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读小说网-在线免费阅读小说 > 武侠 > 九关 > 870

九关 870

作者:艮屾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11-20 14:39:51 来源:258中文

如今宋朝的城市,大体上与工业时代下的发达国家差不多,烟囱林立,环境很差,唯一不同的就是高楼大厦很少,看看伦敦,到处都是那个时代的高楼大厦,而宋朝的高楼大厦几乎都建设在新区或者是卫星城中,原本的街道依旧保留有原来的模样,这是最大的不同,这可以说是徐清的执念,不过作为首相,他的执念自然也变成了宋朝城市治理的理念。

不过即便再怎么保护,城市也依旧会被时代所波及受到影响,旧城改造就是如此,原本许多破烂的建筑物自然不可能存在,徐清想要保留的是这个时代文化上的瑰丽建筑上的奇观,以及古色古香建筑,可不是那些茅草屋,展瓦房,那些东西没有任何值得保存的地方,自然是要全部淘汰,而一系列新建筑的出现,也都会破坏城市原本的样貌,所以徐清也只能退而求其次,要求神似而形似则被放到了一边。

不然旧城区永远只能保持古代的样子,那么最终他们必然会衰落,毕竟没有人愿意在新时代依旧住在新时代的地方,最后他们就会变成旅游景点,而不是一座城市的中心,因此旧城区自然是需要进行改变的,许多重要机构也才能继续留在这里,旧城区也依旧是整座城市的中心。

就像汴京城一样,绝大多数人都希望住进中心城区,这里所说的中心城区并不是市中心,汴京的市中心被士族的官邸,豪宅,庄园以及皇宫所瓜分,普通人是不能进去的,所以西城区便是大众心目中的中心城区,这里到处都是繁华的闹市区,所有最重要的公司总部,组织都在这里设立,自然是最繁华的地方。

但这里与宋朝传统的建筑也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是房屋建筑的材料就改变了,原本中国人很喜欢拿木头造房子,可木头造房子注定了房子造不高,同时内部空间也比较小,看看欧洲的宫殿,往往内部空间要比中国宫殿大得多,中国宫殿往往是样子很大,但里面的空间其实并不是特别的大。

我们在电视剧里常常看到太和殿,保和殿,里面的空间似乎大的惊人,但你若是真的走进故宫里,就能看到其实真正的宫殿,里面的空间并不是特别的大,也难怪古代皇帝们上朝的时候,整个宫殿里面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能够站在里面,其余的官员都要站在外面等待皇帝的接见,不是不想站,而是里面的空间太小实在是站不下去。

这就是木质结构房屋不好的地方,而工业革命之后,钢筋水泥混凝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建筑物内部的空间自然变得很大,而相对于狭窄的房间,这些新建筑无疑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毕竟内部空间大的同时,通风和采光都要好很多,不像中国古代的房子,采光往往是软肋,一般屋子里都很黑,这些都是木质结构房屋的坏处。

同时木质结构的房屋也不好保存,去欧洲旅游,往往能够看到上千年的古建筑,罗马斗兽场,雅典卫城,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而中国同时代的长乐宫,未央宫,长安城,早已经变成了一抔黄土了,这就是木质结构不好的地方,中国最古老的木质结构是唐朝的,大多数都必须要小心维护才行,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而欧洲的建筑都是石头搭建起来的,所以即便欧洲的战乱更加频繁,但大多数建筑都得以保存,一直留到今天,这就是建筑材料的重要性,当然,中国的建筑也有许多很优秀的地方,比如说造型十分优美,相比起欧洲建筑的宏大来说,中国建筑物往往在细微处能够见到许多别样的色彩。

这主要是因为在欧洲,能够建筑宏大建筑的大概只有教会和皇族,其他人是很难建设什么宫殿的,不像古代的中国,读书人们往往会自己买下一块地,然后建设一座园子来作为自己读书养老的地方,正因为这种士大夫的文化,使得中国的建筑物,不仅仅有皇宫这样宏大的题材,也有读书人这种类似于精英阶级的建筑风格存在。

而欧洲则不同了,所有石头建筑几乎都是以教堂为中心,因此教堂虽然漂亮,但因为题材的限制,大多数都是森严宏大,很难有其他的风格,而中国因为士大夫阶级的存在,以及中国古代的富裕,导致建筑不仅仅向着宏大发展,也向着小瞧玲珑,精致发展,产生了多样的格局,这是中国建筑最大的优点。

第二个优点就是中国的古代建筑特别重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与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有关,儒道释三家,无论是哪一家,都带有这些思想,尤其是道家,特别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中国的建筑物也往往是将景和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得这些建筑物充满了瑰丽的色彩同时,也与周边的景色相互融合,不会突兀,建筑物仿佛天然就应该出现在那儿似得。

这一点与欧洲有很大的不同,欧洲的建筑物往往鹤立鸡群,凸显神明至高的地位,许多建筑物在自然之中,也会有突兀的感觉,这与他们人是上帝的宠儿,上帝保护人类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灵长,是地球上理所应当的统治者,因此在建造景物的时候,往往不会考虑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是想建就建了而已。

而中国读书人在这方面显然表现十分优异,其中最能体现自然与景物之间和谐的无疑是读书人所发明出来的园林文化,尤以江南园林为最出色的代表,这些园林将景物之间的联系完全贴合在一起,使得许多地方浑然天成,根本就像是原本就是这样的,而不是匠人捏造出来的景致。

建筑物搭建在这一处地方,非但没有让景色失去原本的美丽,甚至还为景色增添了不少味道,这在许多古建筑上都能闻到这一股味道,而欧洲的建筑就缺少了许多,这方面的色彩,就像中国人耳中鼎鼎大名的天鹅堡,建设的十分漂亮,可当你看到他的时候,往往只会为他的雄伟而惊叹,带当你把视角放在整个天鹅堡和周围建筑物之间的联系时,你就会发现天鹅堡的存在,并没有使得整个周围景色更上一层楼,而只是表象出了不突兀而已。

而天鹅堡无疑是整个欧洲最为杰出的建筑物之一,是当之无愧的新时代的作品,可即便如此,也最多只能做到不突兀而已,并没有达到为自然增色的效果,在这方面,中国建筑无疑是有着极高优势的。

第三点则是中国建筑对于空间的运用也十分巧妙,既所谓的庭院文化,一进,二进,三进,四进,通过将空间拆分,从而在一个地方同时展现出多种不一样的布置装饰,让人有移步换景的感觉,这也是中国建筑所独有的,而在欧洲的宫廷也好,教堂也好,虽然壮观,但景色往往千篇一律,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而中国建筑则不同,这一点其实与中国和欧洲的民族性有着很大的关系,欧洲是商业民族,所以他们的人民大多数就比较自由一些,能够通过旅行去看一看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还有战争的因素,贵族们通过战争使得许多人可以奔走在欧洲的大地上,而中国则不同。。

因为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导致中国的文化必然宣导人不要到处走动,最好就在自己的村子里,一直种田,而脱胎与农业文明的士大夫阶级,自然也保留了这种传统的思想,因此大多数人都是不会到处走动的,尤其是皇帝,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平日里便是出个门,都是前呼后拥的,又哪里能够去其他地方看一看,因此中国古代的文人也好,皇帝也好,在修建自己的住所时,就必定会把许多其他地方的建筑都修建在自己的院子里,如此一来,不需要离开自己的家,就能够看到全国各地的美景,像清朝的圆明园就是在此思想上的集大成之作。

其中既有江南的许多风景名胜,还有许多古代的场景,将中国历朝历代诗词歌赋中的景色融入其中,这就是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而这些都是徐清希望保留的,但单单保留这些也是不行的,因为这些建筑,都是跟富人有关,穷人是用不起的,而钢筋水泥混凝土的建筑,才是能够长久使用,且老百姓的负担也不会太重,所以虽然整个西城区的建筑看上去都是古风的,但无论是内部结构,还是使用的材料以及布局,几乎都是现代的,唯有造型上带有中国建筑的特色,其他地方,几乎全部被改变。

就有点像是日本人的改造计划一样,日本人在这方面确实做得很出色,保留下来的建筑,既有古代日本的风味儿,也不会让人觉得太过于古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就像日本许多寺庙,要比中国漂亮的多,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日本在寺庙建筑上,使用了许多新材料以及新的配色,原本日本的建筑物也不像现在这样,但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他们的瓦也好,建筑内部的装饰也好,都向着现代人喜欢的方向靠拢,因此如今许多国内的寺庙,也会从日本采购这些砖瓦来装饰自己的建筑物。

用新的科技来宣传传统文化,这并不是一件丢脸或者败坏传统的事情,就像文物一样,文物不是高高在上的,只有当所有人都喜爱这些祖宗留给我们的宝物时,这些文物才是真正的文物,才会拥有尊严,若是所有人都不了解他们,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只是把他们供起来,保护在玻璃护罩里,那他们就只是死物而已,日本在这一点上显然做的很好。

日本的许多古建筑,即便是现代人去看,也是赏心悦目,这当然跟日本古代过于贫穷有关,因为太穷了,所以自然不可能像中国人那样把建筑物修的很华丽,只能在许多不花钱的地方想办法,而到了现代,人们开始崇尚节俭风,不再提倡奢靡风,日本的这种简约建筑和庭院,反倒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漂亮的建筑,这其中也有着很大的原因。

而中国在这方面就差了点,因为古代中国的富裕,中国的建筑物也就朝着堂皇大气的方向发展了,而在许多现代人看来,那种过于繁杂的建筑,无疑就显得有些俗气了,比如说许多广东和福建的宗祠,寺庙,建筑都十分繁复,各种各样的木雕,贴金,使得建筑物是金碧辉煌,粗看上去,甚至都无法分辨上面到底雕刻了多少的东西。

这在古代,其实是一件特别厉害的事情,就像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兴起的巴洛克,洛可可风一样,建筑物往往是十分的复杂,内部装饰也是十分的豪华,这都是因为殖民全球所带来的财富,让他们可以在建筑物上花费大量的钱,这在古代,是十分有钱的象征,但到了现代,这种建筑风格往往不是人们所喜欢的,而日本人那种简单中又带着些许雅致的建筑,反倒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建筑。

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的变迁所引发的改变,但在此之中,日本人也做了很多的改变,日本历史上爆发过多次大地震,二战的时候又因为战争原因,全国许多地方都变成了一片废墟,许多古建筑自然也是难逃厄运,而在重建的过程中,日本并没有完全复制原来的建筑模样,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合进了现代人的设计风格,从而让建筑物更能受到现代人的青睐。

这在考古学的意义上来说,自然是不对的,毕竟一个时代的物品,对于研究这个时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若是直接按照现代人的审美来重建,那么许多信息就无法通过建筑物本身来获取了,这自然是十分严重的问题,但对于旅游来说,这些新建筑无疑有着更大的优势,因为他们被建造的更加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人们自然就会觉得他们很漂亮,而因此,就能得到很多门票的收入,而这些建筑物也成为了日本的宣传手,帮助日本打开了国际市场。

手机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