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九关 > 第855章

九关 第855章

作者:艮屾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1-20 14:39:51 来源:258中文

而电影这一种新形式的出现,也让更多的人开始把资源投入进电力的开发之中,因为他们注意到电力除了可以照亮这个世界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作用,他可以用来看电影,用来将画面变成连贯的动画,这些都是电的妙用,而随着电磁学的进展,电将能延伸出声音的传播,这将是更加巨大的应用,当然如今这些还不具备,但仅仅是无声的电影,就足以轰动了,毕竟这是一种全新的媒介,远远要比其他的媒介更加方便和深入人心。

毕竟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视频的影响力就是要比文字来的更大,这是必然的事情,所以这一切,都在推动着资本向电力靠拢,而这也进一步推动了电力的发展,广州的两百万伏只是一个开始而已,随着电影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始投入紧锣密鼓的宣传之后,杭州,昆山,汴京三座城市纷纷宣布将在今年开始规划建设两百万伏以上的电厂,以使自己的城市,进行全面的电气化。

这种雄心壮志让徐清也感到很是感慨,时代的进步,让本来还偏保守的政客都不由的往前开始推动起来,不过对于这些想要搞电站的,徐清还是持有保留态度,毕竟如今的电站,大多性能并不稳定,容易出故障这种事情还是十分有可能发生的,还是需要更多的实验,最起码要再花费五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反复的验证,才能大规模的在全国普遍百万级别的电站。

到那时候,全国大中型以上城市,也就是包括各路首府以及国际化大都会城市在内的总计二十四座城市,都将拥有一座百万级别的电站,以供应当地的发展,然后就能大面积铺开,进行真正的大建设,但如今,这些电站还有许多的问题,所以徐清暂时批准的只有广州的这一座。

这一座电站相当于是实验,通过运转一座大型电站,从而培养出专业的人才和对于问题的错漏进行纠正,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如今的广州电站,就是负责这件事情,其中也确实找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工作人员的排班,以及电线路线的规划,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去解决的问题。

比如说电塔该如何引入到城市中去,以及这些电塔还要不影响当地的工作,新城区可以把电线埋在地里,但旧城区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如何在旧城区将电塔和电线妥善的安置,看看印度的那些城区内的电线和电塔,简直就如同一团乱麻一样,如此一来,若是电线出现了问题,到时候该怎么修,你根本弄不清楚,最后将会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找那根问题电线上,浪费大量的时间。

这些都是需要去不停的实践才能得到的问题总结,还有对于城内一些人提出的意见,也必须要去倾听,很多商店不愿意自己店门口竖起一根电线杆,认为这样一根杆子破坏了自己店门口的风水,这些你都要去劝,还有一些社区,则是根本不让电线杆进来,他们认为这东西是会杀人的危险物品,坚决不让这些电线杆进入社区,这些都需要去进行协调。

以及如何确保这些电线的安全性,地方上也要做很多的测试,首先这些电线起码不能漏水,不然一下雨就整个城市停电了,那就是一个巨大的危机,二就是如何稳定的对用电区送电,这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大型发电站该如何进行燃烧和发电,从而保证电流是稳定的,而不是忽高忽低的,要知道如果忽高忽低,电线就会容易出现故障,而电线的造价并不便宜,更加重要的是电灯泡造价并不便宜,如今的电灯泡一个差不多要六贯钱,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三分之一的收入,是十分昂贵的,即便中产阶级,一个灯泡爆炸了,那也是值得心疼的事情。

而电流的不稳定,必然会造成电器的使用寿命变短,且是大幅度的变短,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而广东就是一个实验中心,在这里,所有的问题都会在这里进行实验,直到整个广州运转正常之后,才会向全国进行推广,那个时候,也就是电力时代真正到来的时候。

但徐清虽然对于电力尚且处于保守的状态,但整个社会对于电力却已经是相当的期待了,他们渴望那个全新的世界,所以很多资本都已经开始在冒进了,尤其是诸多资本将钱投入进这个圈子里,他们迫切的渴望电力将成为新的能源,然后为他们带来庞大的利益,所以他们也在不停的催促着朝廷,希望能够更快的推进电力有关的政策。

对此徐清是坚决不允许的,电力十分危险,若是出现故障,那么整个地区都将出现灾难性的事故,这会对整个电力事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显然,如今的他,已然不是整个朝廷最为激进的改革派了,而如今的朝廷之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比徐清还激进,他们认为不仅仅广州应该修建百万级别的电站,其他大城市也应该纷纷修建才对,他们认为徐清的政策太过于保守了。

对于这样的**,徐清很是无奈,他也知道,随着宋朝的国力蒸蒸日上,许多人的自信心开始膨胀,甚至已经到了自负的程度,这是主要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一些基层官员收了资本家们的钱,成为了资本家的口舌,帮他们说话而已,对于这些**,徐清是一概禁止,并且在三大报上专门撰写文章,批评这些冒进主义的支持者,并且在文章中告诉人民。

对于电力的发展,朝廷十分重视,但如今电力尚且属于科学所无法掌控的新能源,如果要大规模使用还需要进行多轮的实验,以确保他的安全性,然后再进行普及,时间会在五年内完成,请大家尽可能耐心的等待,不要太过于急切。

徐清的这番话适当的稳定了百姓们的情绪,但依旧有很多人对于用上电这种十分稀奇的东西充满了兴趣,对此,徐清也开放了一些口子,比如说允许地方建立规模在二十万伏以下的电站,国家电网将会根据当地的发展情况,来评估是否应该建设电站,以满足当地民众的需求。

这样的让步徐清还是会做的,毕竟老百姓们需要去了解电,若是什么都不给,要他们硬生生的等到大规模电站之后才建造,那这确实容易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间的矛盾,凭什么新鲜玩意儿都是一线城市的人看到,然后二线城市才能看,最后一次类推,这自然是来自于下层的不满,徐清对此也必须进行疏导和回应,不然就会使得大都会与地方城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加深,这是徐清不乐见的事情,自然要尽快处理。

至于地方县镇上,则不允许建立电站,毕竟国家电网人员有限,即便朝廷给予了极大的资金,资本家们也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但万事开头难,建立起一支专业的工程师队伍远远没有那么简单,他不仅仅是招收工人而已,在建设的工程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当地的情况来改变图纸的设计方案,这些都是有必要的,因此整个国家电网的设计师团队,也不多,其中还有很多人都在广州,负责建造两百万伏电站,以及对于它的施工督造,根本没有这么多的人在全国大范围的铺开,单单覆盖所有省会城市,这就已经是极限了,至于地方城市和县镇,那也之能做火车去省会沉睡去看了。

徐清的网开一面让许多城市纷纷申请了电站建设计划,尤其是沿海发达经济区,就更是对电站的申请迫不及待,因为经济发达,人均所得高,所以即便装一个灯泡的价格很贵,电费更是吓死人的高,平均一个电灯泡,每个月的电费就需要三贯钱,一般人家是根本用不起的,但在江浙和珠三角地区,人均所得十分的高,即便是工人阶级,一个熟练工,往往一个月的收入也能达到十八贯到二十五贯左右,因此买一个灯泡用来照明,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很炫耀的事情,同时也能让远房亲戚们在来到自己家之后,还能显摆一番。

因此他们对于电灯的需求可以说是十分的大,而这些自然是需要用到电的,而对此,徐清也只能尽力去满足,毕竟小电站不是大电站,对于小电站,经过这三年的积累,许多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唯一需要去想办法的,恐怕就是城市布线的问题,毕竟老城区不像新建的地区那样,有在地下暗留电线布控的空间,在旧城区这些都没有,所以电线杆就是必须要准备的东西,而如何搭建,这是一个大问题。

既不能影响美观,又不能破坏当地的生态,同时还得保证安全,以及断电频率不能升高,这些都是需要慢慢去设计的,但建设电站并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唯一需要解决的就是工程师不够的麻烦而已。

这一点很难快速解决,徐清也只能命令教育部,在未来几年的时间内,提高各个学校有关电机系,电力系以及电磁学应用的课程和科系,以保证未来的毕业人口中,有关电力发展的学生能够逐渐多起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一年就毕业一千人都不到,这么一点人,根本连建立两所电站都不够,在未来五年内,每年的毕业学生必须要达到五千人与电力系统相关,以保证工程师队伍必须可以有充足的后备军。

在徐清提出这一点之后,许多大学纷纷开始扩招电机系的学生,以保证电力系统能够得到充足的供应,而这样一来,就有更多的人可以就读大学,不得不说,如今的大学相对于十几年前来说要容易的多了,每一个行业的诞生,都让大学要经历一番大规模的扩招,从而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在十五年前,大学学生一年毕业不过四五万人,而如今一年毕业的大学人口就已经突破了五十万,十五年的时间,成长接近十倍,不过即便如此,大学生也依旧是社会的稀缺资源,且电力的发展,单单依靠大学生还不轻,硕士博士,才是研究问题的关键,而这一方面的人才就更少,且不仅仅是电力方面少得可怜,便是整个社会也不多。

十年前全国统计硕士数量一千四百人,博士数量七百二十人,而如今经过十年的发展,全国硕士数量两万四千人,博士数量则到达七千九百人,可以说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平均到各个科系,可以说数量少得可怜,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朝廷坚持精英教育,普通大学是没有研究所的,唯有重点大学才有研究员,可以想见,这些研究所到底有多么的难考。

即便每个大学,几乎每一年都会开设新的研究员,且数量也是越来越多,像汴京大学今年一年就新设了三个研究所,其中包括生物研究所,古代历史文物研究所以及电磁学研究所这三个研究所,但依旧是杯水车薪,一个研究所一年只招收四到五名研究生,这对于五十万人来说,数量远远不够,最后能够从大学成为研究生的人不过只有百分之一左右,而能够顺利毕业的更是少之又少。

对于教育这一方面,朝廷的考核是十分严格的,这主要是因为如今社会对于人的身份和地位的审核,知识便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是一个唯知识为最高象征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如果成为硕士和博士很简单的话,那么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就会崩塌,要知道在宋朝,只要成为了博士,就能拥有最低级的士族身份,成为特权阶级,正是因为如此,在宋朝,想要成为博士,就必修变得十分困难,必须为人类做出一些贡献才行,也就是说,他的研究必须得突破人类已有的盲点才行。

所以在宋朝,虽然对于人才的需求十分渴望,但因为社会对于知识的重视,所以学历就变成了十分重要的东西,甚至变成了某一种贵族身份的象征,就比如汴京大学出来的学生,社会上的人听到你毕业的学校之后,就会自动把你归类为士族一样,虽然你其实不是士族,但是整个社会就会这么看你,有可能你的年龄并不大,但社会上大多数人看到你,会称呼你是“先生”,而不是少年,小孩儿,帅哥之类比较轻佻和随便的称呼,这就是社会对于这些重点大学的尊重,因此许多人都想要考研究所,成为一名硕士,然后向上面攀登,这这条路又是何其的艰难,真正能够站上去的人可谓万里挑一,所以虽然录取率是百分之一的机会,每年大概有三四千人进入研究所,但最后能够得到硕士证书的,大概只有七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左右,也就是四五百人左右的规模,至于博士,就更少了,这四五百人几乎全部都会去报博士,毕竟只差一步就是士族了,大家当然是想要试一试的。

而他们大多数也会进入研究所,但有些人恐怕要很久才能拿到博士证书,这个很久是指二三十年的时间,而即便快一点也得五六年的时间,你必须要有一定的成果之后,才能成为一名博士,所以博士的数量可谓非常的稀少,至于电力系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不超过一百人的规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