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漫漫行 > 第一百六十一章 捡到宝了

漫漫行 第一百六十一章 捡到宝了

作者:浮黯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1-01 18:51:57 来源:258中文

“人民军队爱人民,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你俩做的不错。”朱由榔勉励了李元胤和苏雄一句。

“是,臣等遵照陛下旨意开展‘拥军爱民’活动,已经使禁军的精神面貌和战半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老百姓对我们是真心的拥戴,我们也体会到了以民为本的积极意义。”李元胤答道。

“嗯,不错。好好练兵吧,朕很快就用着你们了。”朱由榔道。

李元胤和苏雄对视一眼,心说:“这是快要打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

按住心头的狂喜,俩人高声答道:“是!”

“宋爱卿,你这防疫做得好啊。不过,这天睛了,积水的地方,很容易滋生蚊虫,而蚊虫又是传播疾病的罪魁祸首,有什么好办法吗?”朱由榔转头对宋应升问道。

“陛下,臣这些措施都是舍弟应星建议的,至于消灭蚊虫,臣以前没有想过,请陛下训示。”宋应升回道。

“艾草可以防治蚊虫,而且还可以防治风寒,老叶,是不是可以用艾草煮些水,一来喷洒到积水的地方,二来让百姓每人喝上一碗?”朱由榔问叶紫帆。

“皇上所言极是。只不好,这得需要大量艾草,全城的药铺的艾草都买来,怕是一时之间也难以解决。草民觉得,可以用艾草除蚊虫,用芦根煮水喝,也可以防治风寒和署热。芦根到处都是,百姓们可以就地取材。”叶紫帆说道。

“嗯,很好,就依老叶说的办。另外,令斌,你将今日所议的防疫措施拟个条陈,发往各地,让各地依此办理,务必保证没有大的疫情发生。”朱由榔对陈邦彦道。

“是,臣遵旨。”陈邦彦答应一声。

“宋爱卿,汝弟现在何处?”朱由榔又问宋应升。

“舍弟现居广州,与臣比邻而居。”宋应升答道。

“‘奉新二宋’之名早已远播,汝弟之才还在你之上,如此大才朕岂能不用?”

“陛下,臣与弟都非正牌子进士出身,臣做这知府都已经是勉力而为了,且舍弟也已耳顺,恐负圣主厚爱啊。”

一听这话,朱由榔心里就笑:“真虚伪,假惺惺干什么?若不想让你弟弟出仕,刚才着意提醒朕干什么?”

“不必多说。朕重水平不重文凭,不,是重水平不重功名。如今,我朝需要大量人才,只要人尽其才,才能利国利民啊。”

朱由榔没理会宋应升的虚伪,一挥手说道。

……

在回宫的路上,朱由榔想起宋应星的事心里就想笑。

宋应升一开始提起弟弟的时候,朱由榔还没有反应过来,后来想:“宋应升只说此方是舍弟所献也就完了,为什么要加上应星二字,这是在着意提醒朕啊。”

想到这里,脑子里灵光一闪:“应星,宋应星?莫非是《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

一念至此,脑海里开始搜索宋应星的信息。

宋应星,字长庚,生于万历十五年,江西南昌奉新县人。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与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29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

之后,兄弟二人分别于万历四十七年和天启、崇祯年间三次参加会试,均告失利,之后就绝了科举之心。

宋应升确实做过恩平县令,也做过广州知府。不过,在隆武二年,隆武朝灭亡之后,服毒殉国。

如今他活的好好的,说明是自己改变了历史进程,也挽救了他的性命啊。

……

这些信息对上了,完全对上了。宋应星必是《天工开物》的作者无疑。

朱由榔心头狂喜,但却是没有表现出来,而是非常冷静展现了一个睿智的、开明的帝王形象。

宋应星的出现,不能不令他狂喜。

作为后世人,朱由榔比谁都明白科技兴国的意义,这不但关系到能否顺利快速地收复大明江山,而且还关系到中华民族是否始终屹立于世界最高巅的万年大计。

他穿越之后,始终注重收纳科技人才,像哈提斯、焦泥、姚德三和张念宝。前两人不过是泰西人,朱由榔重视的是他们的泰西人身份,希望通过他们将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来,而后两人只不过是两名工匠,但都得到了朱由榔的重视。

这四个人都算不上真正的科学家。

在他眼里,徐光启最为合格,可他已经作古。

每每想到这些,朱由榔就深感遗憾。

可他却忘了,当世还有一个大科学家,就是宋应星。

宋应星编撰的《天工开物》初刊于祯十年,问世距今已经十年了。全书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朱由榔没弄明白,此书已经问世十年,不知道为什么,怎么没有流传开来。

想来原因无非是两个。

一是此书不被士大夫所看重,觉得那是记载“奇技淫巧”的书,于治国安邦无有益处,或者益处不大。

二是天下大乱,原来的社会矛盾迅速转化为民族矛盾,士大夫不是忙着反清复明,就是忙着迎合大清,意图在新的朝代到来之际谋一个安身立命的好地位,所以学术和思想的传播几近停止。

朱由榔需要技术,也需要科技人才,而宋应星在成书过程中,必然接触和认识了大量工匠和各行各业的人才。所以,用好他,必然就解决了这两方面的大问题。

“宋应星今年应该已经六十岁了,不知他身体如何?如果身体够健康,那我可真是捡到宝了。按历史记载,他的寿数八十,身体应该没有大问题吧?”

朱由榔如此想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