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其他 > 仙筹 > 第六十七章昔人黄鹤(二)

仙筹 第六十七章昔人黄鹤(二)

作者:凌步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4-10-08 01:48:18 来源:258中文

黄鹤楼坐落于武昌,巍然耸立于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远远

望去,郁郁葱葱的树林中,黄红色的高楼盘山聚水,气势极为雄伟壮观。

三国时期,黄鹤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黄鹤楼失去了军事价值。随着江夏城地的经济发展兴盛,竟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千百年来,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驻足黄鹤楼,鸟瞰长江美景,饮酒作诗,留下诸多名词佳句。

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崔颢的《黄鹤楼》,也就是“回到过去的我”留在桃花源石门的线索。

黄鹤楼不仅是观赏胜地,从北宋至上世纪中期,还曾是道教的名山圣地,相传此楼为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吕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黄鹤楼,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迹。”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指明黄鹤楼以军事目的而建。不过,据《极恩录》记载,此楼原是酒楼,并有个神异色彩的传说。

《江夏县志》所引的《报应录》描述,南北朝时期,有位姓辛的商人,建个酒铺,以卖酒为业,生意不温不火。好在辛老板为人淳朴忠厚,买卖做得童叟无欺,倒也能维生糊口

话说夏日正午,酒铺外站着一位身材魁伟,衣着褴褛的乞丐,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

辛氏没有丝毫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乞丐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高呼“好酒”扬长而去。店小二本想阻拦要钱,却被辛老板阻止:“一杯酒而已,都有不容易的时候,何须放在心上。”

谁曾想此后,乞丐每天正午,都来讨杯酒喝,既不言谢也不逗留,引得店小二也好、食客也罢,诸多不满,几次要收拾乞丐。

唯独辛老板,丝毫没有厌恶恼火,干脆亲自端酒等候,毕恭毕敬将酒送至乞丐手中。

如此过了半年,这一日,乞丐喝了酒,用乌油油的袖子擦着嘴:“我欠你半年酒钱,没钱还你,就送你一幅画吧。”

未等辛老板推辞,乞丐从用来乞讨的竹篮里拿出一枚橘子,用剥了的皮,在墙上画了只仙鹤。因为橘皮是黄色,所画仙鹤自然也是黄鹤。

画毕,乞丐端详片刻,满意大笑而去。自此,再没出现。

店小二嫌黄鹤画得腌臜,污了墙壁,正要擦掉,辛老板却视若珍宝:“这不是一只黄鹤,而是一颗知恩图报的心。”

正巧,有桌客人,酒至微醺,吟诗高歌助兴。

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那只画里黄鹤,随着歌声,合着节拍,翩翩起舞,着实异景。

自此,辛老板的酒铺名声大噪,慕名而来的客人络绎不绝,生意也愈发红火。辛老板由此积攒了很多财富,成了当地富豪。

更难得可贵的是,辛老板并没有因此得意忘形,待客更加谦恭。遇到灾年,开铺施粥赈灾,接济灾民,深得百姓、官绅、文人雅士尊重。

十多年过去了,辛老板每天正午,都会站在酒铺前,望着赠画乞丐当年所来方向,端酒等候。

直到有一天,乞丐依然衣衫褴褛,唱着歌飘然而至。

辛老板大喜:“恩公,您赐我一生用不尽的财富,我愿供养您,竭尽所能满足您的要求。”

乞丐“呵呵”一笑:“穷而不失礼,富而不忘本。如此品性纯良,这些钱财,本就是你该得罢了。不过呢,我的宝贝坐骑在这里待得久了,也该随我而去。”

说罢,乞丐从腰间抽出笛子,吹了首曲子,旋律美妙至极,竟不似人间凡乐。

须臾,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中黄鹤随着白云飞到乞丐身旁。乞丐爱怜地摸着黄鹤,跨上鹤背,腾空而去。

辛老板为了怀念这位仙人,用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

崔颢的千古佳句《黄鹤楼》,也是因此传说,兴之所至,挥毫而成。

“月饼,除了那个传说,我实在没看出黄鹤楼有什么不同。”我擦着满头大汗气喘如犬,“格局很周正,也没看出有什么机关暗门。

月饼摸出根烟刚想点着,估计是琢磨着旅游景区抽烟有碍公德,很惋惜地塞回烟盒:“这事儿我不专业啊!要不你再琢磨琢磨?或者像《望庐山瀑布》,根据诗词意境结合现实场景,推敲推理?”

“50多米,五层啊!我都上上下下爬了好几趟了。内部72根圆柱,外部60个翘角,十多万片黄色琉璃瓦,两只铸铜的黄鹤……且不说和格局术数不沾边儿,就连崔颢的《黄鹤楼》,也没有什么关联。喏!你也看了,从楼顶往外瞅,这角度武汉三镇倒是看得清晰,但压根儿不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景儿啊。难不成让我唱首民谣,等着这两只铜鹤闻歌起舞,带咱们得道成仙嘛?”

我没好气地揉着酸麻肿胀的小腿,正发着牢骚,黄鹤楼下的京广铁路列车呼啸而过,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自古以来,但凡格局绝佳之处,讲究的就是个空灵寂静。这铁路都通到下面了,就算之前有什么,也都破坏掉了。”

“那‘回到过去的你’留那首诗几个意思?”估计是天气太热,心头火燥,再加上一大早吃的热干面火辣干热,月饼也按耐不住火气,“怎么就这么没耐心?”

“我哪知道为什么留那首诗!‘回到过去的你’当时肯定也在,你来跟我讲讲几个意思?”我闷着一肚子火,索性找个树荫坐着乘凉。

月饼背着手阴张老脸不搭理我,自顾自看景儿拍照发朋友圈去了。

得!我们俩这还没回到过去因为爱恨情愁黑化呢,这会儿就祸起萧墙矛盾重重了。

“有唱歌的么?洗手间在那边,其余的游客跟好队伍。唱歌的同学,铜鹤这里集合。”“唱歌”是导游行话,其实就是上厕所的意思。

不知道哪儿的旅游团,人人带着统一的旅游帽喜气洋洋,跟着导游听讲解:“我们看到的黄鹤楼,并非历史里的黄鹤楼。唐永泰元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所以黄鹤楼又有‘国运昌则楼运盛’的说法。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毁于光绪十年。”

导游讲得口干舌燥,游客们听得兴味索然,唠嗑的唠嗑,拍照的拍照,叽叽喳喳闹成一片,典型的中国式旅游团模式。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选址在距离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也就是我们今天来到的黄鹤楼。”

我听得一怔,急忙起身尾随旅游团,想跟着蹭听。结果被旅游团的几个中年大姐满脸嫌弃地鄙视,只得作罢,灰头土脸地悻悻而回。

不过,有件事,终于弄明白了——敢情我们忙活大半天,他娘的来错地儿了!

“南少侠,你确定当了一年大学讲师?连这事儿都不知道?”月饼站我身后,语气里哪还有什么辣椒味儿?

我头都不用回,也能想到月饼摸着鼻子,摇头晃脑满脸无奈的戏虐表情,于是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尽量使嗓音很低沉:“像你这种学渣,当然分不清古代历史民俗和古代地理建筑,是完全不同的两门课程!”

“真正的黄鹤楼已经被武昌引桥了,请问南老师有何见解?”月饼模仿着认真听讲的学生口吻,“此刻,我的内心,满满的惆怅啊。”

月饼这句话,突然间,让我有了很模糊的念头。那首《黄鹤楼》的八句诗在脑子里螺旋桨般转动,最终停留在其中两句。

“月公公!我想到了!跟我来!”我小跑着窜进黄鹤楼,上气不接下气地爬到顶楼,望着黄鹤楼旧址位置。

此时已是下午两点多钟,正是一天最热的时候,顶楼微风习习,倒也惬意舒爽。极目眺望,江水蒸腾着蔼蔼水汽,游轮悠长沉闷的汽笛声飘荡于江面,阳光映着波光粼粼的波浪,璀璨炫目中极尽落寞沧桑的景色,心情竟也随之萧索黯然。

我默念着那两句诗,模糊的念头逐渐清晰,掏出手机确定了时间:“月公公,再等四个小时,夕阳西下,或许会有答案。”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月饼确实聪明,仅从我简单一句话,就猜出来了。

“我们要找的,其实不是黄鹤楼。”白衣女子凄绝美绝的孤单背影,悄无声息地浮现眼前,我的心口没来由一痛,“而是时间和景象在某一节点交汇,产生的某种奇特现象。记得那个女孩说过什么?镜花水月,破碎虚空……其实,她已经告诉我们线索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