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九关 > 264.长生祠

九关 264.长生祠

作者:艮屾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1-20 14:39:51 来源:258中文

全城缟素尽服孝,天下白衣无绫罗,街道冷落车马稀,哪有当年不夜城?

这就是庆历四年夏日的汴京城在鼠疫结束之后的模样,整个城市,犹如被一层白纱蒙上了一层悲哀一般,无论走到哪里,即便歌舞已经重新开始,即便小贩已经重新开始摆摊,即便朝议又已经纷纷扰扰,可这座城已经不一样了,经过户部的统计,这一次鼠疫,总共持续了三个月的时间,从夏天走到了冬天,整个汴京城的人口,由八十八万直线下滑到六十七万左右,将近二十万人的死在了这场瘟疫之中,对比古往今来的黑死病死亡人数,这一场无疑是幸运的。

可是看着城外数十万荒野孤坟,徐清的心中还是有着一种莫名的震撼,短短三个月内,二十万人非正常死亡,这样的场景,他以前只在电视机上看到过,而这一次,他不仅仅亲眼见证了,而且这二十万人可以说就是他把他们送进土里去的,这让徐清的心情实在很复杂,而因为这场瘟疫,也有许多达官贵人不幸死在了这场鼠疫之下,徐清作为三司使,自然也要参加他们的葬礼,念念悼词,每到这个时候,无数双充满了不解、仇视的眼神便会聚集在徐清的身上,这种感觉,难以言表。

“老爷,该上车了”一旁的徐忠见徐清迟迟不迈步,不由催促了一声,徐清听到徐忠的声音轻轻应了一声,总算是迈步踩上了台阶,站在车厢前赶车的位置上,看着远处稀稀落落的人群,这里是京城一位下野高官的祖坟,这一次瘟疫中,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头没有得到老天的怜悯,在十几天前离开了人间,这一次,徐清正是来参加他葬礼的,看看来来往往的人群,徐清轻叹了一声,赶紧坐上了马车,向着汴京城中出发。

鼠疫结束了,所有感染鼠疫的人不是被治愈,就是埋在了土里,在经过七天的观察之后,整个汴京城,再也没有一个人死于鼠疫,这无疑是属于人类的胜利,汴京城外,诸多临近各路的百姓们不由欢呼雀跃,弹冠相庆,鼠疫,这个在古代与天花拥有同样威力的恐怖疾病,竟然被成功的阻挡在了汴京城中没有向外扩散,这对于所有百姓来说,无异于是神迹了。

许多人纷纷买了香去到自己县城之中的道观、佛寺之中,向自己心中信仰的神明开始祷告、叩拜,以此来感谢上天的好生之德,而更多的人则开始为徐清造起了规模宏大的长生祠,还有许多的石刻家开始给徐清造起了像,这些人很清楚的知道,这一次鼠疫之所以没有蔓延到其他地方去,并不是因为神佛的保佑,而全是因为一个叫做徐清的人,他们才免于妻离子散,一时之间,华夏大地之上,徐清祠如雨后春笋一般开始在各个县城、村庄之中生长起来。

当地的地方官则因为想要讨好徐清这位三司使,太子少师,对于百姓这样的行为也是不管不问,甚至还专门给出官家的地来让他们造更加宏伟的徐清祠,人民的名义加上官府的帮助,徐清祠的建造速度立马飙升,从京畿路到广南路,从华夏河北,一直到四川、云南,几乎大宋的每个角落,徐清祠在一夜之间便诞生了,等这件事被徐清知道的时候,整个大宋国内,取名为徐清的祠堂和供奉徐清的佛堂、庙观加在一起,足足有一万四千多间,尤其是河北、河南地区和西北陕西、甘肃地区,这四地的生祠总数占据全部数量的近乎三分之一,看到这个数字,徐清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懵。

在中国能被立祠,被百姓供奉的人,那都是个顶个的大英雄,每一个人的名字,都代表着华夏文明的典范,关羽、岳飞,范仲淹、孔子、孟子,这一连串的名字,书写了华夏最为瑰丽璀璨的篇章,自己怎么能跟他们相提并论的,更何况,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死了才立祠供奉的,哪有活着的时候便被立祠的,在徐清的印象中,这么做的人唯有明朝的九千岁大太监,魏忠贤那么干过,一想到自己要跟他齐名,徐清全身都在表达着抗拒的情绪。

不过这种感觉在徐清的心中持续时间并不长,很快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毕竟老百姓给魏忠贤立生祠这事儿,是他强迫别人那么干的,而这些人给自己立生祠,则是他们自愿的,徐清甚至连想都没有想到,这古代人感谢别人的方法,还真是比现代人要诚心诚意的多了,只不过再转过头一想,徐清就觉得有些尴尬了,这汴京城的百姓因为自己当初的决断,已经是快要恨死自己了。

而现在,城外这些非首都居民却对自己如此推崇,不难想象,汴京城中的人又会怎么编排自己了。

哎呀,那汴京的人命去换其他人的支持,三司使还真是做的出来哎。

外地人是人,我们汴京人就不是人了……

你们团圆我们生离死别,还所有的功劳都是徐清的,xxx,你真是白死了…

越是城市化的地方,老百姓对于八卦的需求就会十分的高,毕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跟农村人不一样,他们对于精神上的追求是非常高的,而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酒楼、舞厅他们是去不起的,唯一能干的也就是耍耍嘴上的功夫了,毕竟传谣也不要钱,还能满足一下自己心里编排大人物的满足感,何乐而不为呢,自己猜想的这几条谣言还是说的简单了呢,要是碰上那些政敌来编排,徐清几乎都能想象的到,这些人会怎么说自己。

功高震主、目无天子,这些词,一定会统统压在自己的头上,这些读书人的作态,徐清经过这一次鼠疫之后,早已经看透了,对他们也不抱有什么幻想,像范仲淹这样当官为民做主的人是极少数,为了自己的官位拼命厮杀,将真理、百姓弃之不顾的人才睡绝大多数,跟他们这些人讲大义,还不如跟他们讲一讲权势呢。

怎么对付这些人,徐清的脑海里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因为在他的脑海里,这些人也基本不用他来对付,他们能够做的,无非就是给自己编造谣言,然后将这些谣言送给皇帝听,让皇帝对自己产生疑心,最后将自己排斥出朝堂之外,他们能用的办法只有这一个,毕竟想要搞臭自己的名声,在现阶段,是绝对做不到的,能做的,便只有从皇帝那下手了。

可皇帝会听他们的么?根据徐清对赵祯的了解,他并不是一个猜疑心特别重的人,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如果剥除掉他帝王心术的那一面,赵祯其实是个挺老实的人,当然,这老实只是在普通环境下,若是在皇帝的身份上,那是半点看不出来的,他终究还是一个皇帝,该有的杀伐决断,赵祯不会少一丝一毫的,不过徐清相信他,他并不会因为自己在百姓中间的名声太好而忌惮他。

毕竟赵祯若真是这样一个人,那原开封府尹,包拯也不可能还在朝廷之中担任重职,他在百姓之中的名望,徐清可是望尘莫及啊,甚至在汴京老百姓的口里,包拯根本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有人说他有一个y阳枕,可以让他在晚上去到y曹地府之中帮着阎罗王断案,还有的人则说包拯乃是天上星辰下凡来辅佐大宋天子的。

这些说法,自然都是无稽之谈,可百姓却愿意去相信,去传颂,甚至直到千年之后的现代,在京剧之中以包拯为主角的剧目也是十分繁多的,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对于包拯的热爱,而赵祯是怎么对待他的呢?非但没有把他给赶走,反而让他从开封府尹这个地方官的位置上,直接升到了中枢,成了谏官的老大,御史中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得出来,赵祯并不是一个小肚j肠的人,相反,他足够的宽宏大量,可以容纳下无数的人才进入朝廷之中,为他工作。

所以,对于这些读书人的诽谤,徐清压根就没把他们当做大敌来应对,相反,对于那在全国各地开遍了的徐清祠,徐清倒是有些不同的看法,作为一个现代人,被别人祭祀的感觉,真的是十分的别扭,更何况徐清也不是一个迷信的人,拿全村老百姓的钱来建个庙给自己也没什么用,还不如拿来做点更加有趣的事情好呢。

这样一来,也可以让赵祯心中稍微心平气和一点不是?人家尽管心胸宽广,可在这次鼠疫之中也是损失惨重,若是看到自己因为这次鼠疫而名满天下,得尽了天下的民心,指不定会在心里吃味也说不定,为了安抚赵祯,徐清也必须把这些人搞出来的徐清祠给消灭掉,让他们变成一些更为用的东西。

可要变成什么呢?变成医院?全国好像也没那么多大夫啊,那么变成学校,这好像可以,只不过这要真的变成了学校,那到底是私立的呢,还是公立的?要是私立的,收费必然很贵,到时候这些贫苦乡村的人就根本上不了学,建了也是白建,至于搞公立学校,以现在的财政收入来看,也是压根支撑不起来,搞全民教育,这可不是封建时代能够玩得起的,所以徐清很快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医院不行、学校不行,老年活动中心呢?好像可以,只不过造的那么好的房子,光是用来给老人们养老用,好像也太浪费了一点,徐清了解过这些祠庙,大多数都建的非常宏大,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人们,这样的地方,又是花了那么多的钱建出来的,必须得用在有意义的地方才行。

要不,把他们当做图书馆来用?徐清坐在椅子上,看着自己面前空白的奏折,心里有了一个想法,现在的大宋朝,搞全民教育肯定是不行的,可是让百姓多认识一点字,有些文化知识,应该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如此一来,在一些小县城,小镇上,建个图书馆,让想要读书的孩子可以去看看书,这不比光建一个活动中心要好得多了么?

至于书本的钱,朝廷还是出得起的,尤其是在这段时间里,在科学院的招募队伍中,出现了一位后世鼎鼎大名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毕生,今年刚好四十岁,这位老兄,正是他,在研究了数十年之后,成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让人们学习知识的成本下降到了一个十分便宜的地步,而现在,这位老兄,就在三司使底下的科学院中,担任院士一职,有他的配合,想要印些书出来,实在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最多也就花个一百万贯而已,这笔钱朝廷还是付得起的。

想到这里,徐清心中对于这些生祠的运用便也有了想法,拿起毛笔,很快便将自己的想法写在了纸上,拿着这封奏折,徐清便去了一趟皇宫,面对着赵祯,徐清先是严厉的批判了一番全国各地建造生祠的事情,将这些事情全部算在了百姓的自发行动上,跟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然后讲明了自己对于这些生祠的态度,希望赵祯可以将他们全部取消,以避免百姓再建造更多的生祠。

对于徐清这样的要求,赵祯脸上虽然没有什么表情,可是心里还是十分认可的,而等到赵祯同意以后,徐清便以建筑规模宏大,弃之不用实在可惜的理由,向赵祯提出了将所有生祠全部改成图书馆的请求,希望朝廷能够拨款,对这些生祠进行改造并提供书籍,让当地的百姓可以免费的阅读到最新的学术典籍。

徐清的提议无疑让赵祯有些措手不及,不过赵祯对于徐清的这个意见,倒也没什么意见,只是对于每年要多拨款一百万贯左右的钱有些心疼而已,不过在徐清的劝说下,赵祯最后还是答应了,毕竟用一百万贯的钱,能够换来上百万识字的老百姓,这笔买卖,可是一点都不亏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