而已。”长宁倒是一派光明磊落,还拿出信示意了一下,以表明自己的确没有说谎。

朱明炽看了赵长宁所拿的信一眼,眼睛一眯,他的嘴角甚至带了一丝笑容。“赵大人确定,是来拿你的信的?”

“的确是下官的信,难不成殿下也是来取信的?”赵长宁已经将信收入袖中。

“我只是来听曲而已。既然大人要忙……着拿信,那我不打扰大人了。”这时候响起了唱戏的梆子腔,朱明炽似乎顿足听了片刻,才跨过门槛离开。

赵长宁也隐约听到了高亢的唱腔,带着塞外的苍凉,千变万化,婉转动听,唱的是杨家将征战沙场的故事。山西的戏曲,朱明炽在山西边关保了边疆八年,肯定对这个很熟悉吧。

她也听了很久,才从侧门出去。

朱明炽站在后院,那唱腔依稀可听,旁边有人低声道:“殿下,方才赵大人拿的信封不是咱们的么!您怎么也不让小的拿回来……”

院子里伏地跪了一群人,面对亲自到来的朱明炽噤若寒蝉。

朱明炽淡淡地道:“随她高兴吧。”他看着手里的信封,居然是一笑,“反正……她也拿错了。”

山西那边的边疆会一次给他送三封信,只有一封是要紧的,其他的都是掩人耳目之用。若不是这些人出入府会惹人怀疑,朱明炽也不会借山西会馆来传信。方才虽然只有一瞬间,他已经看清楚了,要紧的那封信上会有个红腊封印,但赵长宁带走的那封信上并没有。

他才随她拿走了。

本书由,请记住我们网址看最新更新就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