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步落仙途 > 第115章 哭嫁歌

步落仙途 第115章 哭嫁歌

作者:本物六尔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0-16 10:55:24 来源:258中文

码头下船,再倒两回汽车,又步行半个小时,小毛父子俩才问路到达新郎官徐老师在乡下的家里。⊙√八⊙√八⊙√读⊙√书,.2●3.o≥这时候结婚的仪式已过,正准备开酒席。

这是一处上海乡下常见的小院落。黑瓦白墙的二层小楼,屋前左侧有一个小池塘,岸边有五六棵高大的水杉笔直地伸向天空。

水杉叶子已经全掉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和深褐色的树皮。树干笔直粗糙,皱皱疤疤的,像一个个饱经风霜和沧桑的老人,在温柔的冬日照耀下,默默矗立着,迎接着远方的客人……

小院里婚庆的气氛浓厚,红色理所当然是主色调。从家门口到路边,一路红旗飘飘,喜气洋洋。农宅的栏杆上挂了长长的红布,大红灯笼被高高挂起,朱红的对联不可缺少,甚至连门把手上也用红丝带扎了蝴蝶结,

见着面,新郎官徐老师拉着王国良父子,热情地把他们向双方家长和新娘子分别做了介绍。

意外的是,郭老师也在。后来才知道,原来他和徐老师是表兄弟,这一桩婚事,大媒人竟然是郭老师的母亲。

院子里搭起来一个简易的台子,有一老一少两个女人正在台上唱戏。虽然寒风凛凛,吹在人面孔上生生地疼。但戏台下面还是坐了好多的人,每次台上唱罢一小段,叫好声,鼓掌声不断。

{娘}唱道:

囡啦,

侬到格拉姓啥门里做媳妇,

总要改换门风学好伊,

侬长出志气敬大人,

长出才情待大人。

侬总要鸳鸯油条一条心,

鸳鸯山芋一根筋,

侬勿要反转膏药贴勒廊柱浪,

侬勿要冷水浇勒鸭背浪。¥♀八¥♀八¥♀读¥♀书,.2≠3.o◆

{囡}唱道:

亲娘啦,

我生煞拉格姓,

钉煞拉格秤。

奈{现在}我到人家浪做媳妇,

头鸡啼么催起身,

二鸡啼么梳头打扮出房门,

三鸡啼么拿仔四角升罗蔑青淘箩问大人。

我问问婆么假聋甏,

问问公么假瞎眼,

问问姑娘小叔尤如肉刺毛。

叫我烧勒多么无规程,

烧勒少么小出身,

叫我小小女囡哪里凑得上。

小毛和阿爹平时都欢喜看戏,只要有机会一般都会想办法去看。但是今天台上的这场戏,亦唱亦哭,看了好一会儿,他愣是没有看出名堂来,不知道到底是唱的哪一出。

阿爹在一旁介绍道,老早子在这边开过生活船,故所以我晓得的。这是哭嫁歌,南汇沿海地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千百年来在当地、特别是在当地的妇女中长期流传有唱哭嫁歌、哭丧歌的民间习俗。

旧时,南汇沿海经常遭遇台风海潮等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极其困苦。200多年前修筑的钦公塘,把南汇分成东西两部分的自然区域。

哭嫁歌、哭丧歌主要流传在东半区海边的书院、万祥、老港、祝桥以及大团等地区。当地人把这两种歌统称为“哭歌”。他们常常借哭歌来发泄、悲叹苦难的命运。这一片沿海土地成陆较晚,地区比较荒僻,交通闭塞,正好成了这种十分古老的婚丧仪式哭歌完整保存了下来的重要环境。

其中的哭嫁歌,其实就是旧时出嫁女子向姑娘时代哭别的歌。哭嫁歌的内容来自当地生活,歌词反复设喻,层层排比,回环往复,诡谲瑰丽,辞必极致而后快,情必尽泄而后止。

在出嫁前几天,礼俗上允许女子尽情地诉苦。所以当地女子不但出嫁时唱,还把它作为艺术品来欣赏,视其为一种文化娱乐的形式。

也正是由于哭嫁歌被当地妇女广泛地传唱,因此歌中的一些精彩的句子才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

哭嫁歌的句子歌词具体有多少,没有准确统计过。但是一般的说法,哭嫁歌歌词八千多行,当地甚至有些优秀歌手能唱数百行甚至上千行歌词的。

小毛这才知道,女子长大成婚,本是喜庆之事,但是南汇一带过去新娘出嫁时却要大哭一场,而且还要哭出许多名堂,这是当地一种沿袭已久的传统婚俗形式。

哭嫁歌在当地叫“哭出嫁”、“哭嫁囡”。在正式场合,哭嫁歌必须伴随婚俗仪式而唱。

按当地习俗,女儿出嫁的前夜,父母为其所备的嫁妆要经过哥嫂的清点,并由哥嫂将衣被布匹等放入箱笼,此举俗称“填箱”。这时母女两人便要开始对唱《填箱》歌。

一般先由母亲开场,词意主要是表示疼爱女儿的心意,然后女儿接着唱一些感谢爹娘养育之恩的歌词。填箱之夜,宅上的姆妈婶婶、小姊妹等都会赶来听。相好的小姊妹还要上前劝哭,实为引出话题。

娘囡两人顺着话题尽情发挥,倾诉离别之情,这同时也是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一直闹到深夜才散。

新娘梳妆完毕由喜娘搀着到客堂告别长辈,新娘见到谁就唱谢谁的歌,如“谢爷”、“谢阿奶”、“谢娘舅”、“谢舅妈”、“谢姑母”、“谢姨母”等等,感谢长辈平时的呵护照顾。

接着唱“谢媒相”,内容都为讥讽媒人油嘴滑舌,有的甚至借机骂媒人,发泄心中不满。

然后新娘换上绣花鞋,由阿哥抱上轿。新娘临上轿前又要唱上一番“谢阿哥”之类的歌,以感谢兄长对她的关心与照顾。

这其中,尤以《娘囡对唱》和《谢阿哥》两段最为精彩。

因为女儿是娘身上的一块肉,娘平时对女儿爱护有加,一旦分离,娘自然难过;而女儿此时对娘亲之恩也是百般留恋,“再好的婆婆抵不过坏的娘”。到了婆家,不知婆婆与丈夫怎样对待自己,对此心里充满忧虑、恐惧。因此,此时娘和女儿都有说不完的话。哥是妹妹的娘家代表,妹妹在夫家如果受到,要由他出面讲话,因此妹妹出嫁时也要对哥千叮咛万嘱咐。

从前这里的女子几乎人人会唱哭嫁歌,不但举行婚嫁仪式时唱,平时在田间劳动,家中纺纱时也唱这种歌,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女孩子长到十三四岁时,边干农活边跟妈妈婶婶学唱哭嫁歌。

如果宅上和邻村有姑娘出嫁,也会赶去听,并将其默记在心,回家后仔细揣摩,反复操练。待到自己出嫁时,若不会唱哭嫁歌,便会遭到旁人的讥讽与轻视,传到婆家,也要被婆家人瞧不起。因此,学唱哭嫁歌成了当地女孩子的必修课。

以前南汇沿海地区直至60年代,海边几个乡镇都还没有通往县城的公共汽车。因为不受上海都市文化的影响,哭出嫁之类的古老风俗比较盛行。即使到了现在,母亲唱哭嫁歌叮嘱出嫁女儿的习俗仍有保留。11百度一下“浦江东杰众文学”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