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九关 > 第660章

九关 第660章

作者:艮屾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1-20 14:39:51 来源:258中文

而如此一来,倒是让科学院照相机研究所的压力陡然增加了不少,原本知道照相技术的不过是一群上流社会的权势者而已,虽然有权利可以让他们加紧赶工,但毕竟站在宋朝帝国金字塔的人还是有限的,而现如今,随着报道,人们心中对于照相机的兴趣,日益增加,这可就是上亿人口的期盼了,虽然这些人都是老百姓,可其中更有科学院所人员的亲戚,朋友们呐。

他们自然会来问自己家中的人,所谓的照相机,到底是什么东西,而是否又真能这么神奇,仅仅只需要按一下快门,便能把镜像中的物体全部都放入一张照片之中呢?这引起了全民的巨大关注。

因为人类对于自身的长相,永远是一个疯狂的话题,镜子之所以会被发明出来,,也是因为人们想要看清楚自己的长相而已,而照相技术的诞生,将能够让人们可以把自己某一瞬间的动作,形象全部记录下来,这是何等厉害的技术啊。

人们常常感怀青春不再,年华易老,若是有了照相机虽然人依旧会老,但却能够将自己青春的模样记录下来,这不得不说是许多人所梦寐以求的,自然也就让这门技术更加受到人们的追捧。

一时之间,来科学院询问的人潮是一日多过一日,还好整个照相机研究所都被徐清搬到了天津去了,不然若是继续留在汴京城,指不定会被汴京城的市民们诘问到何等地步呢,而照相机的研究,却让老百姓们热潮不断。

这虽然给研究人员带来了压力,可看到自己生产的产品这么受到人们的欢迎和期待,这自然激发了研究人员的创作热情,原本实验阶段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却在三个月左右,便终于正式定型,然后火速从天津城运送到汴京城来给徐清过目。

相比起第一代照相机来说,第二代照相机的成像技术确实要好了许多,黑白之间的层次要更加的分明,不像第一代照相机所拍出来的照片,许多黑白连接的地方,几乎是模糊的,整张人脸看上去也十分的污秽,不像现在这一代照相机拍出来的,整个人脸清晰可见,浑身上下,就连衣服的褶皱都能察觉。

这让徐清大为满意,立刻便让研究所拿出三台来,捐赠到汴京工业馆,临时举办一个照相机展览馆,将其中一台照相机用来展览,供民众观看,然后其余两台,则是在工业馆中临时搭建起两个摄像厅和一个洗照片的成像室,用来给汴京市民们拍照所用。

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见报纸吹嘘这照相技术那么长的时间,终究比不过试一次来得重要,再加上百姓们对于这照相机也确实是期盼已久,此时直接把他们拿出来让老百姓来拍,也算是挽回一些还记得徐清错误的百姓们的一些声望了。

只不过这刚刚研发出来的照相机,可不像现代的照相机,拍一张照只需要按一下快门就行了,在这个年代,拍一张照片还是十分昂贵的,首先是物以稀为贵,如今照相机还没有量产,总共就三台,其中一台展览,剩下两台,自然是拍不了多少的照片,所以在工业馆要想拍照,一张照片的价格高达一贯左右。

虽然老百姓付得起,可真正愿意为一张照片买单的人还是不多的,二来则是这个年代,相片纸非常的昂贵,这可不是现代的数码照相机,拍的不好换掉再拍一张就是了,这些都是一次性的,而且照相机十分庞大,想必看过民国电影的人就都知道,那种照相机,一般家庭是不会买的,如果家里人要拍照,往往是到照相馆去拍摄照片,那些机器都十分的庞大和笨重,这自然也造就了他们不菲的造价,光是成本价,一张照片的价格大概就在三百文左右,可以说是非常的贵了。

所以在这个时代,拍照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当然不可能像现代那样,想到什么就拍了,往往要拍照的人,都是西装革履的前往照相馆,然后拍下一张照片,一生珍藏的,因为这种照片,有可能他们一辈子也就拍这一次而已。

所以当工业馆开放拍照业务之后,即便是一贯的拍照费用,整个照相馆门前也是排起了长队,其中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他们是来尝鲜的,可等到之后几天,来的人就不再是年轻人了,而是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纷纷开始出现在队伍里面。

这也激发了汴京城上万记者们的兴趣,要知道像这种新鲜事物,一般都是年轻人比较喜欢,老年人守旧,一般是不会来的,而现在,这队伍之中不仅仅有耄耋老人,更有一个个的家庭一起来的,这自然吸引了记者们的注意,在他们的采访和试问下,这才知道,原来那些耄耋老人们之所以会来,是因为听了孙女,孙子们的话过来拍照留念,想要纪念一下自己如今的模样的。

而一些家庭来,则是为了拍一张全家福然后放在家里挂起来的,这些人的身上,都穿着崭新的衣服,尽管经过几天的宣传,人们早已经知道,照相机只能拍出黑白的照片,但人们依旧穿着自己最好的衣服过来拍照,神情之中透入着喜悦,更有肃穆,显而易见,照相这件事,已然开始进入人们的心中了,而人们的接受度,也是远超其他各类科技,直接成为了一场全民的狂欢。

甚至很多非首都人士,在听闻首都已然开放了照相馆之后,即便是搭乘长途火车也非得来一趟汴京城,试一试这照相的技术,可以说这越发使得照相馆前人马排成了行,对此,徐清只能加紧让科学院抓紧时间再研制出来几台来应急,不然老百姓这队伍实在是太长了,而两台照相机根本就远远不够。

在徐清的命令下,照相机研究所只能加班加点,又投放了五台照相机,这才算是稍微缓解了一下照相馆的工作压力,可这对于整个汴京城想要拍照的人来说,依旧远远不够,甚至还促发了一个行业,有许多人不拍照,却故意排队,等拿到了拍照许可之后,转手贩卖给那些有钱又不想排队的人,他们卖出的票,往往要十贯,甚至二十贯,三十贯,可即便如此,依旧是一票难求。

毕竟在这汴京城,有钱人实在是太多了,他们可不想排队,但无奈徐清把所有的照相机全部都运送到了这工业馆来,他们即便有权有势,也只能排队等候,至于跟徐清去吵架,他们是万万没有那胆子的,毕竟就连他们的父母,见到徐清也只能口尊一声徐公,至于他们本人,便是见到徐清的孩子们,都得退至一旁,弯腰行礼,又哪里来的胆子去顶撞徐清的命令呢。

所以也只能不情不愿的来这人多口杂的地方拍照了,不过他们虽然无可奈何于徐清,却能够用钱来解决排队这事,至于二十贯还是三十贯对于他们来说,就跟一块钱,两块钱没有什么差别,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家财万贯,又哪里缺这么一点钱了,即便是混吃等死,他们每个月到手的零花钱,都有上万贯,自然是无需费神排队的。

而这样的黄牛,自然也依靠着这些大爷们,发了大财,原本一贯钱的票子,在他们这一转手之间,立刻便翻了二十倍,三十倍,可以说是趁着大家对照相机感兴趣的空档,赚了一大笔钱,到后来,甚至整个队伍排队的人,大多数都变成了黄牛在排队,至于普通老百姓,在钱和自己拍照之间,自然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排队赚钱了。

所以也都当了黄牛,最后整个照相馆,虽然是谁都可以拍,但却已然是权贵们的天下了,老百姓排队拿票子,然后卖给权贵们,这已然变成了汴京城的一道景色了,直到又运送来五台机子,这才算是稍微缓解了一下汴京城内的照相机缺口,从中也可以看出,照相机到底在如今的宋朝,有多么的热。

不过有人欢喜也有人愁,比如许多画家,在看到照相机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之后,纷纷开始绝望,这照相技术已然可以把画面中的一切全部摄入这一张白纸之中,又何必还需要画画这门技术呢?

甚至有很多报纸公开报道,画家已然是下一个要失去工作的职业了,面对这样的报导,许多画家可以说是诚惶诚恐,甚至已然有人开始转投其他行业了,但徐清却知道,照相机并没有淘汰画画这一门艺术,甚至让这门艺术有了新的发展,以前人们话肖像画,而有了照相之后,肖像画自然被压缩了生存空间,但却催生出了另外一门画派,那就是印象派。

照相可以照出现实中的东西,但却无法映照出思想,而印象派却能表现出一个画家心目中的世界和价值观,这是照相机所无法媲美的,而印象派也势必将改变整个图片艺术的画风和学派传承,不得不说这一切都跟照相机技术的发明有关,正因为有了可以取代肖像画的照相技术,从而逼得艺术家们不得不逃离自己的舒适圈,去进行冒险,而冒险,虽然大部分人会失败。

但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正是因为有人去冒险,才能不停的使这个国家走向进步,若是所有人都故步自封,闭关锁国,那么这个国家和这个文明,自然也就只能停滞不前了,国家是如此,艺术也是如此,唯有不停向前推进,才能创造出新的高峰来。

高科技并不是让画家失业,相反高科技会让画家许多原本不可能的想法变为现实,比如说高科技让画家们笔下静态的图画变成了可以运动的动漫和动画,这难道不是科技对于画面的一种运用么,以及三d的进展是画家可以创作出更加匪夷所思的作品,这一切都让画家这个职业,变得更加重要。

所以虽然如今的画界是一片哀嚎,但徐清相信,假以时日,必然会有一些冒险者,会用自己的画笔,将画画这一门艺术重新发扬光大的,当年欧洲的莫奈,毕加索等人在高科技的手段之下,重新将画画这一门艺术复兴,徐清并不觉得中国的画师就要弱给了西方人,他们做得到,东方人也一定能够做得到,这是徐清对于宋朝人的自信。

不过虽然照相机的出现,暂时打垮了画画的艺术家们,但也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那就是摄像,许多艺术家们,纷纷开始对这台照相机感兴趣了,如今虽然他只能用来拍摄人物肖像,但未尝不能用来拍摄其他东西啊,有些艺术家纷纷开始摩拳擦掌,只等照相机真正开始进入市场,便打算买上一台然后来研究了。

只不过如今制造照相机的厂房还没有来得及搭建,毕竟造出一台,和成规模的造出同等质量的照相机,这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就像汽车一样,人类能够制造出汽车,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如何能够让汽车不是仅仅属于上流人士的专属,而是成为整个社会的交通工具,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但这一步往往是最难的,毕竟普通工人自然不可能像照相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那样,拥有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工人需要知道的是简单可以操作的工作流程,而不是像研究人员那样,需要知道整个机器的原理和结构,然后再进行组装凭借。

化繁为简,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相反,他要远远比化简为繁难得多,大道至简,用在此处,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所以虽然如今研究所可以生产出质量合格的照相机,但等照相馆遍布整个本土,还是需要大量时间去对如今的制作流程进行改良,从而做出适合普通工人制造的流水线来,然后才能大规模生产,在此之前,也就只能小范围内流通了,这自然更是让如今的照相馆人流穿梭不停,也让全民对于照相机的量产充满了关注。

(本章完)爱看小说的你,怎能不关注这个公众号,V信搜索:rdww444 或 热度网文,一起畅聊网文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