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步落仙途 > 第25章 两句话

步落仙途 第25章 两句话

作者:本物六尔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0-16 10:55:24 来源:258中文

王建东连连点头,说:“老师的教诲,我们一定记住在心里。说实话,我们很幸运能碰上你们这样的好老师和实心实意帮助我们的师傅。”

何萍说道:“知识才是永远的财富,这句话我赞成的。不过话说回来,想想现在的社会,教授的收入竟然还没有卖茶叶蛋的高,这也是事实。”

一听这话,老胡不经意间锐利地看了何萍一眼,耷拉下眼睛不响了。

秦老师对此颇有看法,对王建东和何萍还说道:“我比你们只大了四岁,你们进校,我刚毕业,一直担任你们的辅导员。这几年的变化,包括社会,经济等等各个方面,变化确实很大。但是我不赞成金钱、利益至上的想法,都是一些太过于短视和肤浅的看法。绝对不可能不可能一直会这样的。”

大家都停止吃喝。若有所思,各有想法。

何萍又说道:“说起来我和秦老师都是无锡人,上海在八十年代确实是落后了的。现在‘苏锡常’的经济加起来就已经和上海不相上下。不客气地说,在某些方面,比如讲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方面比之上海甚至还要更好一些,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的。”

沉默了一会儿,老胡说道:“八十年代上海错过了市场的改革开放,这基本是共识,我们要承认。甚至有一种说法,当然是一种开玩笑的说法,把上海过去十年的经济叫做‘有一种高贵叫贫穷。’”

老胡说的没错,实际上早在八十年代初,上海就曾经掀起过多次关于上海未来发展方向的大讨论。《解放日报》曾经头版头条刊登过一篇文章,标题就叫做《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

要知道,上海是中国近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的城市,一直是现代中国的缩影。上海甚至还一度是世界的第五大城市,仅次于伦敦、纽约、东京和柏林。

但是八十年代以来的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始陷入困境。近十年的时间,经济增长速度在十四个沿海城市中最落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速度甚至还要低近两个百分点。

杨老师打破沉默,说道:“正是因为曾经的种种艰难,上海才有了现在浦东的开发开放的强烈冲动,给浦江两岸的繁荣和交通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肯定会为我们上海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政策和机遇。”

“来来,我们一起吃一杯。大家吃饭。不要搞得来太沉闷的。”她笑了笑,说道:“还是继续说我们专业上的事情。浦东要开发开放,打破浦江两岸交通瓶颈,现在看来更是迫在眉睫了。”

老胡放下杯子,笑了笑,说道:“讲到黄浦江通航的历史,轮渡的方式我们就不讲了。我给你们简单讲一讲黄浦江造隧道和造桥的历史。”

讲起来黄浦江孕育了上海这座城市,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但这却也成为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跨河越江,一直是上海人的梦想。打通黄浦江,连接浦东浦西,是上海几代人的梦想!

梦想成真,开始于六五年五月。连接浦西和浦东的打浦路隧道,拉开了划时代的建设序幕。

当时,我国在水底隧道技术方面,可谓“一片空白”。因为上海特殊的软土层,使得在黄浦江底造隧道,就好比是“在豆腐里打洞”。甚至一些外国专家还预言:在上海修水底隧道“不可能”。

如此背景下,中国的隧道建设者们白手起家,开始挑战世界级难题。说难听一点,当时技术上“能够参照的只有当时苏联专家那乌莫夫的一本隧道书”。

历经艰难险阻,五年后,中国第一条水底公路隧道——打浦路老隧道正式落成,全长两千七百米米,高四米四,通行机动车每小时双向最大通行能力为一千辆。

用现在的眼光看,十多年前建造的这条打浦路隧道显得有些粗糙,这些数据在今天看来属“小菜一碟”,然而在当时却是挑战想象的。它是上海城市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也由此拉开了中国隧道桥梁建设的发展序幕。

它的建成,有效地缓解了客货车过黄浦江的问题,结束了黄浦江两岸长期隔绝不通的状况,圆了开埠以来上海人要天堑变通途的百年梦想。

这条隧道带给上海市民的心灵冲击更是无可比拟的。以往靠摆渡过江,从开始等候到抵达对岸耗时两三小时的漫漫历程,缩短为机动车从隧道过江仅需6分钟,大大缩短两岸时空距离,将浦东浦西联成了一片。

隧道的建成,成为浦江两岸唯一直通通道,突破轮渡为过江唯一手段的格局。这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范例。这是上海市政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猛烈冲击了上海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旧观念。繁荣的浦西与落后的浦东间的“沟壑”,自此开始逐渐被打破。

在那个年代,亲眼见识打浦路隧道,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它可不是想坐车就能通过的,打浦路隧道对外开放通车时,仅限于隧道管理部门核发通行证的本市牌照和部队牌照的车辆通行。所有车辆出入,驾驶员和乘客都必须先办通行证。

只是不为人知的是,作为上海第一条穿越黄浦江的隧道,在公开的文献资料中几乎只能查到一些枯燥的数字介绍。原因很简单,打浦路隧道是一条国防、战备隧道。只准特许车辆开放。这条隧道是为了战备而建造的,原来设计是可以走重型坦克防原子弹的。

再说黄浦江上造桥。

好多上海人一直认上海首座斜拉桥是我们正在建设中的大桥,其实,早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市政就着手研究发展斜拉式桥,八二年六月竣工通车的松江泖港大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上海首座斜拉桥。

位于松江泖港镇东侧的泖港大桥,王建东他们大二时曾经去参观考察过。这座大桥,雄伟、秀丽,浑如一架巨大的竖琴屹立在宽阔的黄浦江江面上。桥的主墩似琴座,奇峰突起,参向青天。桥的主梁如水平杆,把大桥连成一线。

这座桥是上海第一座大跨径双塔双索面大型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其两百米的主跨也曾是国内最大跨度,为以后上海乃至全国建设斜拉式桥积累了宝贵的桥梁设计理念和丰富的实施经验。

“上海桥梁人的心中,这座大桥始终占据着标志性的位置。它作为上海南浦大桥的试验桥,汇聚了许多前辈的心血,为我国后来陆续建成的大跨径斜拉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说到最后,老胡想了想,说道:“小王,小何你们马上就要结束实习,面临着毕业和工作,我有两句话,是我们大桥建设总指挥的原话,送给你们年轻人。第一句话,个人的理想要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只有脚踏实地、不惧艰险,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句话,干事情只要认真,哪怕你再没有经验,到最后你会出经验。假如你工作不认真,哪怕你本事再大,到最后肯定要出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