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科幻 > 希泊尼战纪 > 第四十一章 横渠书院

希泊尼战纪 第四十一章 横渠书院

作者:虚伪王庭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4-10-16 12:18:00 来源:258中文

张斌首先想到的便是张载第一本著作《边议九条》。

当时西夏经常侵扰宋朝西部边境,大宋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此事对“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极大。

宋仁宗庆历元年,张载二十一岁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相比张载,原来的张斌的确是平庸之极啊!”张斌又想起因为《边议九条》而引发张载与千古名臣范仲淹的一些交集。

康定元年,范仲淹在延州军府召见了张载,后者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志向得到了范仲淹的极大赞扬,但范仲淹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

范仲淹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劝他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须去研究军事,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于是遍读佛学、道家之书,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庆历二年,范仲淹为防御西夏南侵,修筑大顺城竣工,特请张载到庆阳,撰写了《庆州大顺城记》以资纪念。

“不过说起来,老爹当年考中进士年龄也不小了。”张斌脸上有着淡淡的讥讽,当然不是讥讽自己张载,而是对科举应试制度的讥讽。

嘉祐二年,三十八岁的张载赴汴京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载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但张载却已经名声在外,在候诏待命之际,张载受宰相文彦博支持,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

期间遇到了程颢、程颐兄弟,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虚心待人,静心听取二程对《易经》的见解,然后感到自己学得还不够。第二天,他对听讲的人说:“易学之道,吾不如二程。可向他们请教。”二程由此在京中名声大震。

“老爹倒是谦虚,却成就了二程。”张载摇了摇头,对老爹这一点有些不认同。

张载进士登第之后,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等职。在作云岩县令时,政令严明,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在大宋,如老爹这样一心为国为民的好官虽然所占比例不会太多,但绝对不在少数。”张斌对宋时士大夫的气节还是比较认可的,但对他们做事的方法和手段,以及一些理念便不怎么认同了。

“怪不得老爹要送儿子去大顺城这等险地,老爹这是爱国忠君的典范,本身就对军事非常感兴趣。”张斌又想起一些事情,唏嘘不已。

张载曾创办“兵将法”,推广边防军民联合训练作战,还提出罢除戍兵换防,招募当地人取代。甚至还撰写了《经原路经略司论边事状》和《经略司边事划一》等,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前年,御史中丞吕公著向天子推荐张载,称赞张载学有本原,四方之学者皆宗之。

“这个老爹是真正有大能耐的人,但却未必会当官。”这是张斌对张载的评价。

天子召见张载,问他治国为政的方法,张载“皆以渐复三代(即夏、商、周)为对”。

神宗非常满意,想派张载到枢密院任要职。可张载认为自己刚调入京都,对朝廷王安石变法了解甚少,请求等一段时间再作计议,后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但却因为卷入新旧两党之争,受到牵连,直接辞官回到横渠,整日讲学读书。

结合后世所知道的信息资料,回想着原本张斌的记忆到这里的时候,马车停了下来。

张斌深吸一口气,和竹娘下了马车,又交待黄麻子一番话,让其钻进马车中。

在横渠镇家中这几天,黄麻子等八名护卫要轮流在车中盯着蛇奴主仆……

这当然……不是苦差事!

……

……

张斌看着眼前占地十多亩,与富丽堂皇沾不上边,甚至堪称是朴素的宅子,想着原来的张斌在这里出生长大,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

他特意没有提前派人给父母报信,所以家中并不知道他今天要回来。

张载不喜排场,关中的贼人也绝不会到横渠先生家中撒野,所以门口也没有什么人看守。

院子正门上方有个丈许宽的横匾,上面写着“横渠书院”四个大字。

对张斌来说,这既是书院,也是他从小长大的家。

放眼打量一番,张斌发现大门两侧有两块石碑,各印刻一篇铭文,他记得原来的张斌在一年多前离开家中时还没有这两块石碑。

走近仔细一看,左手的是《西铭》,右手的是《东铭》,显然这是老爹最近新作。

张斌顿时想起,原本历史上,就是这段时间的辞官研学,让张载写下了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为了训诫学者,还作了名传千古的《砭愚》、《订顽》训辞。

他隐隐记得,也正是在这个期间,张载因为某事上书,差点下狱,很长时间都做不了官。

心中暗暗叹了口气,张斌带着人直接开门走了进去。

一路进去,没有看到任何下人出现,隐隐听到中院讲堂传来熟悉却又陌生的讲学之声,张斌顿时明白今日是张载的讲学之日,按照府中规矩,不光是张载的学生和各地慕名而来的学子听讲,府中下人也要去听讲。

“如今的大宋各家学派如百花齐放,老爹的关学其实只是众学派中的一个。”带着人缓缓往中院讲堂走去,张斌想起了很多事情。

王安石旧年以《淮南杂说》名世,英宗年间又在金陵教书育人,世人称之为淮南学派。

而随着王安石成为宰相,变举试,修文序,一整套举措下来,淮南学派的学说已经遍传天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